約旦哈希姆王國,通稱約旦,首都為安曼,
全國人口約1000多萬人,主要人口阿拉伯人,
說阿拉伯語,使用阿拉伯文,
約旦的國名來自於其國境西北方的約旦河,
而約旦河的河名可能是從閃族語「Yarad」演變來的,
意思是「往下(流)的」,歷史上將現在的約旦區域稱為外約旦,
意思是「越過約旦河」,也就是指約旦河的東岸,
戰略上,約旦處於歐亞非大陸的交匯點,
是約旦國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經濟,政治與文化的中心,
約旦人口1065.8萬人,其中約93%是阿拉伯人,
其他民族包括高加索人、希臘人和亞述人(含古阿拉米人後裔)等。
古約旦時期
至少在200,000年前,約旦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
因為地處人類從非洲向外拓展的路徑上,
約旦境內有許多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萬年前)的遺址,
這個時期的人們在富饒湖岸,留下他們使用工具的遺跡,
考古學家在有14,500年歷史的納圖芬文化遺址,
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麵包,該遺址位於現在約旦東北方的沙漠,
新石器時期(10,000年至4,500 年前),
人們從游獵採集轉向發展農業,安曼東部的艾恩加扎爾,
是這個時期的史前聚落之一,
人們在遺址中挖掘出數十個石膏製人像,
它們是在西元前7250年製作的,
Teleilat el Ghassul是銅石並用時代,
(西元前4500年至西元前3600年)的聚落之一,
青銅時代(西元前3600前置西元前1200)早期,
防禦型城鎮與市政中心,開始在黎凡特南部出現,
瓦迪費南成為大量採銅的據點,
中東區域的貿易與人口流動來到高點,
外約旦的村落,大量在水源充沛與適合農業發展的區域出現,
鐵器時期(西元前1200年至西元前332 年),
亞捫位於安曼高原上,摩押在死海以東的高地,
以東在摩押和死海的南方,他們使用閃族語,
並被認為是部落王國而非國家,在外約旦的這三個王國,
常和他們的鄰國發生衝突,
西元前840年,摩押王曾立了米沙石碑,
石碑上他稱讚自己於摩押國內的建設,
並紀錄了他戰勝以色列人的功績,
這個石碑是考證聖經歷史的重要佐證,
大約西元前700年,新亞述帝國控制黎凡特期間,
王國受惠於敘利亞和阿拉伯之間的貿易,
西元前627年,新巴比倫王國在亞述解體後接手其領土,
王國們在西元前597 的耶路撒冷之圍中,
曾幫助巴比倫王國入侵猶大王國,卻也在十年後反叛巴比倫,
這些王國之後被併為附庸,在度過波斯帝國與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後,
在約西元前63年,亞捫、摩押、以東被羅馬併吞與同化,
古典時期
西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的過程中,
為中東地區帶來希臘化,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於323去世,
他的領土被底下的將軍們瓜分,
西元前169年,納巴泰人 於以東的南部建立納巴泰王國,
納巴泰王國控制了外約旦的貿易路線,
西元前85年至西元前71年,曾短暫統治大馬士革,
佩特拉城,是納巴泰王國的首都,城內的卡茲尼神殿,
是納巴泰王國在西元一世紀建造,用途可能是作為國王的陵寢,
西元前63年,格奈烏斯·龐培,率領羅馬軍團,
佔領了黎凡特的大部份區域,開啟了羅馬持續4百年的統治,
西元106年,羅馬皇帝圖拉真,併吞納巴泰王國並重建君王大道,
外約旦,巴勒斯坦與敘利亞南部區域內的希臘化城邦,
羅馬將它們組成德,卡波利斯,並給予一定程度的自治,
西元324年,羅馬帝國分裂,
外約旦由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掌控,
並持續到西元636年,拜占庭帝國時期,外約旦蓬勃發展,
由於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元390年,將基督教立為國教,
外約旦各處都有基督教教堂,在安曼南部的 Umm ar-Rasas,
就發現至少16座拜占庭時期的教堂,
亞喀巴教堂,也是此時期建造的教堂之一,
且被視為是全世界第一座專門建造的教堂,
更早的教堂都是從其他建築改建的來的,
同時期的佩特拉城因為海運興起而沒落,
拜占庭帝國東邊的薩桑王朝,在鼎盛時期曾控制過外約旦區域,
伊斯蘭時期
西元629年,拜占庭帝國與伽珊王國,
在現在的卡拉克擊敗了穆斯林軍隊,阻止他們進攻黎凡特,
然而西元636年拜占庭帝國在的亞爾穆克戰役中,
在外約旦北方敗給穆斯林,失去外約旦之後,
大馬士革也被穆斯林佔領,他們在大馬士革建立了倭馬亞王朝,
倭馬亞哈里發是穆罕默德去世後,的四個哈里發的第二個,
他們曾在外約旦建造了數座碉堡,
阿拔斯哈里發在長期的政治活動後,
西元750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並將首都設在巴格達,
阿拔斯王朝(西元750至西元969年)時期,
曾有數個阿拉伯部落往北移入黎凡特,
同時期的外約旦地區則因為海運興起而沒落,
外約旦此後依序由法蒂瑪王朝(西元969至西元1070),
耶路撒冷王國(西元1115年至西元1187年)所統治,
十字軍在外約旦建造了數座城堡,包含蒙特婁和卡拉卡,
為了抵抗十字軍,阿尤布王朝建造了阿傑隆城堡,
並重建了其他的舊城堡作為軍事要塞,
西元1187年,在外約旦北方,提比里亞湖附近發生哈丁戰役,
