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史

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

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八十萬年的歷史,

從標誌著人類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一萬年,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藍田人文化,元謀人文化,

巫山人以及鄖縣人文化等,

中期則以北方的北京人和南方的長陽人觀音洞文化為代表,

晚期有山頂洞人柳江人資陽人等,

中石器時代下川文化等,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

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

盤古上帝女媧

中國傳說時代是指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

依靠世代口耳相傳所描述的遠古歷史時代,

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

中國神話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造人,描述了世界與人類起源,

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

三皇五帝傳說時代算起約有四千六百年,

中國傳說時代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八卦文字,

神農開創農業及醫藥,燧人發明鑽燧取火,此即三皇

三皇之後的首領,黃帝顓頊帝嚳五帝

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

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

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

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

繼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帝嚳的兒子繼位,創立禪讓制

從經過二重證據法證明的夏朝算起,約有四千二百年,

傳位給,在舜時期,黃河洪水氾濫,採用堵塞的方法,

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

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因此受舜禪讓繼帝位,

中國歷史如果從文字出現的商朝算起約有三千五百年(信史),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

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

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

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傳說中指南車就是由黃帝所發明,

此後中國歷代都記載磁石的應用,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帝嚳的兒子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禪讓制,傳位給

在舜時期,洪水氾濫,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

鯀被處決,他的兒子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

因此被推舉為首領,

 

夏朝

的兒子破壞禪讓制方式,禹生前本想把權位傳給,禹死後,

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

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

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

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

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不理政事,在位期間,

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族太昊少昊部落趁機西進,

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

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

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斟鄩氏

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

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

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

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征》,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

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

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

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

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

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

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封給了他的兒子

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

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

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

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

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後來復立少康為夏後,

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

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

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後世稱「少康中興」,

通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

可以看到夏后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的歷程,少康之子杼繼承後位,

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

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

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

他還派人討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

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今黃海)之濱,

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

為杼舉行過「報祭」,杼之子在位時,東夷與夏人開始和平共處,

其中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後納貢祝賀,

槐逝後,其子繼位,芒逝後,其子泄繼位,其子不降繼位,

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不降年邁時,內禪於其弟

扃逝,其子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

他改變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祭祀天帝,

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不滿,但夏朝與東夷的關係仍然友好,

夏后氏自孔甲開始日趨衰落,孔甲逝,其子繼位,

皋逝,其子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

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發逝後,其子履癸繼位,

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

桀只顧享樂不顧民間疾苦,

大約在西元前十七世紀末至西元前十六世紀初,商部族首領

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聯盟方國部落討伐桀,

滅了親夏部族昆吾,後與桀開戰,

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於有娀氏舊址,

桀逃至鳴條,湯追之,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

夏室於約西元前17世紀末,西元前十七世紀初滅亡,

 

商朝

在商代,中國開始首次出現青銅文明,

大約在西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取代了夏朝,

根據文獻記載,湯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

太丁乃湯之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湯而死,

湯二十九年,湯王過世,其後,長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

三子仲壬先後即位,但總共在位時間僅短短六年,

伊尹輔佐太甲攝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湯法,亂德」,

於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並置其於湯所葬之地桐宮,

太甲在桐宮修德,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伊尹見此便迎接太甲回都,

還政於太甲,還政後,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

太甲創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興,

此後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繼為王,在王位繼承制度上,

出現了兄終弟及的亂象,小甲乃太庚之子,旁系先王,

小甲時期,開始了商王朝的第一次衰敗,小甲在位十七年崩,

根據傳世文獻記載,雍己繼位為王,雍己之後,

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繼為王,

中丁奪位遭到了王朝內部其他統治勢力的反對,

元年,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棄經營了一百多年的都城

東遷於,由此保住了王位,東土邊境的藍夷部落趁機作亂,

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繼位,都於囂,

其王位是平穩傳承還是爭奪而來的,由於記載的缺乏,無法明了,

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亂,這可能說明其王位是爭奪而來的,

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奪位稱王,遷都於相,

奪權徒都導致商王朝政權內部分裂,國力劇減,諸侯侵犯,

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連年用兵討伐叛離諸侯,

征藍夷,又征班方,侁人聯盟班方,

河亶甲聯合彭伯韋伯,降班方,侁人臣服,

河亶甲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

即位之初遷都於,其王位可能是爭奪而來的,

祖乙作為太戊的嫡長孫,可能得到了王朝內部舊貴族勢力的支持,

立舊臣巫咸之子巫賢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權逐漸穩定,修築新都,

高圉為邠侯,鞏固對西土邊疆的統治,商王朝二次復興,

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與湯不相上下,

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廟號「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權平穩過渡,

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繼位,

沃甲在卜辭中作「羌甲」,因為其子南庚繼位為王,所以初屬直系先王,

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後期的黃祖卜辭中,以旁系先王祭祀,

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繼位,祖丁是祖辛之子,

陽甲盤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後成王,四子同父異母,

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納入周祭祀譜,在先王行列中獨占鰲頭,

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繼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後遷都於

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南庚」,南庚在位僅六年,

祖丁之子陽甲即位,自此「祖辛—祖丁—陽甲」一系,

代替「沃甲—南庚」一係為直系,南庚在位時間較短,

可能是遜位於陽甲,或是陽甲奪位,王位傳承的紛爭,

削弱了政治統治的勢力,國力銳減,邊境諸侯內侵,

帶來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陽甲三年,

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陽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盤庚即位,

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繼為王,破壞了嫡長子傳承制度,

此後弟子相互代立,爭奪王位,屢遷都邑,使得國力衰亡,

諸侯莫朝,邊境遭侵,是為商代中期的「比九世亂」,

盤庚在卜辭中作「般庚」,商代前期多次遷都,

在商湯時,曾建都於鄭亳,到盤庚在位時,

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

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處討伐,

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

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

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

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台,

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

周武王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

人們不願為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

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周朝

西周

約西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之後,實施封建制度,大封王族及功臣,

如封太公望召公奭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於朝歌,

又封叔鮮(管侯),叔度(蔡侯),

叔處(霍侯)為「三監」,以監視武庚的行動,

西元前1043年,周武王歿,子誦即位,是為周成王,由周公旦輔政,

西元前1041年。三監(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看不慣周公旦輔政,

而管叔鮮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歲小卻執掌輔政大權,

於是聯合武庚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旦不得已出征,

花了三年平定此亂,武庚及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

霍叔處被廢為庶民,周公旦命這些商朝遺民修築雒邑

西元前1037年,雒邑修築完成,周成王歿,子釗即位,是為周康王

周康王歿,四十六年之間,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史稱「成康之治」,成為以後歷代就中國治世的典範,

