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通稱英國,首都倫敦,

全國人口約6600多萬,主要人口為英國人,

說英語,使用英文,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主權國家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由大不列顛島

愛爾蘭島東北部分及一系列較小島嶼組成

英國和另一國家唯一的陸上國境線位於北愛爾蘭

愛爾蘭共和國相鄰,英國由大西洋所環繞,東為北海

南為英吉利海峽,西南偏南為克亞爾特海

與愛爾蘭隔愛爾蘭海相望,

 

西元一世紀中葉,羅馬大軍攻佔了不列顛群島的南部和中部地區,

西元410年起,在日耳曼民族中的,央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

不斷入侵不略顛,30年後,羅馬人在不列顛的版圖越來越小,不久,

法蘭克人征服了高盧地區,切斷了羅馬與不列顛的聯繫,此後,

日耳曼人征服了不列顛群島後,在島上建立了許多小國,

這些小國透過不斷的征戰,最終形成了7個小王國,

分別是由薩克遜人居主導地位的,

南撒克遜國,西撒克遜國,東撒克遜國,

以及由央格魯人居主導地位的,麥西亞國,東央格魯國,諾森柏里亞國,

以及由朱特人所建立的,肯特王國,

從五世紀中葉到九世紀中葉期間,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

中間八世紀時,還曾遭到丹麥維京人的入侵,

加入了不列顛統一的腳步,七國之中最先當上霸主的是,

南撒克遜王國國王,艾拉,隨後是西撒克遜王國國王,西阿林,

接著是肯特國國王,艾塞爾伯特,

後來又輪到東央格里亞王國國王,雷德沃爾德,

之後的諾森柏里亞王國崛起後,蟬聯了三屆霸王,

國王分別是,艾德溫,奧斯沃德,以及他的兄弟,奧斯溫,

終結諾森伯里亞王國霸主地位的是,西撒克遜王國國王,艾格柏特,

 

埃格柏特

它於西元775年,他是西撒克遜王國的合法繼承人,

他得父親是前任國王,伊尼,兄弟的後裔,

因西撒遜王國的王位被,勃屈力克,所竊取,

他深怕埃格柏特會奪取王位,於是他把年少的埃格柏特,

逐出西撒克遜王國,埃格柏特起初流亡於七國之一的麥西亞王國,

後來避難到羅馬查理大帝的朝廷,並在哪裡學到了許多治國之道,

並和法蘭克王國保持友好的關係,

 

西元822年,勃屈力克,不幸過世,於是西撒克遜王國的,賢人會,

一致推舉埃格柏特為西撒克遜王國的國王,

埃格柏特終結結束他的流亡生活,回到國際城西撒克遜王國的王位,

埃格柏特一上任之後立即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準備開拓疆土,

西元823年,兵強馬壯的西撒克遜王國,

與不列顛中部的西亞王國雙方在,埃蘭頓,展開大戰,

埃格柏特率領西撒克遜王國擊敗麥西亞王國,

進而乘勝進攻諾森伯亞王國,

迫使諾森伯亞王國臣服於西撒克遜王國,

埃格柏特最終終於統一了不列顛七國,

並將這個統一的國家命名為,英格蘭,埃格柏特統一七國後,

仍面臨著外部的威脅,一個是北歐海盜丹麥維京人的騷擾,

一個是康沃爾人的襲擊,

 

西元835年,大批丹麥海軍開往不列顛威爾斯的西部,

與威爾斯人聯合攻擊埃格柏特的西撒克遜軍隊,

雙方在,亨斯登邱原,展開激戰,

結果埃格柏特的軍隊成功擊退了丹麥人和威爾斯人的聯軍,

 

伊塞雷德一世

西元865年,丹麥人在,跟茲倫,的率領下入侵不列顛,

此時,埃格柏特已逝世26年,而英格蘭的,東央格里亞,諾森伯里亞,

相繼淪陷,丹麥維京人沿著,泰晤士河,向上游攻擊,

直逼西撒遜王國的聖地,在西撒克遜人其國王,伊塞雷德一世,

的號招下奮勇抗敵,雖然成功擊退了丹麥維京人,

但西撒克遜國王,伊塞雷德一世,這時卻突然暴斃,

 

