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聯邦共和國,通稱緬甸,首都奈洛比,

全國約5000萬人,主要人口為緬族

主要的少數民族為撣族克倫族,若開族,華人

孟族克欽族克耶族,以及其他原住民民族,

此外還有印度人孟加拉人移民,

但是緬甸官方目前並不承認緬甸華人

印度人,孟加拉人和羅興亞人

主要說緬甸語,使用緬甸文,

東南亞國家,位於中南半島西部,

西北鄰印度孟加拉,東北靠中國大陸

東南接泰國寮國,其南臨安達曼海

西南瀕孟加拉灣

 

根據考證,緬甸的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

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

但由於緬甸歷史在十一世紀以前的事蹟多缺乏文史佐證,

因此,緬甸本文的歷史記載起於浦甘王朝,

後大致可分為戰國時期,東吁王朝,共榜王朝,

殖民時代和緬甸聯邦史,

 

在佛陀時期也有一些藏緬語系部落,進入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

而在印度的阿育王時期,他們的前哨,驃人,

及其部落聯盟,在太貢建立了小王國,後來才逐漸南移到,

室利差呾羅城,完全控制中國和印度之間,

通過緬甸北部的通商之路,驃人雖然曾強悍一時,不過,

相傳在西元前三世紀時,緬甸境內的孟族散居在錫當河流堿,

九世紀時,驃人的都城被南詔國攻陷,

遺民便逃至浦甘投奔緬族,而據說緬族的祖先,羌族,

正是由中國雲南移入緬甸,因此受南詔之影響頗深,

西元849年,緬人在北部建立浦甘城 ,

這是緬甸第一個王朝,浦甘王朝的開始,

與此同時的孟族,占領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勃固城,

 

 浦甘王朝(西元1044年至西元1287年)

阿奴律陀

西1044年,浦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即位後以小乘佛教為國教,

征服撣族和虛族統一了緬甸,建立第一個緬甸帝國之後,

阿諾耶塔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

 

阿朗西都

阿朗西都國王(西元1111年至西元1167年,在位共56年)

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

當時建造的12000餘座寺廟,以後綿衍220年,

今天尚有100座保存至今,

 

勃固王國   傣族王國  阿瓦王國  阿拉甘王國  

西元1287年,蒙古軍隊攻陷浦甘後,各民族興起,並互相征戰,

此時的緬甸可以說處於一片混亂的戰國時代

當時撣族在上緬甸建立了一些小王國,

緬南則為南部的孟族所占領並建立,勃固王朝,

其疆域以緬甸中部和北部為主,

東西長3000公里,南北大約3500公里,

北部地區當時已經被傣族所控制並形成一個,傣族王朝,

還有阿卡族所建立的,阿瓦王國,首都,曼德勒,

因此當地的華人就將曼德勒稱之為,瓦城,

西北部的阿拉甘族則建立了,阿拉甘王朝,

緬甸分裂的局面長達二百多年之久,

 

東吁王朝(西元1531年至西元1753年)

西元1531年緬人,德賓瑞蒂,(西元1531年至西元1550年在位),

建立東吁王朝,占領上下緬甸,

西元1539年,攻下了勃固王朝,

西元1546年,遷都勃固,

西元1550年,德賓瑞蒂被暗殺身亡,

西元1551年,由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莽應龍,繼承王位,

持續東征西討,向北向南,並占領湄南河流堿,建立第二個緬甸帝國,

東吁王朝成為當時東南亞最強大的王朝,當時一位前往勃固的義大利商人,

甚至形容東吁的財富和實力,勝過當時的土耳其王朝,

西元1581年,莽應龍過世,緬甸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

阿榆陀耶王國(大城王國)交戰而耗盡了資源,

最後因勃固城於西元1599年被阿卡族,

又將首都遷回阿瓦(曼德勒),

 

貢榜王朝(西元1752年至西元1886年)

西元1752年,孟族人攻占阿瓦,緬族人,雍笈牙,起而平亂,

西元1753年,第三次統一緬甸並建立,大光城,

雍笈牙國王(西元1789年至西元1819年),主政的專政時期,

因多次企圖入侵泰國,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

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這時英國已開始入侵緬甸,

西元1824年至西元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

緬甸失去了阿薩姆、曼尼普爾、若開、丹那沙林,

而英國人為了彌合從加爾各答延伸至新加坡的海岸線,

乃於西元1852年發動,第二次英緬戰爭,使緬甸僅保有上緬甸,

其後英國又通過後門與中國通商感興趣,

於西元1885,年第三度對緬甸宣戰,占領首都曼德勒,緬甸王朝就此滅亡,

西元1886年,英國正式併吞緬甸,並將緬甸置為印度之一省,

以後緬甸人展開游擊戰的反殖運動,

直到西元1890年,此一爭鬥才告平息,

 

英國殖民時期(西元1885年至西元1948年)

西元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英國打敗緬甸的共榜王朝後,

英國的勢力逐漸進入緬甸,

經過第二次英緬戰爭和第二次英緬戰爭後,英國完全站領緬甸,

西元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印度的一個行省,以仰光為首都,

英國駐印度總督再派任一個省督導,負責統治緬甸,

因此緬甸成為東南亞地區獨特的次殖民地,

 