周康王死後,子瑕繼位,是為周昭王

周昭王十六年,昭王親征荊楚,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3年,

周昭王還師渡漢水時溺死,全軍覆沒,

其子滿繼位,是為周穆王,繼位時年已五十,穆王好大喜功,

仍想向四方發展,又好遊行,以致朝政鬆弛,

東方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聯楚平亂,得勝,

經過昭穆時代之後,周朝開始實力大減,

這一時期,西北戎狄漸興,周懿王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

周人深為所苦,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

同時,厲王以榮夷公為卿士,壟斷社會財富及資源,

為壓制國人不滿,周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殺,

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暴動

西元前841年,厲王出奔到,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兩大臣行政,

號為共和,共和十四年(西元前828年),厲王死於彘,

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勵精圖治,政通人和,

諸侯來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衰象,

宣王干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快,

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敗,

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再慘敗,

西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

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西元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

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

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宜臼太子之位,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

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犬戎進攻幽王,

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

西元前771年,西周覆亡,國祚約二百五十一年,

 

東周

周幽王被殺後,申,曾等諸侯見目的達到,

而此時鄭,衛,晉等諸侯率領的勤王之師也已經趕到,

於是申侯與繒侯與外面的鄭,衛,晉等諸侯裡應外合,

大敗犬戎,犬戎退走,申,繒,衛,晉,鄭等諸侯,

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與此同時,

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姬余臣為王,史稱「攜王」,

這樣出現了二王並的局面,

但是列國中絕大多數隻承認周平王,而不承認周攜王

周平王21年(西元前750年),晉文侯殺周攜王,

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西元前770年),由於宗周遭到戰火的破壞,

同時犬戎雖然撤走,但是仍然在附近一帶,

於是周平王在秦,晉,鄭等諸侯的護送下,遷東雒邑

東周開始,由於後世的史家往往又把東周這段時期,

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所以又稱這段時期為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周王室放棄了關中地區,實力大不如前,不僅無力控制諸侯,

還要仰仗諸侯們的供給,早期主要是鄭,衛國晉國

到了戰國時期則是魏國韓國,周室的地位一落千丈,

僅留有「天下共主」的虛名,春秋時期,周王室還有一點號召力,

到了戰國時期,連一點號召力都沒有了,周室東遷,

關中故地被犬戎等部落所占據,當周幽王危難之時,

秦襄公從秦起兵勤王,奮勇作戰,殺退了犬戎,

但是沒能救出周幽王,但是秦襄公的英勇和忠誠,

得到了周平王的肯定,於是作為對秦人勤王之功的褒獎,

周平王把岐周故地封給了秦襄公,把秦由周王室的附庸升格為諸侯,

秦正式成為諸侯國,經過秦襄公,秦文公父子兩代人的征戰,

基本上收復了岐周之地,東周開始後,鄭國的鄭武公鄭莊公父子,

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們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條件,

常常借王命大肆擴張,使鄭國成為春秋初年一個強國,號稱小霸,

由於鄭莊公公朝中的勢力太大,而且常常忙於他在鄭國的私事,

很少入朝聽政,即使入朝,也僅是裝裝樣子,或者干自己的私活,

這樣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滿,於是周平王逐漸起用虢公,

以分化鄭莊公的權力,這引起鄭莊公的強烈不滿,

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須依賴鄭莊公,因此不得不向鄭莊公解釋,

於是發生了周鄭交質的事件,《左傳》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強烈的批評,

文中引用「信不由中,質無益也。」,說明交質的「無信」本質,

並且認為周王室與諸侯互換人質,是自己降格,

說明交質的「無禮」本質,故認為此事件是「禮崩樂壞」的縮影,

西元前720年,周平王歿,周朝廷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

鄭國在這年先後收割了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

到了西元前717年,鄭莊公入朝,周桓王因為鄭國擅自領軍取用王畿的麥,

不以禮接待鄭莊公,鄭莊公不滿周王的做法,

兩年後(西元前716年),未有稟告周王便和魯國交換領土,

但同年又與齊國一同入朝,

西元前706年,周桓王收回鄭莊公在周朝的權力,

鄭莊公不朝見周桓王,於是周桓王組織聯軍攻打鄭國,但被鄭國擊敗,

是為繻葛之戰,此後鄭莊公與周王室不再有大規模的接觸,

 

春秋

西元前770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

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

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諸侯國和附屬國,

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

其中包括等,

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

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

合稱春秋五霸,第一個稱霸的國君齊桓公任用管仲

在國內施行改革,使當時階級矛盾十分激烈的齊國安定下來,

並逐漸強盛,許多諸侯都朝拜齊國,齊國率九個盟國之師,

攻伐威脅周朝的楚國,楚成王被迫將和,齊桓公死後,

他的五個兒子爭做國君,齊失其霸業,宋襄公曾經試圖稱霸,

後為楚軍所敗,晉國公子重耳,在一場內亂後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實行改革,使晉國的勢力發展到中原,與南方大國楚國產生摩擦,

後楚國出兵圍攻宋國首都帝丘,晉文公聯合秦,齊,宋三國之師,

大破楚軍於城濮,成為中原霸主,與晉國為盟的秦國國君秦穆公,

在晉文公死後起了稱霸的野心,與晉文公之子晉襄公,屢次發生戰爭,

最後以晉國的勝利告終,於是往西發展,把西邊的一些戎國滅掉,

使秦穆公成為西戎的霸主,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即位後,

再次與晉國爭霸,楚國圍攻宋,鄭,晉國幾次派兵來救,都大敗而歸,

許多中原國家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莊王死後,

楚經靈王,平王兩代漸弱,東南方的吳國闔閭,趁勢興兵伐楚,

並大敗楚軍,攻佔楚國國都壽春,後平王之子昭王,

聯盟秦國攻吳,吳兵退出楚境,定都會稽的越國,

趁吳軍遠征時攻擊吳國,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被射死,

後闔閭之子夫差,又報仇攻越,大獲全勝,俘虜越王勾踐

吳國又出兵齊國,與魯國聯合將齊國打敗,又攻晉國,

但在黃池被晉軍打敗,越王勾踐趁這時襲擊吳國,九年後兼併吳國,

夫差自殺而死,隨後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盟,勾踐死後,

越國衰弱,戰國時為楚威王所滅,

春秋時期確定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古四分曆,

而且能製造精良的戰車騎兵裝備,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

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基礎。歷史上出現春秋左傳),

國語戰國策等史事記敘,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

史稱百家爭鳴,出現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

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

出現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

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

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

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

文化上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戰爭史上出現的傑出兵法家,有孫武孫子兵法),

司馬穰苴司馬法),孫臏孫臏兵法),吳起吳子兵法),

尉繚尉繚子)等等,

 

戰國

西元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西元前403年,晉國被三個門閥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