阿爾弗雷德一世

西元871年,伊塞雷德一世的兒子,阿爾弗雷德一世,

率領西撒克軍擊退丹麥人的進攻,迫使丹麥與阿爾弗雷德一世媾和,

丹麥軍從西撒克王國的領土中撤退,

阿爾弗雷德一世則保證不在其境外地區,騷擾丹麥維京人,

西元874年,丹麥維京人突襲西撒克遜王國的要塞,賽瓦倫漢,

並攻佔了,埃克塞特,企圖聯合威爾斯人一起進攻西撒克遜王國,

阿爾弗雷德一世立即派西撒克王國大軍圍困,埃克塞克城,

並派兵截斷丹麥艦隊對該城的增援,

丹麥艦隊在中途中觸礁沉默,城內的丹麥維京人只好投降,

西元875年,得道增援的丹麥維京人襲擊了,奇普納母,

迫使阿爾弗雷德一世狼狽遷移至,帕雷特河,的沼澤地帶,

並躲藏在,艾塞爾尼,的一間農屋裡,

5月,阿爾弗雷德一世又聚集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並攻克了,威爾特郡,

派使節與丹麥領袖簽定了,韋德摩合約,

雙方化分了丹麥與西撒克王國所統治的區域,

戰後,阿爾弗雷德一世大利發展戰艦,

打造了一支足以控制英吉利海峽的艦隊,

西元886年,阿爾弗雷德一世率領大軍打敗丹麥軍後,

把目標推進到,根茲倫王國,並奪取了東撒克遜王國大半個領土,

 

諾曼第公國

十世紀下半葉,不列顛群島上的丹麥維京人,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

到了十世紀末,丹麥再次入侵英格蘭,丹麥國王,克努特,征服了英格蘭,

建立了一個包括,丹麥,挪威,瑞典,以及英格蘭的大帝國,

西元1042年,這個大帝國崩潰了,英格蘭恢復獨立後其國內的,賢人會,

擁立西撒克遜王國國王,伊塞爾雷德二世,的兒子,

懺悔者,艾德華,為英格蘭國王,

西元1066年初,愛德華去世,但他生前沒有生下兒女,

於世賢人會為安定社會秩序而把愛德華的兄弟,哈樂德,推上王位,

稱為,哈樂德二世,但此舉卻震怒了人在歐洲大陸上的,

諾曼地公爵,威廉,

早在西元912年,北歐的諾曼人在法國的諾曼第,建立了諾曼第公國,

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基督教的國家,

而威廉正是諾曼第公國的第七任公爵,威廉表示,

前任國王愛德華曾承諾過威廉為英格蘭王位的繼承人,

且威廉對哈樂德有救命之恩,哈樂德也曾發誓有朝一日,

英格蘭的王位非威廉莫屬,

 

西元1066年,威廉公爵在歐洲大陸上已擁有十分強大的勢利,

其勢力範圍從,斯凱爾特河,一直延伸到,菲尼斯太爾河,一帶的海港,

都間接或直接掌握在威廉公爵的手中,後來威廉趁著,安茹公爵,馬特爾,

的倆個姪子發生內戰,導致安茹分裂之際,

率軍收復了被安茹所占領的,緬因,並取得了佛蘭德爾的支援,

並與,佛蘭德爾公爵,的女兒,梅蒂爾達,結為夫妻,

婚後佛蘭德爾變成了威廉的盟友,此後,法國,阿奎丹,

以及諾曼第人在南部義大利的殖民地,都成為威廉公爵的後盾,

 