西元1922年起,英國才開始在緬甸建立現代的政治制度,

並建立現代的政治機構,包括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

西元1935年英國公佈憲法,改革緬甸歷史傳統的世襲王朝制度,

使緬甸成為一個具有內閣制殖民政府,

西元1937年,英國政府根據此憲法將緬甸與印度分離,

成為一個單獨的殖民地,並經由選舉組成第一個單獨的自治政府,

由曾擔任教育部長的包茂博士,出任緬甸第一任總理,

西元1940年,包茂博士因未能有效處理各種反抗英國,

以及印度統治的抗爭活動被捕入獄,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緬甸,日本人將包茂博士釋放,

於西元1942年8月,推舉包茂博士擔任緬甸最高領袖,

成立日本的魁儡政府,在被日本殖民其間,

緬甸人民尋求獨立自主的民族主義運動大至可分為三支,

第一支民族主義運動是由包茂博士所領導,

藉由日本人打倒英國帝國主義,以獲得緬甸獨立的運動,

第二支民族主義運動,是於西元1944年2月,

由翁山所領導,主張反對所有包括英國和日本帝國主義的,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Anti-Fascist People's San),

第三支緬甸民族主義運動,是由撣京運動主要成員的撣東所領導,

主張既不與英國人合作也不與日本人合作,

撣東,後來成為緬甸共產黨的領袖,

西元1945年,日本戰敗,緬甸重回英國的殖民地,

緬甸總督都,史密斯爵士,組成英國戰後的殖民政府,

西元1946年3月,當時翁山已經成為緬甸全國知名的領導人士,

他在撣幫的彬龍招開協調會議,邀請緬甸的傣族,欽族,克欽族的代表,

還包括克倫族派的觀察員共同創立,緬甸聯邦(The Union  of Burma),

元1946年8月,蘭斯總督延攬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的分子入閣,

西元1946年12月,在尊重緬甸各民族獨立自治的權益下簽署,

彬龍協議(Panglon  Agreement),其主要內容是尊重緬甸各民族及地區意願,

共同組成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彬龍協議後由翁山率領緬甸談判代表,

前往英國倫敦與英國政府交涉,獲得英國同意,

並於西元1947年7月中旬,通過緬甸第一部憲法,

允許緬甸可以完全獨立自主,

西元1947年7月19日,翁山,在仰光主持緬甸獨立之前的協調會議時,

不幸被極右派人士持槍強行進入會場,將翁山當場射殺身亡,

於是當時反法西人民自由聯盟領袖,宇努,

被選為緬甸獨立後首任總理,

西元1948年2月,緬甸正式獨立,

 

緬甸的民族

緬族

緬甸人口有6千萬人,其中將近七成是緬族,

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盆地的中下游地區,是緬甸的第一大種族,

也是緬甸的統治民族,因此緬族的語言就成為緬甸的國家語言,

先後建立了蒲甘王朝,東吁王朝,共榜王朝,

大乘彿教出家人必須終身在彿教寺廟吃齋念彿,一但決定出家就不得還俗,

主要流行的地區包括中國,台灣,日本,韓國,越南,西藏等地,

而緬甸則是信仰小乘彿教,出家人不僅可以終身在寺廟吃齋唸彿,

也可以還俗,此外,每位男子一生當中至少要出家一次,

而且童年時就可以出家,主要流行的地區包括緬甸,泰國,寮國,

柬埔寨等地,這些國家由於一般社會大眾教育程度較低,

在寺廟的出家人則必須受教育念彿經,

因此出家人在社會遍受到尊敬,


傣族  

阿瓦王朝

傣族人口約485萬人,主要居住分佈的地區在擅邦,

其面積約有15萬5千平方公里,

可是擅幫的族群除了泰族之外,還有其他少數民族例如,

克欽族,瓦族,緬族,拉胡族,德昂族,果敢人,華人,

13世紀其間,中國雲南的傣族隨元朝軍隊進入擅邦,

元朝滅亡後傣族就在14世紀在當地建立,阿瓦王朝,

曾經一度控制中緬甸地區,

16世紀時,阿瓦王朝被緬族建立的東吁王朝所滅掉,

尼溫政府時期,擅族於西元1958年組成,年輕戰士團(Young Warriors),

這支武裝部隊後來加入,擅邦獨立軍(Shan State Burma,SSA),

 

孟族

勃固王朝

孟族人口大約270萬人,主要分佈在孟邦地區,面積大約1萬2千平方公里,

東邊是克倫族的地區,東南角又與泰國交接,

北部與緬族所控制的伊洛瓦底江下游盆地交接,西邊瀕臨印度洋,

學者認為孟族的祖先來自印度,之後又與泰國互動,

1千年前就在此地流動遷徙,早在九世紀左右就建立自己的孟王朝,

是當時下緬甸最大的王朝,緬族建立蒲甘王朝之後不時與孟族發生戰爭,

蒲甘王朝之後與緬族建立的第二個王朝,東吁王朝發生戰爭,

最後竟然於西元1752年,將東吁王朝消滅,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孟族自行組織,