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姜姓的齊國田氏取代,人稱田齊

,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

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

然而大部分西方臺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

這是定義不同所致,戰國初年,各國開始變法運動,

其中,以李悝變法的魏國,在魏文侯時首先興起,

北伐韓,趙,中山,東伐齊,宋,南伐楚,西伐秦,成為強國,

齊國在齊威王時興起,兩次攻伐魏國獲勝,並長期任為霸主

南邊的楚國經吳起變法後強盛,滅掉陳,蔡,越,擴展疆土,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訓練成一部強大的軍隊

與秦,齊,楚爭先,韓國國君韓昭侯

任用法家大師申不害變法,逐漸興起,

西元前356年,秦國的秦孝公採用法家商鞅變法開始後,

秦國國力大大增強,使其他六國恐懼,名士蘇秦游遍六國,

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合縱抗秦,秦國卻用張儀為相,

又使六國屈從於秦,破壞合縱,宋,魯等小國到戰國後期為齊楚所滅,

合縱破壞後,齊國作為山東六國中最強盛的國家,開始沾沾自喜,

其差點滅掉燕國,自稱東帝,攻滅宋國的行為使諸侯驚恐,

在燕國大將樂毅的統領下,燕,韓,趙,魏,秦五國大軍重創齊國,

攻陷齊都城臨淄,後齊國在大將田單,使用火牛陣趕走燕國後,

成功復國,自此東方雄主齊國衰落,

秦國基本上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開始發動對六國的大規模戰役,

採用范睢遠交近攻策略,任命大將白起發動戰役,

通過伊闕之戰郢都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四大戰役,

橫掃山東六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

秦國最終在秦始皇的統治下,於西元前221年,

憑藉王翦父子消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進入新的時代,

科技史上出現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瓦當

奠定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

文化上有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

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

 

秦朝

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西元前770年,

秦襄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關中平原,建立秦國,

秦國於戰國時期逐漸轉強,到秦王政陸續攻滅六國

(西元前230年至西元前221年)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

結束戰國時期,中國從此進入統一時代,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

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

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

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

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

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

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義,

秦始皇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帝國,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

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

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

君主專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權力,丞相僅僅是輔佐,

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為了降低各地區差異,

秦始皇推行書同文,(以小篆為文字)、車同軌

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

軍事上,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敦等防禦工事,

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

以安定關東各地區,交通方面,興建馳道靈渠等交通設施,

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

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抑商

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

工商業方面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

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

以法律為根本,以愚民為手段,法術勢相結合,

三合一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五德始終說

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眾神,

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

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亂,與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

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李斯密不發喪,密謀奪權,

趙高為胡亥的師傅,與秦始皇長子扶蘇蒙恬之弟蒙毅不合,

而李斯也對蒙氏兄弟不滿,他們擁立胡亥為太子,

假造詔令以賜死在九原督軍的扶蘇,史稱沙丘之變

他們等到東巡大軍返抵咸陽才發喪,胡亥也繼位為帝,即秦二世,

秦二世受趙高擺布,他賜死蒙氏兄弟,並殺害兄弟姐妹數十人,

蒙恬的九原軍也由王離接管,秦二世縱情於聲色犬馬,

圈養無數狗馬禽獸,徵招罪犯與百姓,續建阿房宮秦始皇陵

秦朝政治趨向混亂,趙高把持朝廷,蒙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論,指鹿為馬

西元前208年,李斯被趙高陷害,於咸陽腰斬,夷三族,

另外役民過甚,當時力役三十倍於古,以及田賦二十倍於古,

舊六國百姓不願受嚴刻的秦法箝制與無數的勞役折磨,

於同年爆發秦末農民戰爭

西元前207年,劉邦張良會合於洛陽以東,

然後奪南陽,定武關,入關中,此時趙高擔任丞相,因畏懼劉邦,

命閻樂殺秦二世,改立子嬰為秦王,同時,劉邦軍於藍田擊潰秦軍,

駐軍霸上,秦王子嬰,殺掉趙高后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亡,

劉邦入主關中後,廢除嚴苛的秦法,與百姓約法三章,受秦人擁戴,

西元前206到西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之間爆發了爭奪天下的戰爭,

史稱「楚漢之」,最後劉邦取勝,

 

漢朝

西漢

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在文治武功與國際聲望達到極為輝煌的時代,

也是中國歷史分野上被視為上古時期轉折,

到中古時期的第一個朝代,

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及代表性,

由於中間歷經王莽篡漢的短暫中斷過程,

所以又分為西漢(又稱前漢)及東漢(又稱後漢),

西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正式稱帝,立國號「漢」,西漢建國,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九卿

任用蕭何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治術

鼓勵生產,輕徭薄賦,稱帝之後,異姓諸侯王勢大,

因此漢初幾年對異姓王一一分別翦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

後劉邦與功臣斬白馬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史稱「白馬之誓」,漢初政府官員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

從而形成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

此時,由於秦末以來動亂多年,國力虛弱,

導致漢高祖劉邦在收復秦末被匈奴占據的河套地區時,

遭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

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劉邦與劉盈去世後,呂后稱制,

大封諸呂,並欲王諸呂,而以陳平周勃為首之功臣派,

亦做好準備,並與劉氏皇族聯合,呂后一死,

功臣派與皇族立即先發制人,發動政變,一舉誅平呂氏外戚,

廢掉少帝劉弘,迎立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的手段,

奉行「無為而治」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政策,

恩威並施,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動亂,帶來的巨大破壞,

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

及匈奴入侵中國等問題,漢文帝對待這些問題採取的,

是異常謹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

西元前178年和西元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

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

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

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

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

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

削奪諸藩王的封地,引發各封國的擔憂,

而在西元前154年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

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

景帝任用周亞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

各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七國之亂以後,

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

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

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在與匈奴和南越國(南粵)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

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此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

是中國成為大一統帝國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讚譽的時期,

景帝駕崩後,其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

武帝在位期間(在位西元前141年至西元前87年),

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及軍事整合起來,

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建立年號建元」,

始開中國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濫觴,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

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從此,諸侯藩王的勢力,

不再能夠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

取消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

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文化上,廢除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

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使儒家思想從此逐步成為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

在此期間,先後出現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名將,

經過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數十年用兵後,終於打敗匈奴單于,

使其「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討朝鮮

使漢朝成為當時的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

開闢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

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離間西域和匈奴關係,

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漢武帝晚年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

導致發生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被迫殺江充而謀反,

結果兵敗而死,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

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文景之治的積蓄耗費殆盡,

經濟遭受巨大衝擊,國力也出現衰退的局面,

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

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

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

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

干預物價,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此一系列政策使漢朝得以避免步入衰敗,漢武帝去世後,

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

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霍光三人共同輔政,

但西元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

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對內休養生息,放寬鹽鐵專賣制度,

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

他行為放縱,密謀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廢,

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西元前73年),

霍光還政於宣帝,(西元前68年),霍光去世,

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

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

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強勢,

西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

所處地區的聯絡與控制,經過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

國家經濟得以從武帝中期以來面臨衰退的困境下的明顯恢復,

史稱「昭宣中興」,

 