黑斯廷斯之戰

西元1066年8月,威廉公爵率領一萬餘人的軍隊,氣勢洶洶地像英格蘭進攻,

9月27日,威廉引兵渡海,駛向蘇格蘭東南海岸,

28日,踏上了英格蘭的土地,兵峰直抵,黑斯廷斯,在那安頓紮營,

同時搜索軍糧,準備與英格蘭大戰,英格蘭國王,哈樂德二世,

得到消息後,利刻號召國內的熱血志士,集結兵力,

很快的率軍抵達黑斯廷斯,英王哈德樂二世,

擁有擅長使用長柄戰斧的侍衛隊,可說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步兵,

但英格蘭軍隊卻沒有騎兵和弓箭手,

無法與擁有強大騎兵的威廉公爵作戰,所以首先擺出防禦陣勢,

等到威廉公爵的騎兵進攻受挫時,再伺機反攻,

 

10月14日,威廉公爵率領諾曼第軍隊抵達黑斯廷斯,

威廉公爵的軍隊一字排開,不列塔尼人,擔任軍隊的左翼,

法國人和佛蘭芒傭兵,擔任軍隊的右翼,

威廉本人則率領最強大的諾曼第軍隊坐鎮中央,

威廉首先指揮弓箭手進攻,但英王哈德樂二世,

命英軍用盾牌組成一到密不透風的頓牆,接著,

威廉指揮英勇善戰的步兵發動進攻,

但在哈樂德二世的侍衛隊面前,絲毫未能發揮奏效,

於是威廉只得使出絕招,他派出自己的騎兵往前衝殺,

但崎嶇的道路卻阻礙了騎兵的戰鬥力,而不列塔尼騎兵的退卻,

更使得威廉的軍隊潰不成軍,這時發樂德二世的右翼見狀,

立即展開反擊,威廉本人則在前線部隊潰退中落馬,

英軍士兵慌張之下大喊,威廉死了! 諾曼第軍隊頓時軍心大亂,

其實威廉只受了一點輕傷,他跨上戰馬,戴上頭盔,

大喊一聲,威廉在此!,這才穩定了軍心,

下午四時左右,雙方重新整頓軍隊,準備進行更激烈的決戰,

威廉發現單兵種作戰難以取勝,於是命弓箭手先放箭,

吸引英軍的助益,然後趁英軍舉起盾牌防禦時,

派遣騎兵和步兵往前發動猛烈進攻,這一招果然奏,

威廉公爵的諾曼第軍隊,在哈樂德陣地上衝開了一個缺口,

諾曼第軍隊的四名騎士趁勢衝向哈樂德的戰馬,

將哈樂德本人當場殺死,英格蘭軍隊失去了主帥,

頓時四散潰逃,只有僅存侍衛隊向英格蘭軍旗靠攏,

與國王哈樂德一起戰死,威廉公爵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史稱,黑斯廷之戰,

 

威廉一世

哈樂德死後,英國首府倫敦,遭威廉公爵的軍隊包圍而投降,

威廉在英國的西敏寺,舉行加冕典禮,諾曼第公爵正式成為了,

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史稱,諾曼征服,威廉一世,

為了安撫英格蘭各地的軍民,

一方面保護央格魯和撒克遜時代賢人會的政體,

另一方面則啟用英王愛德華時代的高官貴族,

給英格蘭人一些有名無實的職位,同時,威廉一世,

給予反抗者堅決的打擊,由於各地起義的貴族和群眾,

既無組織又無聯繫,所以一下子就被威廉一世給鎮壓下來,

征服英格蘭後,威廉一世大肆沒收英格蘭的土地,

將其轉入諾曼貴族的手中,每個隨威廉從征的諾曼人都得到了土地,

獲得豐賜的諾曼貴族,必須養活一批騎士,在打仗時為國王效力,

這些諾曼貴族可對自己領地內的英格蘭人民徵收賦稅,任意壓榨,

他們只須把部份收入繳給國王即可,

同時威廉一世,還將擔任主教職務的英格蘭人,

全部都用諾曼人取而代之,威廉一世在位期間還頒布了,森林法,

使其狩獵的皇家森林更加遼闊,

 

西元1086年,威廉一世在全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土地和賦役清查,

藉以瞭解王田和國王直接封臣的地產情況,

將調查的結果編定成冊,稱為,末日審判書,調查的結果顯示,

英國180個大封建領主們,占有全國一半的土地,

而沒有被受封的土地因而被稱為,無地主約翰,

 