孟族人民陣線(Mon Peoples Front),正式跟緬甸政府軍對立,

西元1962年,孟族重新組織個方勢力成立,

新孟族國家黨(New Mon State Party,NMSP),並正式建立其武裝部隊,

孟民族解放陣線(Mon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MNLF),

西元1974年,獲得緬甸政府同意後,建立一個高度自治的孟邦,

西元1996年,緬甸丹瑞將軍所領導的軍政府(SLORC),

終於與NMSP簽署停火協議,並協助孟族成立,

孟族團結聯盟(Mon Unity League),從此緬甸政軍開始統制孟邦地區,

西元2010年11月大選後,軍方的聯合團結發展黨(USDP),

在孟邦地區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掌握孟邦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過去領導孟族的NMSP已經不再具有代表性,

取而代之的是緬族軍方控制的USUP,

 

欽族  

欽族王朝

欽族人口只有50萬人左右,大部分佈在欽邦,面積約3萬6千平方公里,

19世紀末期,親人開始接觸美國傳教士的基督教信仰,

因此大部分欽族都信仰基督教,教堂相當普及,

10世紀時,欽族人民曾經見立一個王朝,

並在11世紀和12世紀像緬甸的蒲甘王朝朝貢,

蒲甘王朝面亡後,欽族王朝歷經一段不穩定的時期,

曾經先後被傣族王朝,阿瓦王朝入侵,成為他們版圖的一部分,

17世紀,緬族建立東吁王朝後,將欽族納入版圖,

西元1948年1月,緬甸獨立後才將欽族地區設立一個特別行政區,欽邦,

西元2010年11月大選後,緬甸軍方所領導的USDP在欽邦獲得勝利,

掌控欽邦地區的立法權和行政權,未來緬甸軍政府將繼續執政,

USDP仍將成為欽族人民的代表,

 

克欽族

克欽族人口僅大約130萬人,主要分佈的地區在克欽邦,

面積約8萬9千平方公里,使用克欽語,克欽族信仰基督教,信會教友,

西元1962年,尼溫將軍發動政變,

全面廢止西元1948年的憲法,不承認克欽邦的自治權,

於是西元1961年2月克欽族組成,

克欽獨立軍(Kachin Independenc  Army,KIA),

並歸屬於新成立的克欽獨立組織(Kachin Independence Organization,KIO),

直到西元1994年8月,緬甸中央軍政府與KIO簽署停火協議後,

緬甸仰光政府同意讓KIO管轄克欽邦大約三分之一的領土,

其於地方就歸緬甸政府管轄,雙方暫時停止戰爭,

緬甸仰光政府的行政權才得以在克欽邦落實,

 

克倫族

克倫族人口大約僅有150萬人,主要分佈在現在的克因邦,

克因邦面積大約3萬平方公里,比台灣略小,大部分信仰基督教,

克耶邦還有其他少數民族包括傣族,孟族,巴東族,巴歐族,若開族,

西元1947年2月5日克倫族建立,

克倫國家聯盟(The  Karen National Union,KNU),

他們的武裝部隊就是,

克倫民族解放軍(Kare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KNLB),

於西元1949年1月,起開始走入地下,一直持續與緬甸政府進行對抗,

直到西元2012年1月,才與緬甸政府簽署停火協議,

緬甸軍政府曾經策動彿教徒的克倫人組成,

(Democratic Karen  Buddhist  Army(DKBA),與KNLB進行對抗,

在西元1997年至西元1998年期間,

親政府軍的KNLB,還數度攻擊基督教徒的克倫族難民,

西元2010年11月,的大選為例,緬甸軍政府在克因邦地區,

不斷進行政治勢力的分化與重組,當時有好幾個政黨參選,

包括克倫人民黨(Karen People  Party,KPP),

克倫國家民主及發展黨(Karen State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arty,DSDDP),

普高民主黨(Ploung-Sgaw Democracy  Party,PSDP),以及緬甸軍政府執政的,

聯合團結黨(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USDP),

 

克倫尼族

克倫尼又稱紅克倫,主要分佈在過去叫紅克倫的地方,

後來緬甸軍政府又改稱為克耶邦,但當地的克倫尼族相當不滿,

仍然適用克倫尼這個名稱,克耶邦地區大約有26萬人,

其中一半是克倫尼族,克耶邦的面積僅有1萬1千平方公里,

克倫尼族主要分布在克耶邦,但也有其他少數名族包括,

緬族,傣族,克倫族,巴東族,巴歐族,

西元1948年克倫尼族領袖,必徒雷,被緬甸中央政府所暗殺,

引發克倫尼人民一致憤慨,

從此克倫尼族開始自組游擊隊,與緬甸軍政府對抗,

西元1957年克倫族成立,

克倫尼國家進步黨(Karenni  National Progressive Party.KNPP),

克倫尼軍(Karenni Army.KA)就成為KNPP的武裝部隊,

除了KNPP之外,克耶地區還有其他團體和武裝游擊隊,

例如親共產黨的,克倫新土地黨(Karenni New   Land Patty,KNLP)以及,

克倫尼國家人民解放陣線(Karenni National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KAPLF),