新朝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

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態度,經常下令大赦免,

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

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

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

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

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

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

由於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條件,

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遽膨脹,成帝死後,

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

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

此時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

西元前1年8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

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

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淪為王莽的傀儡,

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

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

篡漢自立新朝,西漢結束,王莽(外戚)奪權後,宣布一系列的改革,

改國號為,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

西元23年,新朝被劉玄為首的叛軍推翻,劉玄成為更始帝,

然而他的無能腐敗,加上叛軍中的綠林軍和赤眉軍混亂,

使漢朝宗室劉秀得以乘虛而入,西元25年劉秀復辟漢朝,定都雒邑

史稱東漢,而他後被稱為漢光武帝

 

東漢

西元17年,綠林起義爆發,

西元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

同年2月,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

西元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綠林軍

更始帝劉玄向赤眉軍投降,通常劉玄被認為是西漢最後一位皇帝,

西元25年6月,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

鄗縣之南即皇帝位,是為光武帝,滅劉盆子,仍沿用漢的國號,

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雒陽,史稱東漢,即位後,

於西元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西元26年),

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

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

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制,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另外提倡儒術,建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

與尊儒並行的便是表彰氣節,因此士大夫爭相以名節為目標,

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礎,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禦的策略,

縱容姑息放棄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

但由於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併情況日益嚴重,

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隱患,

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期間,竇固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長駐三十多年,

不僅善於使用武力威懾各國,更善於運用外交手段,

去聯絡距離較遠的國家,但匈奴人亦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

推翻各國親漢的政權,再與新政權結盟,雙方不斷地反覆攻防,

一直到20年後,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

西元88年10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

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命,史稱燕然勒石

西元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里進攻金微山

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

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從此掃除數百年來,

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漢武帝時期的鼎盛,

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

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鬥的序曲,東漢盛世僅維持六十餘年,

西元88年,年僅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

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

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

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

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

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

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

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

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

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

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

西元121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

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

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

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

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

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

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

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

西元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

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西元143年8月,順帝病死,

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即位時年僅2歲,由梁太后臨朝執政,

西元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

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

稱梁冀為「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害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

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

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中飽私囊,無惡不作,

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

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

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

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

終致在西元166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

西元168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

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

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

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鬥爭,

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殺竇武,竇太后失勢被軟禁

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西元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

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數十年的政爭以及天災,動搖了漢朝的民生,

終於在西元184年,爆發由太平道教主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

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號召數十萬民眾參與,雖然叛亂不久即告平定,

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為了儘快平叛,

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強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

加以其原已具有強大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

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併而亡,

終於結束戚宦之爭,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弘農王

改立陳留王劉協,並且焚毀首都洛陽,董卓被呂布誅殺後,經過幾年混戰,

出現把持朝廷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袁術

位於江東孫策,位於荊州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焉等勢力,

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割據勢力,

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強大的敵人袁紹軍隊的主力,

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

曹操任丞相,獨攬大權,曹操揮軍南征,卻在赤壁之戰中,

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操退回北方,

不久劉備以荊州為根本,進占益州,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

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朝廷大權掌握在曹操手中,

曹操先是晉位為魏公,不久又晉位魏王,

違返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

劉備亦晉位漢中王,東漢至此已名存實亡,

西元220年,春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繼任漢丞相,

襲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漢,迫漢獻帝「禪讓」帝位,

東漢結束,四百多年的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

魏文帝曹丕,篡漢建立魏後,漢昭烈帝劉備,

隨即在蜀地宣布繼承漢朝法統,建立了沿用漢國號的政權,史稱蜀漢

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

幾年後吳大帝孫權亦稱帝,國號

 

魏晉南北朝

三國

西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位,迫漢獻帝禪讓後自立為帝,

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

次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

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

為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

最後劉備在西元222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絕大部分,

劉備於西元223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諸葛亮

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

至西元229年才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者東吳,

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漢孫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

雖然也出現公孫淵的燕國政權,但只是曇花一現,

曹魏朝廷在高平陵事件後,完全被司馬氏一手掌控,

西元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

西元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魏元帝自立,

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

西晉於西元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

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西晉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

司馬懿父子掌握魏國政權,

西元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

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

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

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

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

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

西元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東晉

西元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

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

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

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

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

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

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桓溫專政

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

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

西元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

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決戰,奠定勝局,

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

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

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

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

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藉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經濟方面,東晉莊園經濟占據的比例比西晉更大,

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吳姓世族衣冠南渡密集開發下,

江南獲得全面發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

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

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為被統治者而同化,

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

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

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

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

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風,

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匯,中國文化逐漸轉變為儒釋道融合之狀況,

 

五胡十六國

西元46年之後,東漢朝廷常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

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

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關中一帶,

大量胡族與漢族雜住,這些胡族逐漸成為漢人管轄下的編戶,

由於他們需要納稅,且時時受漢官欺壓或受漢人歧視,

因此心生不滿,時有舉兵之事,八王之亂的爆發,

使晉廷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陸續叛變,

西元304年,李特李雄繼立後,擊敗羅尚並稱成都王,

又於西元306年稱帝,國號「成」,西元338年改國號為「漢」,

史稱成漢匈奴劉淵統領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馬穎結其為外援,

西元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圍攻,遣劉淵回并州發兵支援,

他乘機宣布獨立,稱漢王,自稱繼承漢朝正統,

西元308年,劉淵稱帝並遷都至平陽,國號「漢」,後稱前趙

西元304年,成漢與漢國的建立,開啟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西域

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

傳統史家認為這些外族以匈奴,鮮卑為主,

統稱五胡,將此時期稱為五胡亂華,在西晉滅亡後,

華北地區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經濟受到嚴重摧毀,

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經濟,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等發展走向,

永嘉之禍帶給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難到涼州,遼東以及江南地區

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漸漸繁榮,在諸國混戰期間,

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

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

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拓跋燾的經營,

最後於西元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

西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劉宋開始,

西元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

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

南朝(西元420年至西元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

北朝(西元439年至589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

所以能夠篡奪皇位,初期經濟逐漸恢復,軍力強盛,

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

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受到梁武帝改善,

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

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

雖由南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

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

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多與胡人通婚,

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

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併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

後期在六鎮之亂和農民暴動之後,造成實力大衰,

北魏分裂為高歡控制的東魏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後,

不久分別被高氏北齊及宇文氏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

初期軍力強盛,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

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併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