西元1087年,威廉一世徹底征服英格蘭,取得英格蘭王位,

並穩定政局後,在揮兵入侵法國時,

因其戰馬受到驚嚇而不小心跌落地上身受重傷,

不久就在英國的,魯昂,傷重去世,

 

安茹伯爵

西元1133年,英王亨利出生在法國的,勒芒城,

亨利的父親是,安茹伯爵,傑弗瑞,

他控制著法國的,索納,緬因,等地區,

亨利的母親,瑪蒂納,是英國諾曼王朝末代君主,亨利一世的女兒,

亨利出生不久後,他的家族就捲入一場戰爭,

西元1135年,亨利的父親,亨利一世去世,

他的母親瑪蒂達曾被指定為繼承人,

但亨利一世的外甥,布辣伯爵,斯蒂芬,

卻從半路殺出欲奪取王位,

瑪蒂達大怒之下與斯蒂芬展開決戰,

英國倫敦和東部的領主支持斯蒂芬為國王,

而西部則支持瑪蒂達奪回王位,經過了20年的爭鬥,

雙方於西元1153年議和,斯蒂芬承認瑪蒂達的兒子,

亨利,為王位繼承人,

 

金雀花王朝

安茹帝國   

亨利二世 

西元1154年,斯蒂芬去世,亨利被選擁立為英國國王,

亨利二世因為他的父親,傑弗瑞伯爵,

經常在帽子用金雀花紋來裝飾帽子,所以又稱為,金雀花王朝,

出身於安茹家族的金雀花王朝,除了英國本土外,在

法國的,安茹,諾曼地,不列塔尼,等地都擁有大量的土地,

所以又稱為,安茹王朝,亨利二世成為英國國王後,

控制了英格蘭和威爾斯,愛爾蘭後來也臣服於亨利二世,

這樣一來南起仳里牛斯山,北起蘇格蘭的廣闊土地,

都處於亨利二世的統治下,面積相當於法國國王,路易七世,

土地的七倍,史稱,安茹帝國,亨利二世剛上任時,

英國剛經歷了連年的戰爭,社會動盪不安,生產停滯不前,

王權衰弱,綱紀廢弛,而一些地方的大領主也擁兵自重,

到處為亂,後來在市民,騎士,傳教士的支持下,

開始強而有立的改革,亨利二世最大的建樹是司法方面的改革,

他召集了一批法律專家,依照古時流傳下來的羅馬法,

還有歐洲大陸的法國法律,和英國各地的習慣法,

對英國的法律進行行政整理,統一了英國的法律,

亨利二世設立的,陪審團制度,為現代兩大法系之一的英美法系,

奠定了基礎,成為英國司法制度的核心,因此亨利二世又被稱為,

英國習慣法之父,亨利二世犧牲封建貴族法庭的方辦法,

提高了國王司法會議的許可權,加強了君主的王權,

並且以,誓證法,取代,神命裁判法,

每個自由人只須繳納一定費用,即可將訴訟法案,

從領主法庭轉到國王法庭,因而削弱了領主的司法權限,

但是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奴,卻不得向國王法庭申訴,

仍然受領主法庭的管轄,

 

西元1164年,亨利二世頒布了,克拉倫登條例,

規定國王有權干預高級教職的選任,

教士的訴訟必須到國王法庭受審,

非經國王特許教會法庭審理的案件,不得上訴到羅馬教廷,

此舉限制了教會法庭的許可權,亨利二世限制了教會的權利,

羅馬教廷的,坎特伯爵大主教,也被騎士們殺死,

諸侯們藉此反抗亨利二世,亨利二世被迫屈服,前往大主教面前懺悔,

 亨利二世早年對英國有效的治理,使得英國雄霸一方,

外部勢力難以對帝國構成威脅,但亨利二世晚年因家庭內部的矛盾,

卻讓他焦頭爛額,亨利二世早年曾經任命長子,亨利,為王衛繼承人,

任命次子,喬弗雷,為不列塔尼公爵,

任命三子,查理,為阿奎丹的地主,

而幼子,約翰,因尚且年幼兒跟隨亨利二世身邊,未被封予領地,

但當約翰漸漸長大,亨利二世便想從之前封賜出去的土地中,

為約翰籌借一些土地,因而招到其他兒子的反對,

 