西元2010年,大選期間由丹瑞領導的緬甸軍政府支持的,

聯合國發展黨(USDP),積極操作選舉活動,

並吸收少數克倫尼人加入USDP,

目前USDP的欽貌歐,擔任克耶邦的領導人(首席部長),

未來克倫尼族的反政府力量恐將逐漸衰退,


阿拉甘族

達雅瓦底王朝,維達力王朝,羅牟王朝,謬烏王朝,

阿拉甘族大約有4百萬人,主要信奉彿教,主要分佈在若開邦,

西北鄰孟加拉相鄰,雙方有深厚的地緣和血緣關係,

不僅種族相似,且曾經共同歸屬英國的殖民管轄,

雙方還數度發生戰爭,阿拉甘是英國殖民時期所使用的民稱,

緬甸獨立後仍繼續使用此名稱,尼汪將軍掌權後將此地區改成若開邦,

若開邦地區另一少數族群,洛興雅族,人口約75萬人,

大多分布在若開邦北部地區,主要信奉回教,

歷史上阿拉甘族大至有四個時期的王朝依序是,

達雅瓦底王朝,維達力王朝,羅牟王朝,謬烏王朝,

最後的謬烏王朝於西元1784年至西元1785期間,

被緬甸的共榜王朝所征服,

西元1974年,緬甸尼溫軍政府允許成立若開自治區,

並正式合法命名若開地區,主要尊重若開阿拉甘人是當地主要的族群,

因此過去英國人所稱的阿拉甘族及阿拉甘地區,就是正是改稱為若開邦,
西元2010年11月,的大選後執政的USUD獲得主要的勝利,

在行政權和立法權都有很大的優勢,因此,

阿拉甘族的權益,似乎只能透過緬甸軍政府的USUD所控制,

 

華人

緬甸境內也有華人族群,不僅有廣東人和福建人還有雲南人,

華人在緬甸以及東南亞地區有三大共同特色,

第一,華人成立鄉親社團組織,

包括廣東同鄉會,福建同鄉會,雲南同鄉會,

廣福人(廣東人和福建人),早於19世紀其間就移民到緬甸仰光地區,

伊洛瓦底江下游盆地,這個地區稱為下緬甸地區,

西元1940年到西元1950年代,雲南人從中國大陸雲南省移入到緬甸,

他們大多在下緬甸地區,尤其以瓦城,臘戍,密支那等地區為中心,

尤其瓦城的雲南人最多約有10萬人,

 

第二,華人在緬甸各地成立商會,

仰光是廣東人和福建人主要的商會地區,

藉由商會的網絡系統,

再加上華人特有的宗親社團以及教育體系,

很容易在下緬甸地區建立經濟基礎,

雲南人則在下緬甸地區從事貿易經濟活動,

 

第三,華人在緬甸各地成立學校及大眾媒體,

19世紀初期,在仰光地區的廣東人和福建人,最早在此設立私塾的學堂,

後來西元1911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才開始有現代化的小學制度,

西元1946年11月11華人成立,華僑中正中學,

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相當密切,

緬甸政府在西元1960年代末期,排華時華人學校被迫關閉,

直到西元2000年時,正中學校友會才以,正友語文商業中心,

的名義正式成立,目前仰光地區是唯一使用中文繁體字,

以及注音符號發音的中文學校,

但西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

與緬甸政府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中共又積極與僑社和僑校建立友好關係,

並提供師資以及教材給中文學校,因此本世紀初起,

緬甸有些中文學校已經開始使用中文簡體字,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軍隊被遣送回國,接著遇到國共內戰,

有些中國遠征軍就在當地留下,後來國民政府節節敗退,

當時雲南省主席虞漢,就像中國共產黨投降,

李彌將軍所率領的國軍部隊第8軍以及第26軍,

就流竄到緬甸境內,大都在克欽邦和擅邦地區,

此外還包括中共支持的緬甸共產黨,中華民國支持的雲南反共救國軍,

泰國支持的非共團體,由於擅邦地區接近中國,寮國,

泰國交界三不管偏遠地區,各個團為了謀生只好種植鴉片,

走私販毒成為他們的經濟來源,亦成為他們購買武器的重要支柱,

於是這裡又稱為金三角,

西元1969年至西元1989年,在果敢地區,彭家聲領導的緬甸共產黨,

統治果敢地區長達20年之久,後來緬甸政府策動彭家聲,

於西元1989年脫離緬甸成立,果敢民族民主同盟黨,

以及,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

由彭家聲擔任擅幫第一特區的自治政府主席,

另外西元1969年,緬甸政府同時支持由,

羅興漢成立的武裝自衛隊,

與緬甸政府軍聯合對抗緬甸共產黨,

曾經與反共救國軍互相合作的羅興漢,

後來於西元1980年向緬甸政府軍繳械和解,

羅興漢後來後來擔任,果敢文化總會主席,

並在緬甸創辦,亞洲世界(Asia Wold  Company),

與緬甸政府相當友好,在瓦邦地區,

緬甸政府積極和鮑有詳談判協議,

策動鮑有詳於西元1989年,脫離緬甸共產黨,

西元1989年4月成立,瓦邦聯合軍(United  Wa State Army,UWSA),

一直到1960年代末期,中華民國的國軍部隊仍然控制擅邦的東北地區,

尤其是景棟以北薩爾溫江與雲南省交界地區(果敢以及瓦邦部分地區),

西元1950年以及西元1960年代,

這個地區曾數度發生緬甸政府軍與國軍部隊的戰役,

包括猛漢戰役,猛羊戰役,猛阮戰役,乃朗戰役,賴東戰役,

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到台灣後於西元1951年,

將這些以雲南人為主的部隊重新整編為,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

在西元1950年至西元1970年代,

由於緬甸局勢,泰國局勢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化因素,

有些在緬甸的國軍部隊以及其眷屬就遷移到台灣,

遷移到台灣的雲南人民國軍部隊,分別被安置在南投的清境農場,

屏東的里港,桃園中立的中貞新村,

而滯留在緬甸其餘的雲南人國軍部隊就成為國際難民,
後來經過各方不對爭取,目前大多數人已經取得緬甸的公民權,

並在緬甸安家立業,開啟新的人生,

 