北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

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

相對於北朝戰爭不斷,各階級對立的局勢,

經濟持續成長的南朝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永明之治等治世,

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永嘉之亂就持續南移,帶來勞動力與生產技術,

江南的繁榮,使得中國的經濟南移,在隋煬帝時建立隋唐大運河,

文化方面,亂世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

對文學,藝術,科技等開創出獨到見解與理論,

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

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

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名揚後世,對外交流也很興旺,

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

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

依附人及奴隸,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

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

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萌芽出科舉制度,

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

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采借,

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

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

例如六鎮民變,北齊的排漢運動,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

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隋朝統一天下後,

合併關東與江南人而形成新漢族,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隋朝

西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成為隋文帝

西元589年,隋朝滅南朝陳,統一天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

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自西晉永嘉之禍以來,

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

隋朝在政治上確立重要的制度,三省六部制,

創建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

另一方面則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

加上隋文帝節儉,令全國節儉成風,積存糧食數千萬石之多,

是中國歷史上最富一朝,全國戶數,口數及耕地面積,

已達到唐朝開元二十八年(西元740年)時的水平,據統計,

可供五,六十年之用,史稱「開皇之治」,

隋朝還興修的運河系統,鞏固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

加強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繫,為經濟,政治上的大一統王朝盛世,

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和加重刑罰,隋文帝死後,

由於其子隋煬帝的失政,加上好大喜功及連年征戰,

導致隋朝迅速滅亡,國祚只有三十八年,

是繼秦朝後的另一短暫而強大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

隋朝在大業年間,使得各地民變不止,李淵見天下大亂,

西元617年,在太原起兵,不久占領隋都大興城

李淵擁立楊侑為帝,於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禪位,

建國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興改名為長安

李淵建立唐朝後先後平定瓦岡軍李密,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

武威的李軌,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洛陽王世充與河北夏帝竇建德

西元623年,輔公祏杜伏威餘部在丹陽反唐,

西元622年,被唐軍俘殺,江南平定,

西元621年,梁帝蕭銑於江陵降唐,唐朝統一全國,

西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李淵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

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逐漸恢復唐朝的國力,

在內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租庸調製,提升農業發展,

在職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科舉選士制

限制皇權發展與貴族世襲等惡習,

對外方面,唐太宗採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的策略,

以及用羈縻與武力的方式安撫四方,

西元627年,東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

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脫離,

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

西元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殺盤據夏州的梁師都,歸降唐朝,

西元629年,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

西元630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西元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渾,

西元637年,派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

西元641年,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

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貞觀時期國家安定,

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對外於西元659年,消滅西突厥,疆域西擴至鹹海與阿姆河一帶,

設立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市),

並且於蔥嶺以西設置十六個都督府,讓吐火羅葉護,

訶達羅支國王等等中亞君主兼任都督,

在東方,與新羅聯合滅掉東北強國高句麗百濟

並於白江口之戰擊敗日本援軍,唐朝在朝鮮半島建立安東都護府

也間接促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朝鮮成為之後一千三百年,

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

西元660年起,唐高宗因健康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則天處理,

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去世後,

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

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於西元690年廢睿宗,

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武周,定都洛陽,改立李旦為皇嗣,

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

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

武則天晚年,西元705年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西元712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

唐玄宗時期可分為開元與天寶兩個部分,

其中前三十年開元時期的政治比較清明,

唐玄宗提出以武,韋為戒,以貞觀為榜樣,作為執政的指導思想,

他先後任用姚崇宋璟盧懷慎張九齡與韓休等賢臣,

並且廣納諫言,例如採納張九齡的建議,

將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行政能力,

又將有為的都督刺史升為京官,增進中央與地方的溝通,

了解和信任,裁減武周中宗時期的員外官等冗官,

精簡機構以便節省開支與提升行政能力,嚴格執行法律,抑制權貴,

就算是皇親國戚犯罪,也繩之以法,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產生良好的影響,

加強執行均田制,打擊土豪,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

大大提升農業生產力,對外方面,改善與吐蕃,東突厥,

契丹與奚的關係,推行和親政策,聽從姚崇與宋璟的建議,

充實邊防軍務,並且避免與外族發生戰爭,

這些措施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人口大量增長,

物產豐富,史稱開元之治

安史之亂與地方割據

西元742年天寶時期時,唐玄宗晚年志得意滿,放縱享樂,

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處理,並寵幸楊貴妃

西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發動叛亂,

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緊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發生馬嵬驛之變

楊國忠與楊貴妃在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殺,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募兵,

安祿山占據長安後建僭燕,七月,李亨抵達靈武後,

在宦官李輔國擁立下稱帝,即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西元762年,太上皇唐玄宗與唐肅宗相繼去世,

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繼位,即唐代宗

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統領諸將,僕固懷恩為副,

率唐軍與回紇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北走范陽,僕固懷恩率軍追擊,

河北叛將李懷仙也投降唐軍,並一同追擊,

西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石頭自縊,八年的戰亂才告平定,

安史之亂成為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外族入侵,

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蜂擁而至,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

西元779年,唐代宗就在這些亂事中去世,

長子李适繼位,即唐德宗,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

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他起用楊炎推行兩稅法

劉晏改革漕運,修改鹽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財政,

但是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任人之明,

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齡,並且親昵宦官貪吏,國政日衰,

西元805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

唐代宗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唐順宗與唐憲宗都企圖解決,

其中唐憲宗較為成功,實現了元和中興

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

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內廷宦官的聯合,

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在唐憲宗到唐宣宗期間,

發生較長的黨爭,即稱牛李黨爭,

西元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發生權力鬥爭,

其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

由於李黨失勢,李德裕被貶黜到崖州,

至此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宣宗雖是由宦官擁立的君主,

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權力,

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史稱大中之治

然而唐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

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通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

西元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

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唐僖宗,是著名的無道昏君,

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

不少叛亂相繼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

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

西元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

同年8月朱全忠弒帝,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西元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

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

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早於西元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

建國後梁,唐朝亡,國祚二百九十年,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五代十國

西元907年,軍閥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定都汴京,

蜀王王建,晉王李存勖,燕王劉仁恭等起兵反對,

西元908年,王建稱帝反梁,國號蜀,史稱前蜀

西元923年,李存勖殺劉仁恭之子劉守光,並進兵汴京,

朱溫子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

李存勖定都洛陽,定國號唐,史稱後唐

西元936年,軍閥石敬瑭與後唐皇帝鬧翻,聯合契丹人攻打洛陽,

後唐滅亡,石敬塘建後晉,石敬塘為了獲契丹的支持,

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之後中原的邊防受到嚴重威脅,

石敬塘死後,契丹隨即入侵中原,俘虜後晉出帝北去,

大將劉知遠乘機率軍入汴京,建立後漢

西元950年,郭威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後周

西元959年,後周世宗死後,趙匡胤發動兵變,

奪得帝位,建立宋朝,五代結束,

西元979年,宋太宗消滅北漢,統一中原,

至此五代十國時期結束,

 

宋朝

北宋

宋朝是繼唐朝後又一個長達三百年的皇朝,分為北宋南宋

西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

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又稱東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當時中國經濟發達,

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市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