西元1189年,亨利二世與三子查理開戰,此時,查理已是王位繼承人,

因為它的兩個哥哥都相繼去世,亨利二世最後戰敗,

接受後三子查理提出的全部條件,但當亨利二世得知幼子約翰,

暗中幫忙三子查理時,便氣得含憤逝世,

 

英王無地主約翰

亨利二世的幼子,約翰,是英國金雀王朝的第三君主,

他因為年少而沒有被國王受封土地,

西元1189年英王亨利二世逝世,約翰的哥哥,獅心王查理,

全力進行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大肆徵收軍費,

引起英國貴族的不滿,這時約翰趁機作亂,

 

西元1192年,獅心王查理,在十字軍東征歸途中遭到,奧地利公爵,

所伏獲,被轉而囚禁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的皇宮裡,

約翰本來想趁機叛亂,但他的陰謀卻被獅心王查理,

所指派留守的大臣粉碎,

西元1194年3月,獅心王查理獲釋後返回英國,並迅速將約翰流放,

但不久又恢復約翰的自由,並把約翰立為王位繼承人,

西元1199年,獅心王查理因病去世,約翰繼承王位,

掌握了橫跨英國和法國的土地,使稱安茹帝國,

 

西元1202年,致力於收復領土的法國國王,腓力二世,

召集法國國內各諸侯開會,

命令擁有法國領主身分的英國國王,約翰,前往法國聽後安排,

英王約翰當然不從,於是腓力二世,

便宣布剝奪約翰在法國的全部領土,並派軍進駐,

西元1206年法國的安茹,緬因,諾曼地,波爾多的一部份土地,

相繼脫離英國的控制,併入法國的領土,安茹帝國的版圖急劇縮小,

英國在法國的領土只剩下西南部的部份領土,

與歐亞大陸的聯繫被削弱後,英國貴族獲得財富的管道減少了,

於是貴族轉而對英王約翰感到不滿,為了挽回英國的勢力,

英王約翰準備向法國開戰,但他在國內橫徵暴斂,

踐踏習慣法的成立,讓國內的市民,騎士,貴族,人人自為,

對外還未開戰,國內的危機卻是一觸擊發,

而英王約翰對英國主教選舉的操縱,

 

也使得羅馬教皇於西元1212年,下令廢除了約翰的王位,

並指派法王腓力二世,出兵討伐約翰,

於是英王約翰準備率軍迎敵,

然而由於蘇格蘭和威爾斯相繼叛離英國,

迫使約翰只好放棄進攻法國的計畫,

並西元1213年向羅馬教皇表示臣服,不過約翰並未真的臣服,

西元1214年,約翰糾集了一批英國貴族與法國展開決戰,

但遭到法軍的擊退,約翰只好逃回英國,

 

大憲章

西元1215年,英王約翰不同意以憲章的形式,保障國內各諸侯們的自由,

引起了諸侯們的一片憤慨,最後約翰被迫在泰晤士河畔的,蘭尼米德草地,

上簽字承認諸侯們所提出的63條要求,史稱,大憲章,

但大憲章限制了羅馬教廷對英國教會的控制,

因此羅馬教皇宣佈大憲章無效,後來,英王約翰募集了一批傭兵,

擊敗了國內各諸侯的軍隊,諸侯們則迎接法王腓力的兒子,路易,

為英國國王,路易率領大軍進入英國,占領了英國的首都,倫敦,

英國大不部分地區都臣服於路易,約翰被迫轉戰北部,

於西元1216年因罹患熱病而去世,

 