甸緬聯邦共和國

宇努文人政府(西元1948年至西元1962年)

宇努文人政府時期遭遇四個問題,包括文人政府分裂,

國內應經濟衰退,少數民族的分裂及叛亂,以及緬甸共產的威脅,

 

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尼溫軍政府時期(西元1962年至西元1988年)

但西元1962年3月2日,尼溫將軍卻發動政變,

結束緬甸獨立以來追求主權在民的民主政治,

從此緬甸進入軍事強人主的的軍事集權政府,

西元1973年,緬甸舉行公民投票批准新憲法,

西元1974年,建立新政府,由尼溫出任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

尼溫宣布要使緬緬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商業國有化和一黨制,

尼溫的軍事集權政府包括三個層面,

 

一,政治獨裁

1.廢止西元1947年的憲法,

尼溫將軍不僅廢掉西元1947年的憲法,

由於尼溫將軍的軍事政權並沒有合法的基礎,

因此於西元1974年1月頒布新的憲法,以取的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2.實施一黨專政,
尼溫將軍自行創立一個新的政黨,

社會主義綱領黨(The Socialest Program Party,BSPP),

3.解散國會,

新憲法明確規定緬甸國會是全國最高立法機構,

也是唯一合法的立法權機構,實施單一國會制度,

將緬甸獨立出其建立的二元國會制度廢止,

取而代之的是軍人控制的單一國會,原先緬甸有兩個國會機構,

一個是上議院,又稱民族議會,一個是下議院,又稱為人民議會,

所有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改由高級將領組成的革命委員會控制,

四,控制媒體以及言論,

尼溫軍政府於西元1962年8月,公佈實施印刷及出版註冊法,

在依照這個法案在新聞部之下設立,媒體審查與這冊局,

藉以控制國內媒體和國外媒體,

 

二,經濟鎖國

1.斷絕許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往來,

2.實施國有化政策,

3.打擊跨國企業及資本家,

4.建立與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國家的關係,

 

三,社會控制

1.解散政黨以及民間社會團體,

2.打擊政府的異議團體,

3.驅離外國人士及外國團體,

4.控制人民的活動,


蘇貌軍事政府時期(西元1988年至西元1992年)

西元1988年7月23日,尼溫將軍因學運事件被迫辭職下台,

尼溫將軍指定勝倫將軍接掌政權,

他是西元1988年3月至6月,屠殺人民的劊子手,

引發緬甸人民群勤激憤,就任總統僅17天(7月27日至8月12日),

就被人民改下台,

8月19日,推舉貌貌博士為總統,

但文人出身的貌貌總統無能為力處理社會的動盪,

他於9月18日,被蘇茂將軍領導的政變推翻,

從此緬甸進入另一個軍事極權政府,

蘇茂軍政府時期有六大事件,

 

一,8888學運事件

西元1988年1月4日,緬甸軍政府慶祝緬甸獨立40週年,

因緬甸人民不滿緬甸政府多年的軍事獨裁,爆發人民與學生的示威活動,

3月,爆發第一波緬甸青年學生的反軍政府示威運動,

當時負責治安的勝倫將軍下令軍隊開槍殺學生,

造成數十人死亡以及數百人受傷,

緬甸軍政府至少逮捕上百位學生領袖,以及參與示威抗議的學生,

西元1988年6月中旬,緬甸青年學生再度走上街頭示威抗議,

勝倫將軍再度下令軍隊射殺學生,

造成學生數百人死亡以及受傷,另有數百名學生被捕入獄,

7月23日,緬甸人民以及青年學生,

在尼溫主持的BSPP全國黨代表大會上,對緬甸軍政府表達抗議及不滿,

終於導致尼溫將軍在BSPP代表大會閉幕典上,突然宣布辭職,

沒想到尼溫卻指定被稱為仰光屠夫的,

勝倫將軍,接替擔任緬甸軍政府的領導人,

7月27日,緬甸學生再度走上街頭展開反政府示威運動,

8月1日,學生持續展開示威運動,

8月3日,勝倫將軍宣布戒嚴,

8月8日,學生再度群聚仰光街頭,要求軍政府時實施民主改革,還政於民,

勝倫將軍再度下令軍隊射殺學生,造成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一直持續到8月12日,勝倫將軍宣布辭去所有政府以及BSPP黨主席的職務,

這就是有名的8888學運事件,

 

二,建立軍事執政團的領導模式

西元1988年11月7日,蘇茂將軍宣佈成立,

國家法律與秩序恢復委員會(the  State Law and Order Restoration  Council,SLORC),

這是以軍事執政團的集體領導模式,由19名軍事將領組成,

名義上是以軍事執政團的集體領導執政的委員會,

共同負責制定國家政策,實際上權力卻移轉到蘇茂將軍一人身上,

SLORC成立之初,蘇茂將軍宣佈執行四大任務,

1.恢復法律與秩序,

2.維持交通與電訊的流通,

3.維持經濟穩定,

4.舉辦一個多黨參與的民主選舉,

 