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

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100萬和120萬人口,各國商人雲集,

文化也極盛,出現程頤朱熹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

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歐陽修黃庭堅李綱

辛棄疾陳與義陸游文天祥等詞文優秀的詞人,

出現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

出現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宋神宗時,因著王安石變法,發生分別以王安石

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社會的不安,新舊黨爭長達三十多年,

影響深遠,也使改革失敗,燕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

河西走廊党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

北宋雖然曾多次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均以失敗告終,

其後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以維持和平,

西元1115年,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

也就是後來的滿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

西元1125年,金國滅遼國,之後金國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

西元1127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俘虜三千多名皇族,其中包括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

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變,北宋至此滅亡,

 

南宋

西元1127年,宋欽宗之弟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

即皇帝位,是為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史稱南宋,南宋曾多次派兵和金交戰,試圖北伐,

西元1142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導致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

此後宋金亦有和戰,宋軍無法收復北宋故土,

但金軍亦未能跨越長江和淮河,

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在秦嶺淮河線對峙,

西元1234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

經歷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

西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西元1276年,攻破臨安,佔領南宋大部分領土,

西元1279年,元軍與南宋崖山海戰

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跳海殉國,

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

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隨之滅亡,

 

遼朝

契丹族建立,契丹與時的東胡,

魏晉南北朝烏桓鮮卑有著淵源關係,遊牧於遼河流域,

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衰微,突厥也被回鶻取代,契丹趁機發展,

九世紀後期日益強大,契丹軍事首領耶律阿保機

於西元907年推翻了聯盟首領,遙輦氏,任契丹部落聯盟首領,

西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帝建元,即遼太祖,

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成為中原最大威脅,

西元944年南下中原,西元946年陷開封,滅後晉

西元947年改國號大遼,遼末政治腐敗,完顏阿骨打建金抗遼,

遼天祚帝率兵親征,在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市以西)大敗,

金朝連連告捷,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京)析津府

相繼陷落,西元1125年,金太宗俘虜遼天祚帝,遼亡,

立國凡二百一十年,餘部在耶律大石率領下,

漠北可敦城,西征中亞,建立西遼,最終亡於大蒙古國,

 

西夏

党項融合了鮮卑兩個民族,原先居住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向外擴展,遷移,其中遷到夏州(今陝西橫山縣),

一部叫「拓跋部」,受唐朝賜姓李,宋朝建立後,勢力逐漸壯大,

遼朝稱臣請婚,遼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從此與遼結成犄角之勢,

困擾宋朝。李德明(李繼遷之子)之子,李元昊繼位後,不斷開拓疆土,

西元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都中興府,統一河西地區

先後在戰爭中迫使宋遼兩國與其議和,此後西夏採取依遼和宋的政策,

換取了幾十年的和平,夏崇宗時期,金國興起,並一舉滅掉遼國,北宋,

西夏向金國稱臣,趁機大幅擴張領土,奪取宋遼故土,進入盛世時期,

西夏末,皇室內部一再出現爭奪皇位的事件,

蒙古帝國的威脅下,搖搖欲墜,

西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軍圍困中興府達半年,

西夏末代統治者帝晛西元1227年6月向蒙古投降,

西夏亡,立國一百九十年,

 

金朝

女真時的黑水靺鞨,五代時臣服於契丹,其中一部--完顏部

於十一世紀初,定居在黑龍江的支流,阿什河流域,勢力日漸強大,

吞併了女真各部,完顏部首領烏古乃死後,各部落分崩離析,

爭鬥不斷,完顏部聯盟長完顏盈歌,國相完顏撒改,盈歌之侄,

阿骨打重新統一,奠定此後金國基礎,阿骨打繼任聯盟長後,

獲悉遼國內部虛弱的消息,於西元1114年起兵反遼,

先後攻下寧江州出河店賓州咸州等地,

西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大金,都會寧府

西元1125年滅遼,滅遼後,金國將矛盾指向北宋

西元元1125年十一月金軍南下,十二月陷燕京,次年正月兵臨開封

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南下,於西元1127年四月陷開封,

俘虜二帝北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後,金國加緊統一腳步,

但在黃天蕩之戰中受挫,郾城之戰大敗,此後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

金世宗即位後,30年中不再發動戰爭,女真逐漸腐敗,戰鬥力下降,

宣宗時,有所謂貞祐之亂,盜賊滿野,蒙古滅西夏後,矛頭指向金國,

於西元1211年大舉攻金,迫近中都燕京(今北京市),

金軍雖有「震天雷」,「飛火槍」等新式武器,但當時政治腐敗,

將領毫無鬥志,於野狐嶺戰役,澮河堡戰役,縉山戰役中大敗,

主力被全殲,被迫求和,

西元1214年,金宣宗為避敵鋒芒,由中都遷都南京(今開封市),

西元1215年,成吉思汗佔領中都(今北京市),

黃河以北之地盡為蒙古所有,

窩闊台繼位後,分南北兩路攻開封,金哀宗逃往歸德蔡州

西元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立國一百二十年,

 

元朝

西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

斡難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

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朝

由於金朝與其盟國西夏走向衰落,

蒙古先後攻打西夏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

西元1234年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

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

西元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征伐宋戰爭去世後,

西元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漢大臣的擁立下,

開平(後稱上都)自立為蒙古皇帝,年號中統

忽必烈登基後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

召開忽里勒台大會,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選立蒙古大汗

並獲得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與窩闊台汗國的支持,

忽必烈汗為了成為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主要內容有改元建號,

西元1267年,忽必烈汗遷都燕京(今北京市),

並命劉秉忠興建大都城,

西元1272年改為大都,將上都作為陪都,

西元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國號詔》,

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

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建國元朝,即元世祖,

西元1260年,設立中書省,西元1263年設立樞密院

西元1268年,設立御史台,等等國家機構,

設置大司農,並且提倡農業,尊孔崇儒,並大力發展儒學

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

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元世祖雖然於爭奪汗位戰爭,

獲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並且最後成為皇帝,

但由於汗位取得不合法與崇尚漢法,

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

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

最後引發窩闊台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

造成漠北地區動盪不安,史稱海都之亂

西元1279年3月,張弘范崖山海戰攻滅南宋

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

元朝統一中國,結束自燕雲十六州割讓以來,

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

包括高麗安南占城緬甸均臣服元朝,加入元朝的朝貢關係,

西元1294年元世祖駕崩,元成宗繼位,

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時期的成憲,任用其侄海山,鎮守和林,

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亂,並且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安南,

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

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

西元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

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

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

相傳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

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並給予孔子的家族與弟子一些稱號,

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置常平倉,

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

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尚書省

西元1311年,元武宗逝,由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

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元仁宗力圖改變元武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

他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

其子元英宗,繼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

加強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政策,

並於西元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

1323年,元英宗在上都以南的南坡被刺殺,史稱南坡之變

鎮守和林的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

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並稱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於西元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