亨利三世

英王無地主約翰去世後,部分英國貴族擁立他年僅9歲的幼子,亨利,

繼承英國王位,號稱亨利三世,但亨利三世年紀尚幼,

暫時由大領主和大臣,負責一起監理國政,亨利三世長大親政後,

曾多次承認大憲章,表示接受英國貴族的監督,

後來亨利三世因為向羅馬教皇獻納過多,又任用法國貴族,

引起英國貴族的反對,亨利三世本來又好大喜功,到處插手政事,

使得英國財政出現極大消耗,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西元1258年,英國貴族發動武裝集會,

迫使英王亨利三世接受貴族制定的,牛津條約,

決定組織十五六人會議,規定非經會議同意,

英國國王不得做出任何決定,不久,敵隊派陣營的騎士和貴族,

因產生利益衝突而分裂,

 

愛德華三世

西元1264年5月14日 ,路易斯戰役,之中,英王亨利三世以及他的兒子,

英國王子,愛德華,被英國貴族首領,孟福爾,所俘獲,

孟福爾進而控制了英國政權,

並於西元1265年召集了國內各貴族和騎士,以及城市市民,集會議事,

也就是後來的,英國會議,

8月,孟福爾因兵敗被殺,英王亨利三世得以恢復王位,

但實事上卻是由王子愛德華掌握英國政權,亨利三世去世時,

愛德華三世召開英國會議,出席的除了教會和世俗貴族外,

還有騎士和市民的代表,史稱,授權會議,

 

理查二世 農民起義

十四世紀末葉時,黑死病橫掃歐洲,英國喪失了一半的人口,

勞動力迅速減少,帶動勞工工資上漲,但這時英王亨利三世,

於西元1349年頒布,勞工法令,勞工法規定12至60歲的成年男女,

如果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應該按照黑死病以前的工資受僱,

拒絕受雇或是受雇期滿前,擅自離開雇主者,將被判處監禁,

 

西元1351年政府又制定了,勞工法案,規定凡是破壞僱傭法令者,

需配戴枷鎖下獄,進而又一次加重了傭工的苦難,

新勞工法宣佈後,離開雇主者將不受法令保護,

被逮捕後將對其進行烙印,因而引起廣大農民的抗爭,

不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階級衝突都變得極其尖銳,

第二階段是失敗的英國統治者,加重了對人民徵稅的剝削,

例如西元1337年,英國國會決定徵收人頭稅,

規定每個人需繳納4侵士,兩年後又徵收一次,

 

到了西元1380年時,英國國會又把人頭稅提高到了五侵士,

由於政府的剝削,和稅史的敲詐,使得英國農民忍無可忍,

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西元1381年5月英國政府向,肯特郡,埃塞克斯郡,

的人民徵收人頭稅額時,遭到農民的抵抗,

農民們殺死了舞弊的稅史,並趕跑了其他稅史,

其他各郡的農民也都起來抵抗爭稅制度,

6月,英國全國40個郡,約有25個郡發了農民起義,

活動不只單單針對人頭稅,連帶莊園,教堂,修道院,

都遭農民到搗壞,糧食和牲蓄也被農民奪取,肯特郡的農民把,

約翰保爾,從監獄裡救出來,擁載他為起義領袖之一,

而這次農民起義的主要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

所以這次起義又稱為,瓦特泰勒起義,

起義軍在瓦特泰勒和約翰保爾的領導下,

占領了肯特郡的首都,坎特伯理,並吸引了大批農民的加入,

6月12日 ,起義隊伍開拔到距離倫敦幾公里處,

倫敦市長,尼古拉窩爾窩斯,大驚失色,立即關閉城門,

但不久倫敦市的貧民,為起義軍打開了城門,

起義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地抗,就順利占領了倫敦,

他們釋放了那些因無力繳納稅額,而被政府關押起來的農民,

並放火燒了農民痛恨的貪官污吏,

接著起義軍請求躲在倫敦塔內的英王,理查二世,

要求與國王展開對話,但遭到拒絕,

最後理查二世在農民武力的威脅下,同意與農民展開談判,

但他要求起義軍先退到一個叫,邁爾恩德,的大廣場舉行談判,

於是來自英格蘭各地的6萬民起義軍退到了邁爾恩德廣場,

與英王理查二世展開談判,理查二世帶著幾名隨從來到了廣場,

他走到人們中間,親切的問說:

偉大的人民阿,你們需要什麼儘管說出來吧,何必動到動槍呢?