三,持續軍事威權統治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於西元1989年11月,

發表緬甸的人權報告,自蘇茂將軍軍政府財政剛滿一年,

緬甸已有上百人的政治犯被處以死刑,另有3千多人以上遭到逮捕和拘禁,

 

四,更改國名

西元1948年1月,緬甸獨立時的英為國名是Union of Burma,

這是沿用英國人殖民時期的名稱,

緬甸過去的王朝從未使用Burma這個英文名稱,

英國人統治至緬甸之後,發現緬甸是一個多種族的社會,

以緬族為最大族群,因此就以Burma為緬甸的英文名稱,

蘇茂將軍,認為Burma是英國殖民時期取的名字,

因此於西元1989年5月26日,以行政命令決議將Burma改為Byanmar,

將國名改為The  Union of Myanmar,將首都仰光的英文名由Rangoon,

改由叫接近緬文發音的Yangon,

但緬甸人民認為Myanmar是代表專制的軍政府命的名稱,

一般還是習慣稱緬甸為Burma,

 

五,辦理西元1990年5月的大選,

蘇茂將軍執政後將尼溫將軍創立的BSPP,

改為國家團結黨(the National Unity party,NUP),

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以及,丁梧,也於西元1988年9月24日成立,

全國民主聯盟(the Un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NLD),

包括宇努政府時期所領導的民主和平黨,也同時宣布加入NLD,

西元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國會議員投票,

結果翁山蘇姬的全國民主聯盟ULD獲得大勝,贏得392席次,

軍政府支持的國家團結黨NUP只獲得10席,

但大選過後蘇茂軍政府沒有交出政權,繼續執政,

西元1990年7月20日,蘇茂軍政府將翁山蘇姬軟禁起來,

長達六年之久直到西元1995年7月10,翁山蘇姬才被解除軟禁,

 

六,翁山蘇姬成為全國知名人物

翁山蘇姬是緬甸國父,翁山將軍的女兒,

西元1945年6月19日,出生於緬甸的仰光,

兩年後她的父親被暗殺,因此她對父親印象相當模糊,

她的童年在緬甸度過,並在仰光的教會學校完成初中學業,

西元1960年,翁山蘇姬的母親,杜欽季,

被緬甸軍政府派到印度當大使,

翁山蘇姬就隨母親搬到印度居住,

西元1962年,翁山蘇姬進入印度德里大學就讀政治系,

西元1963年,翁山蘇姬轉到英國牛津大學,

並於西元1967年,獲得大學學位,主修哲學,政治及經濟,

西元1969年,翁山蘇姬到紐約的聯合國工作,

擔任聯合國祕書長辦公室的副祕書,

大約有二年之久,並在那裏認識艾利斯博士,

兩人於西元1971年結婚,艾利斯博士專研彿教哲學,

因此兩人婚後就到不丹定區,艾利斯就繼續他的研究工作,

西元1975年,翁山蘇姬回到英國工作,

期間從於西元1985年至西元1986年,

翁山蘇姬在日本東京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擔任研究員,

直到西元1988年3月31日,翁山蘇姬得知母親因中風病危,

於4月,返回緬甸照顧母親,她在緬甸看到緬甸人民反抗軍政府感動不已,

西元1988年9月27日,翁山蘇姬就與幾位重要的反軍政府領袖成立,

全國民主聯盟(The National Leafue  for Democracy,NLD),

主要訴求就是反對軍事專政,主張建立社會式民主(Socil  democracy),

 

緬甸聯邦共和國

丹瑞軍政府時期(西元1992年至西元2007年)

 西元1992年4月23日,蘇茂將軍在國內外各種壓力交相指責下,

被迫無奈辭職,將SLORC主席的職務交給其副手,丹瑞將軍,

丹瑞將軍職掌緬甸政權將近二十年(西元1992年至西元2011年),

這20年期間發生五件重大事件,

一,召開國家議會

會議內容主要目的就是要修改憲法,

1.總統採取間接選舉方式產生,由國會議員選舉產生,

總統擁有實際的權力,並具備處理高層軍事事務的能力,

2.國家行政制度包括七個區域,七個邦,六個少數族群自治區,

且各區,各邦,以及自治區都享有獨立的行政權,立法權及司法權,

3.新的緬甸將有兩個國會,一個是民族議會,一個是人民議會,

此外,各區域及各邦都應有自己的立法機構,

4.軍隊應該擁有完整的自主權,

5.國會議會,各邦及各區域的議員候選人,應由該地的軍事指揮官提名,

並任命軍士官員可以運用權力,以處理緊急情況,

此外,憲法內容還包括一個主要條款,

就是將緬甸國名,緬甸聯邦(the Uion of Myanmar),正式改名為,

緬甸聯邦共和國( The Repunlic Union of Myanmar),

就憲法原理而言,將緬甸由聯合邦改為共和國,

較符合當前民主世界的普世價值,

似乎顯示丹瑞軍政府有意還政於民,

 

二,將SLORC改族為SPDC

西元1997年11月15日,丹瑞軍政府將SLORC更名為,

國家和平發展委員會(Sta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uncil,SPDC),

並進行人事改組,丹瑞將軍繼續接任領導人,即SPDC的主席,

 