十字軍輸給了阿尤布王朝(西元1187年至西元1260年)的創立人,薩拉丁,
阿尤布王朝統治下的外約旦村落,成為穆斯林朝聖的重要中繼站,
他們沿著敘利亞到漢志前往麥加,
馬穆魯克王朝(西元1260年至西元1516年),
延用了數個阿尤布王朝時期的城堡,並進行了擴建,
在下個世紀裡,外約旦遭遇了蒙古西征,
不過蒙古在阿音札魯特戰役(西元1260)中被擊退,
西元1516年,鄂圖曼哈里發的軍隊佔領了馬穆魯克王朝的領土,
十六世紀,外約旦的農業村落相對富裕的時期,但之後就沒落了,
鄂圖曼帝國並不重視外約旦地區,所以政府的控制幾乎不存在,
只有每年收稅時才出現,在鄂圖曼統治的前三個世紀,
許多來自敘利亞與漢志的阿拉伯貝都因人,移入外約旦地區,
包括Adwan、Bani Sakhr 與 Howeitat,他們佔領外約旦的各個區域,
由於鄂圖曼當局漠不關心,所以外約旦陷入這種無政府狀態持,
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這也導致瓦哈比派運動的發生,
西元1818年,鄂圖曼-沙特戰爭,
應鄂圖曼蘇丹的要求消滅了第一沙特王國,
西元1833年,易卜拉欣·帕夏與鄂圖曼反目,並統治了黎凡特,
因為他的高壓統治,在西元1834年的巴勒斯坦,
發生了一場未成功的農民起義,
Al-Salt與Al-Karak兩座外約旦城市,因為藏匿農民起義的領導,
被易卜拉欣·帕夏的軍隊摧毀,
西元1839至西元1841年,埃及-鄂圖曼戰爭,結束了埃及的統治,
鄂圖曼取回統治權,易卜拉欣·帕夏事件後,
鄂圖曼開始試圖鞏固他在敘利亞地區的統治,外約旦也是其中之一,
西元1864年的一系列稅制與土地改革,
為農業與村莊帶來了些繁榮,但是也引起其他外約旦地區的強烈反對,
在建立了行政機關,徵兵制度與重稅後,
鄂圖曼統治的區域開始出現叛亂,
西元1905年和西元1910年,外約旦的部落兩次叛亂被殘酷地鎮壓,
西元1908年建造的漢志鐵路,橫越了外約旦,連接伊斯坦堡與麥加,
目的是朝聖者的便利,與加強鄂圖曼在阿拉伯省份的統治力,
現代約旦
西元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為邊界,
把西部稱為巴勒斯坦,東部稱外約旦,
英國於東部設立了一個半自主的保護國,
西元1946年達成的倫敦條約,宣告英國為結束約旦的委託統治,
5月25日,約旦獲得獨立,阿卜杜拉登基為王,
其國名為,外約旦哈希姆王國,
西元1948年,約旦占領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區,
西元1950年4月,約旦河西岸和東岸合併稱為約旦哈希姆王國,
所有原西岸的阿拉伯居民成為約旦國公民,約旦支持巴勒斯坦人,
反對以色列建國,它參加了第一次阿拉伯國家聯合對以色列的戰爭,
在阿拉伯國家戰敗後,約旦獲得了對西岸的控制,
西元1967年約旦又與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一起對以色列作戰,
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地區與整個耶路撒冷,
戰後以色列又允許投降的約旦人回到耶路撒冷,管理聖殿山的清真寺,
兩次戰爭中,都有大量阿拉伯難民,包括約旦公民,逃至約旦河東岸,
使巴勒斯坦人在約旦的勢力大為增加,
巴勒斯坦人的增加,使約旦王室非常不安,
西元1970年,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多次劫機後,約旦開始對他們開火,
這影響到全阿拉伯世界,敘利亞在約旦的北部邊境上,
集中坦克部隊以對約旦施加壓力,
9月22日,在開羅的阿拉伯國家外交部長會議的調停下,
雙方熄火,但此後仍有小戰鬥持續發生,
一直到西元1971年7月,約旦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其國境,
在西元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約旦和以色列邊境上沒有戰火,
但約旦派出一個旅的兵力進入敘利亞,抵禦那裡的以色列軍隊,
約旦沒有介入西元1991年的海灣戰爭,
在茉莉花革命的影響下,加上當時約旦約四分之一人口處於貧窮線下,
失業率達百分之十四,穆斯林兄弟會,號召約旦民眾站起來,
爭取政治和經濟改革,期望由選舉產生新政府,
西元2011年1月29日,在安曼街頭約五千名示威群眾遊行,
並手持約旦國旗,約二千名民眾,響應了穆斯林兄弟會的號召,
在其他城市抗議2月,約旦國王解散由首相,薩米爾·里法伊,
領導的政府,並要求前首相,馬魯夫·巴希特,組建新的政府內閣,
立即開始真正的政治改革,6月,國王阿卜杜拉在電視演講中表示,
支持改革選舉法,即未來的內閣,將由經選舉出來的議會,
多數派組建,而不是由國王直接委任,
西元2016年2月23日,約旦下議院經過6場馬拉松式會期,
通過溪園2015年國民議會選舉法,完成約旦3主要政治改革法
包括政黨法、地方自治法暨市政局法,並將國民議會眾議院席次,
自150席減至130席,選舉法中重要者為選制變革,
將目前所行「兩票制」改為「單一選區」及「比例代表制」之混合制,
擁有任命總理,召集,解散國民議會之權力,
上議院議員由國王任命,下議院議員民選,
約旦軍屬於中東的一支中型遜尼派武裝力量,約10萬人,
敏感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宗教國體歷史,
使其軍隊雖然不具有戰略攻擊型實力,
卻是各國都有所顧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