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天順帝,

而鎮守大都的燕帖木兒伯顏,擁立周王和世琜於漠北,

懷王圖帖睦爾江陵,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元文宗,

燕帖木兒率軍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

隔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

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

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復位元文宗,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西元1333年,元文宗去世後,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

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

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

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

是為元惠宗,元朝長期處於繼承權問題,貪污,權臣擅政的惡習,

使得政治總是無法上軌,這種不穩定的朝廷,

如果又遇到天災人禍的干擾,往往導致國家的覆沒,

元朝後期,特別是西元1340年代中後期至西元1350年代期間,

乾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

紅巾軍的起事,民變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元廷派兵鎮壓各地紅巾軍,丞相脫脫親自率軍南下,

攻陷徐州芝麻李軍,一度壓制民變軍,

然而脫脫在西元1354年南攻高郵張士誠軍之際,

被元廷大臣彈劾而功虧一簣,徐壽輝部最後分裂成兩湖的陳友諒

與四川的明玉珍,兩淮郭子興的部下朱元璋

西元於1356年以南京為根據,地開始擴充地盤,

西元1363年與據有兩湖的陳友諒作戰,最後於鄱陽湖之戰獲得勝利,

西元1365年,占領兩湖後於同年冬東進,攻打據有江蘇沿海的張士誠,

西元1367年平定張士誠後,繼續南下壓制浙江的方國珍,

至此江南無一人反抗朱元璋,

另外,福建於西元1357年至西元1366年間發生,色目軍亂,

史稱亦思巴奚兵亂,與此同時,

元朝在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

西元1363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豐之役中,

敗給降元後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

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於西元1367年下令北伐

他派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分別攻打山東與河南,

並且封鎖潼關以防止關中元軍進援中原,

明軍於西元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

史書稱此為元朝結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

往後史書稱之為北元,而明廷認為元惠宗順天明命,諡號為元順帝,

 

明朝

元朝末期,官員貪污,朝政腐敗,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賦稅,

大量濫印新鈔「至正寶鈔」,隨之產生的通貨膨脹加上荒災,

黃河泛濫等天災使得民不聊生,

西元1351年,元順帝賈魯治理黃河,徵調各地百姓二十萬人,

同年五月,白蓮教韓山童劉福通,煽動飽受天災與督工苛待的百姓,

叛元起事,建立紅巾軍,據有河南安徽等地,

紅巾軍與各地義軍陸續起事,勢力擴張到華中華南地區,

西元1352年,紅巾軍的郭子興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

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

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

西元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

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一塊立足的基地,

經過幾年努力,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

西元1363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被消滅,

西元1367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率軍攻下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

張士誠,同年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

西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建立,

同年攻占元大都,元朝勢力撤出中原,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之後西元1371年,消滅位四川明玉珍勢力,

西元1381年,消滅據守雲南元朝梁王

最後於西元1388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

明太祖洪武帝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

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

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明太祖通過屠殺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

並且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

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

西元1398年,洪武帝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

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建文帝

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為藉口,

起兵反叛,最後迂迴南下,占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

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繼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相繼興起,

永樂盛世仁宣之治,這是明朝的興盛時期之一,

永樂帝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瓦剌

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

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置衛所,

並派宦官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

西元1407年,亦失哈在黑龍江下游東岸奴兒干地方

設置奴兒干都司,自西元1405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

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

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鄭和船隊足跡遍布東南亞南亞

阿拉伯半島,和東非地區,其規模空前,擴大明朝對南洋

西洋各國的影響力,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

西元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西元1421年,遷都北京,

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

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但是明成祖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

等明惠宗舊臣等都被殺,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明仁宗,年號洪熙

洪熙帝即位時47歲,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

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

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

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

宣德帝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

並讓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

但是,其執政期間也並非毫無弊端,

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

同時,宣德帝打破洪武帝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

一些太監如王振等人開始干政,為明中葉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

西元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

西元1440年後,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

西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於北伐瓦剌時,在土木堡戰敗被俘

雖然瓦剌軍在北京保衛戰時被打敗,但明朝從此不再像永樂

洪熙宣德般的繁盛,開始衰落,疆域不再擴張,

並加強邊防及修築明長城,明英宗被俘,皇位空缺,

瓦剌利用手上的肉票皇帝,不斷向明朝勒索

權臣于謙立英宗之弟明景帝即位,抗擊瓦剌,

瓦剌見手上的英宗已經成為無價值的太上皇

於是答應英宗返國的要求,明英宗回到北京後,

被親弟名景帝嚴密監視,但數年軟禁中的他,

在西元1457年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改元天順

他成為明朝唯一一個使用兩個年號的皇帝,

明英宗之後的成化帝早年勤政,後期寵信萬貴妃宦官汪直

罷黜汪直後,國勢尚可,成化帝死後,其子弘治帝勤於政事,

開創弘治中興,死後由正德帝繼位,正德帝沉湎於聲色犬馬,

不理國政,造成叛變頻繁,正德帝無子,死後由宗室嘉靖帝繼承,

嘉靖帝早年勤政,晚期迷信方士道教,政治日益貪污腐敗,

在正德與嘉靖兩帝之間,先後宦官劉瑾,內閣首輔楊廷和

夏言嚴嵩徐階,之間內閣宦官的政治鬥爭,

明朝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

西元1556年,陝西省華縣發生約8級的大地震

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稠密地區,

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地震之一,

這次地震導致大範圍的山體倒塌,河流改道,

人員死傷極為慘重(死亡83萬人),

同時也導致明朝國庫連續兩年虧空,

地震引發的自然災害和瘟疫,導致明朝政府稅收減少,

對明朝的國力和財政狀況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隆慶帝萬曆帝初期,在內閣首輔高拱張居正及宦官馮保的輔政之下,

曾一度中興,國勢鼎盛,此時銀錢透過國際貿易流入中國

明朝經濟達到全盛,萬曆年間,日本太閤豐臣秀吉發動朝鮮之役

使明朝投入大量的兵力與軍費,去清剿日軍,國力因而消耗甚烈,

但使朝鮮重新處於明朝的控制,

其後而明神宗因為怠政而不上朝理政,政治日益腐化,

明光宗明神宗手上接過天子寶座,卻在一個月間突然駕崩,

由其子天啟帝繼承皇位,天啟帝名熹宗喜歡木匠工作,

任用宦官魏忠賢來分擔朝廷的業務,

魏忠賢與其手下的閹黨把持朝政,造成東林黨爭

政治更加腐敗,國勢更衰,

西元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

發生 王恭厰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

同年熹宗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後死去,

熹宗之弟明思宗即位後,消滅閹黨,力圖振作,

但由於明朝末年行政混亂,加上明清小冰期

鼠疫等嚴重的自然災害明末民變終於爆發,

西元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身亡,

歷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滅亡,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即後來的滿族),