三,公佈新的執政藍圖

西元1992年4月,丹瑞將軍執掌政權後,

先於西元1993年1月,召開國家會議,

並於西元2003年8月30日,

公布有輝煌紀律民主的道路藍圖(Roadmap  to a  Discipline-flouring Democracy),

有紀律民主的道路藍圖共有七個階段:

1.重新招開自西元1996就休會的國家議會,

2.依據國加議會招開之後的決議,逐步實施民主制度,

3.依據國家議會所制定的原則即共識,制定新的憲法,

4.舉辦公民投票複決新憲法,

5.舉行公開及自由的選舉,以組織新的國會,

6.召集選舉產生的國會議員,召開會議,

由國會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人及政府機關,

繼續建構現代民主政體的工作,

西元2007年10月,丹瑞所領導的SPDC軍政府組織一個制憲委員會,

以進行制憲工作,

由於西元2008年2月提出,

有紀律的民主藍圖(Roadmap to a Disciplined Democracy),

顯示丹瑞將軍有意實施民主,但是這樣的民主必須要有紀律和規範,

軍政府就是負責管制紀律的責任及工作,

西元2008年5月,緬甸舉行公民投票,以複決新的憲法,

在緬甸軍政府完全的控制下,以百分之92.48得到選民的贊同完,

成新的憲法,

 

四,袈裟革命

2007年8月15日,緬甸又發生大規模反軍事政府的示威遊行,

由學生及反對派政治人物發起,

9月初,在蒲甘附近的帕克庫,由一場僧侶參與的小型抗議活動,

遭到軍隊驅散漢毆打,有一名和尚失蹤,

9月17日,帕克酷的和尚,要求軍政府在9月17日以前道歉,卻未得到回應,

9月18日,僧侶走上街頭抗議,

9月24日,在仰光舉行另一波的抗議活動,

參與遊行的人數增加到數十萬人多,

軍政府以軍隊和警察鎮壓遊行的民眾,

9月26日,軍政府展開鎮壓行動,開始突擊寺院,毆打及逮捕和尚,

隔天仍有群眾上街示威抗議,軍隊就開槍射殺人民,

造成只少31名僧侶死亡,1百多人受傷,另有近百位僧侶遭到逮捕,

期間一位反軍政府領導人物,甘必拉,也遭到逮捕,

被緬甸軍政府判處68年監禁,另一位日本攝影記者,長井健司,

也遭到軍警射殺,使得緬甸軍政府的暴行躍上國際舞台,

緬甸是彿教國家,僧侶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的地位,他們不僅是彿教僧侶,

還具有教育以及文化的功能,由於彿教僧侶穿著深紅色的(藏紅色)的僧袍,

因此這次隔名稱為袈裟革名,又稱為番紅花革命,

 

五,持續的威權統治

緬甸軍政府持續逮捕政治異議人士,尤其是全國民主聯盟NLD的領導人物,

例如翁山蘇姬就被緬甸軍政府數度軟禁,以及數度解禁,

西元2000年,丹瑞軍政府曾將翁山蘇姬軟禁,

西元2002年,解除翁山蘇姬的軟禁,

之後又數度將翁山蘇姬軟禁,甚至不允許離開仰光首都,

西元2003年5月,翁山蘇姬再度遭到軟禁,

直到西元2010年11月,的大選之後,翁山蘇姬才解除軟禁,

此外2005年11月,丹瑞軍政府將緬甸首都仰光,

牽到叫內陸偏北的,比馬納,

後來於西元2006年3月27日,正式將比馬納改名為,納比都,

如今納比都是一個人口將近百萬,擁有一個國際機場,

現代化建築,及高速道路,僅次於仰光及曼德勒(瓦城)的第三大都市,

 

登盛文人總統時期(西元2011年至西元2016年)

軍事政群的持續

緬甸雖然有所改變,但軍人仍然掌握政權,

武裝部隊仍然是登盛總統主要支持的力量,

一,軍方對國會的控制

2010年11月的國會大選,代表軍方的聯合團結發展黨USDP,

在人民議會獲得495席,民族議會獲得129席,

各邦及各地區的地方議會獲得495席,

這些選舉贏得的席次再加上軍方任命產生的席次,

就可知軍方在各議會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二,軍方對行政的控制

目前緬甸的行政區共有七個邦(state),七個地區(region),

以及納比都聯邦行政區(Union Territory),

這15個行政地區分別各自有一個軍區司令,大都是少將階級,

仰光以及納米比這兩個地區的行政官卻都是中將轉任,

由此可知緬甸全國及地方議會的行政權,

仍是由軍方的聯合團結發展黨USD所控制,

 

三,軍方對媒體的控制

西元2013年3月初,緬甸政府在開放民營日報前一個月,

就頒布限制新聞自由的行政命令,要求所有媒體報導必須遵守16項原則,

以保護緬甸的三各國家主要基礎,

1.不可分裂緬甸,

2.不可以分裂團結及國家主權至上,

3.維持新聞道德以確保新聞內容的正確,即不能危害國家安全,

 