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帶領下,開始興盛起來,與明朝抗衡,

明督師孫承宗袁崇煥修築關寧錦防線,抵禦女真人,

取得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勝利,並擊退圍攻北京的女真兵馬,

西元1630年,大淩河之戰後,明朝遼東勢力衰落,

關寧錦防線開始瓦解,女真人曾五次突破長城攻打北京,

西元1633年,山西爆發「明末大鼠疫」並傳至北京城

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加速明朝滅亡,

女真人終於在西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

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清朝

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

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

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鬥為清軍所滅,

明朝舊臣鄭成功從褔建沿岸廈門金門攻取臺灣,

並驅逐那裡的荷蘭殖民者,鄭成功死後,

他的孫子鄭克塽投降清軍,大清王朝將台灣併入中國版圖,

 

清朝

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

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

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

西元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

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

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

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並與漠南蒙古友好,

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建立後金

定都赫圖阿拉(即興京,今遼寧新賓),建州女真國力日盛,

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稱汗立國,

西元1618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

努爾哈赤在西元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

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占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

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

努爾哈赤於西元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

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

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

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

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

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族,西元1636年在盛京稱帝,

改年號為崇德,國號為大清,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

漠南蒙古歸附清朝,另外,皇太極親征朝鮮

並使朝鮮成為大清的藩屬,

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

西元1643年,皇太極病死,在其長子豪格,及其弟多爾袞

的一場政治鬥爭後,由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西元1644年,吳三桂清兵入關,清朝將首都遷到北京

清朝入主中原,從入關到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

清朝陸續消滅了農民軍,南明和明鄭等勢力,統一了全國

後來清廷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

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西元1661年,順治帝逝世,其子8歲的康熙帝即位,

西元1669年,順治始親政,

西元1681年,清軍攻入雲南後,三藩之亂結束,

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透過東寧之變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

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

施琅占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

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清朝平定三藩後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

稱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

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

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

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清朝人口大大提升,

他先後任用靳輔于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

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

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鄉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

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

並以密褶奏報,此即密折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

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

創建南書房,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

西元1690年至西元1697年間,烏蘭布通之戰

三征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創立多倫會盟,以保護喀爾喀蒙古

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協助黃教的達賴五世,擊敗紅教統一全藏,

之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達賴六世時,

藏區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結嘉錯,管理,

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

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

西元1717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

攻殺拉藏汗,並且占領拉薩,清軍多次被准軍擊敗,

最後於西元1720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

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

西元1722年,康熙帝傳位於胤禛,即雍正帝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

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

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

雍正帝注重皇子教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

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再度發生,

丁銀併入地賦,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

為解決地方貪腐問題使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

設置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

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

隔年年羹堯岳鍾琪等人平定,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

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正式併入清朝,

並且為鞏固蒙古於西元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

確立中俄中段疆界,西元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

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棱擊敗,

西元1734年,清准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

西元1735年,雍正帝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時期是清朝的全盛時期,期間人口不斷增加,

使乾隆末年人口突破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江南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

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

乾隆帝鴻講學術,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

西元1773年,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集成》,

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

西元1796年,清軍西征準葛爾汗國,

對外方面西元1752年冬,達瓦齊,襲奪準噶爾汗國汗位,

阿睦爾撒納,在隨後的內鬥中被擊敗,歸附清廷,

乾隆皇帝乘機於西元1755年,派其為引導,

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

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爾撒納戰敗,逃亡哈薩克汗國

後因為哈薩克汗歸降於乾隆,又逃亡沙俄

阿睦爾撒納於西元1757年病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

然而在天山南路,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

大小和卓之亂西元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

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

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

乾隆末年,尼泊爾廓爾喀王國兩次入侵西藏

西元1793年,清廷派福康安海蘭察,領兵入藏,

擊退廓爾喀入侵不丹哲孟雄(今錫金),亦為藩屬國,

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西南,乾隆初年派張廣泗

平定貴州苗民之亂,隨後清軍前往平定大小金川之役

期間緬甸貢榜王朝與中國爆發清緬戰爭

西元1769年,乾隆帝派傅恆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

西元1784年,暹羅卻克里王朝派使朝貢,

西元1788年,緬甸為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

西元1789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廣南國

清軍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帝復位,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

史稱清越戰爭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為安南王

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1300萬餘平方公里,

東方的朝鮮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

只有江戶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

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

新疆納入中國版圖,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

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

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8,000萬兩,

常年保持在6,000-7,000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

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清朝的賦稅較為輕,

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

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

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

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

白蓮教於西元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西元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

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

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西元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

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

消滅準噶爾汗國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

並且頒布被視為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

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影響現代中國的版圖,

西元1796年,乾隆皇帝禪位於嘉慶皇帝,乾隆帝雖為太上皇

但依然「訓政」至西元1799年去世,掌權64年,

嘉慶四年一月三日去世,終年八十九歲,嘉慶帝方得以親政,

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在乾隆帝駕崩後,清朝繼續走向衰退,

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川楚教亂

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貿易,

西元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

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巨額順差變為巨額逆差,

清廷於西元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

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

道光皇帝於西元1838年,派林則徐廣州禁菸,

西元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

英國政府因此於西元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

西元1842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

於是清廷求和,簽署《南京條約》,

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

中國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

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鬥爭再度興起,

西元1851年,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

發動金田起義,並創建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

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

到了西元1864年7月,曾國藩曾國荃,率湘軍攻陷天京,

對無辜百姓展開屠殺與搶掠,太平天國才正式結束,

當時南京城被燒毀,百姓死傷無數,南京人痛恨湘軍,

稱曾國藩和曾國荃為曾剃頭,曾屠戶,同一時期,

其他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同治回亂等,

19世紀後期,等多次侵入中國,

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

西元1860年,英法聯軍八里橋之戰中,打敗清軍,

隨後攻破北京城,放火燒毀圓明園咸豐帝逃至承德

10月至11月,清政府與英法俄在禮部衙門簽定《北京條約》,

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

俄國則通過《璦琿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1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西元1894年為朝鮮主權,清朝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

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執行旅順大屠殺

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超過二萬人遇害,

最終清朝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

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為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西元1860年代,

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

並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

西元1877年,清軍收復新疆

西元1881年通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占據多年的伊犁

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當時號稱亞洲第一,

世界第六的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

對當時的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

西元1898年,光緒帝在親政後,同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

提出的變法主張,從6月11日到9月21日被稱為,

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多項改革,

但最終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

西元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宗旨,

並在慈禧太后包庇下,燒殺淫掠北京

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同時兵權落入親族手中,

險些引發政變,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

和外使人員被殺的理由攻入北京,史稱八國聯軍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

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後來均全額歸還,

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紮,

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十九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

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

成功引進西學,推廣新式學校,

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

於西元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

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

西元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

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

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

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和寶貴人才,

西元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以後,革命黨開始興起,

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組建黨組織,

指揮國內的多次革命運動,經過十餘次失敗的革命起事後,

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在武昌起事獲得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