四,既得利益控制

西元1963年3月,尼溫將軍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以來,

緬甸軍眾府就藉由對行政權和立法權的控制,

持續不斷掠奪國家的政治及經濟利益,

使得軍方領導階級成為緬甸最富有的階層,這些軍方領導的統治階級,

上至國家領導人及其內閣成員,向下延伸到各省及各邦的軍區司令,

在向下延伸到各地區的部隊指揮官,都是既得利益者,

 

五,軍方對少數族群的歧視與控制

1.對華人的控制

緬甸不准華人設立中文學校,也不准華人在公立學校開設中文課程,

因此華人只好利用彿教寺廟設立中文學校,以延續中華文化及教育,

在上緬甸地區(瓦城)就有瓦城的孔子學校,密支那的育成中學,

臘戍的黑猛龍中學,都是以彿教寺廟名義設立的中文學校,

此外緬甸政府對華人製作了三種不同的身分證分別是:

 

藍色身分證

持有藍色身分證的華人不能參選公職,不能擔任公務員,

不能在納比都地區置產,但可以在其他地區置產,

不能念醫學院等,

 

綠色身分證

持有綠色身分證的華人可以在納比都置產,可以念醫學院,

但不能自由擔任公務員,雖然擁有投票權,但不能參選公職,

 

兩摺式身分證

持有兩摺式身分證的少數民族,

1.大都是世代居住在果敢地區的華人,

2.二次世界大戰後隨中華民國國軍部隊移入的華人,

3.中國共產黨支持的部隊及其眷屬,

4.文化大革命期間移入的華人,

5.上述群體相互通婚後的華人,

 

西元2011年3月30日,登盛,就任緬甸聯邦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之後,

就進行一連串的改革包括四大內容:

 

一,媒體解禁

西元2011年9月中旬,登盛總統解除對網站及廣播電台的封鎖,

包括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英國國家廣播電視台(BBC),

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Youtube,

緬甸民主之音(Democratic  Voice  oc Burma),

自由亞洲電視台(Radio Free  Asia)等西方國家的廣播電台,

西元2011年12月,解除54種商業週刊和雜誌事前的審查制度,

西元2013年1月,正式裁撤負責審查新聞的,

媒體調查與註冊局(Press Scrunity and Refistration Division,PSRD),

但緬甸政府另外成立,

版權與註冊局(Copyright and Registration Division,CRD),

以接替審查新聞的相關工作,

2013年4月1日,登盛總統更正式宣布解除報禁,

獲准16家民營的新聞週刊可以辦理每日發行日報,

 

二,政黨開放

西元2010年11月,丹瑞將軍發佈舉行全國性的國會議員選舉,

任命登盛將軍擔任總理,

並於西元2010年3月,代表均政府頒布,政黨登記法,

登盛總理率先表明參加選舉,因此他辭去軍職,

並以軍方人員為班底組織成立,

聯合團結發展黨(The Union Solidrity and Development Patty,USDP),

2011年3月通過,勞工組織法,

2011年10月通過,政黨登記法修正案,

2011年12月通過,和平集會與和平程序法,

 

三,釋放政治犯

西元2011年5月中旬,登盛總統首度釋放一批囚犯,其中有47人是政治犯,

西元2011年10中旬,登盛總統宣布特赦,

共釋放6359名囚犯,其中包括2千多名的政治犯,

西2012年1月4日,免店慶祝國慶日當天,登盛總統簽署大赦令及減刑,

數以千計的囚犯受到減刑出獄,其中還有數百名的政治犯受到大赦而釋放,

西元2012年9月下旬,登盛總統前往聯合國參加大會之前,

於9月17日再度宣佈特赦514名囚犯,其中有88名政治犯,

西元2012年11月15日,登盛總統再度宣佈大赦,

共有452名囚犯被釋放,其中包括多名政治犯,

西元2013年7月23日,登盛總統簽署一項特赦令,

表示在年底前釋放所有政治犯,當天緬甸政府一句特赦令釋放73名政治犯,

 

四,釋放翁山蘇姬

西元2010年11月7日,緬甸軍政府在大選之後一個星期,

就於西元2010年11月13日,解除對翁山蘇姬長達16年的軟禁,

2012年4月,翁山蘇姬在國會議員補選獲得勝利,

並於5月2日,正式成為緬甸的國會議員,

5月29日,翁山蘇姬獲准出國訪問泰國,

6月16日,翁山蘇姬訪問挪威,翁山蘇姬在挪威首都,奧斯陸,

領取她於西元1991年獲得的諾貝爾和平獎,並發表獲獎感言,

9月,翁山蘇姬訪問美國三個星期,

他在美國白宮受到美國總統歐巴馬,

頒贈美國國會最高榮譽的金質獎,

2012年9月下旬,登盛總統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

在大會中表示對翁山蘇姬正面的評價,

翁山蘇姬不再是叛亂份子也不在是囚犯,

而是對緬甸民主及政治改革具有貢獻的人物,

西元2015年11月8日,緬甸舉行議會選舉

依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在11月13日公布最新計票結果,

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取得合共390個席次,

跨越了過半數的門檻(總共664個議席),

取得緬甸聯邦議會兩院的控制權,成為執政黨

西元2016,全民盟年與軍方組建政府,

 

緬甸現在是一個總統制國家,

由擁有行政權的緬甸總統領導,

總統任期五年,由緬甸議會兩院選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董 的頭像
    王董

    王董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