於是農民們說: 我們需要土地,需要自由,希望後代以孫也都擁有自由,

而不是無止盡的被限制在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上,

英王理查回答: 偉大的人民們,你們的要求是合理的,

但是你們這麼多人來到倫敦,會影響政府的正常運作,

現在請你們先退回村莊,每個村莊留下幾個代表,

我將以國王之名,立下安據,還給你們自由,

請相信我,我會把每個旗幟分送到每個郡去,

於是起義軍內部便出現了分歧,

一派主張先退回村莊,因為國王以自己的名譽擔保,

另一派則主張留下來,直到獲得允許的自由才離開,

當天晚上,有一部分人先離開了廣場,

回到各自的村莊,等待國王的消息,

另一部分貧民則留下來圍在領袖瓦特泰勒的身邊,

請求與國王進行最後一次的談判,要求國王立即兌現諾言,

瓦倫泰勒帶者大約兩萬名起義軍,聚集在一處叫,斯菲爾德,

的地方與國王進行新一輪的談,就在這時英國倫敦市長,

尼古拉窩爾窩斯,率領著一批全副武裝的騎士,

來到瓦倫泰勒的起義軍面前,騎士們圍住了瓦特泰勒,

接著倫敦市長尼古拉窩爾窩斯,對著起義軍領袖瓦特泰勒說:

你是個什麼東西,竟然趕在這向國王討價還價,

接著倫敦市長尼古拉窩爾窩斯,突然拔劍刺向瓦特泰勒,

瓦特泰勒狹不及防的被砍下馬來,

隨後國王身邊的是從很快跳下馬來將瓦特泰倫給一劍刺死,

接著對其餘的兩萬多名起義軍展開鎮壓,

國王理查二世並宣佈非倫敦居民或在倫敦居住未滿一年者,

都必須離開倫敦,否則必須以叛逆最處死,

於是許多人紛紛離開倫敦,而起義軍領袖之一的約翰保爾,

以及,賈克斯卓,則躲進了一座舊房子理,準備伺機發起攻擊,

但不幸被國王的士兵捉到,很快被處死了,

而其他退出倫敦的起義軍,在半路上也遭到士兵的攻擊因此遇害,

其他逃回村莊的起義軍,也遭到各郡的騎士和貴族的迫害,

由於肯特郡是最先發動起義的地方,所以遭到了英王理查二世的殘酷屠殺,

其他地方的起義軍也被殘忍的殺害,被殺死的起義軍共有數千人,

而那些保住性命的起義軍,則被迫接受更苛刻的條件,

此後,農民起義事件不斷發生,長期束缚農民的勞役制度逐漸廢弛,

農奴制度也逐漸瓦解,農民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自由,

 

蘭開斯特王朝   亨利四世

西元1390年,英王理查二世,出征愛爾然受挫,

英國北部領主乘機擁利,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四世,為英國國王,

結束了金雀花王朝在英國的統治,英國進入了蘭開斯特王朝,

但此舉卻引起了英國的,約克,威爾斯,等地領主的不滿,而相繼叛亂,

 

亨利五世

為了各地領主們的叛亂,蘭開斯特王朝的,亨利五世,

重新挑起了英國和法國的戰爭,

於西元1415年在,阿金庫爾戰役,大勝法軍,

而暫時抑制住國內領主們的叛亂之心,亨利五世去世之後,

 

亨利六世

不滿一週歲的,亨利六世,繼承王位,但實權確落在各領主們的手中,

使得他們更加肆無忌憚,此時發英法百年戰爭尚在持續當中,

這時,法國聖女貞德率領法軍解除了紐奧良之圍,

扭轉了法國不利的戰局,英法百年戰爭的混亂中,

英國各地領主們各自招兵買馬,擴張自己的利益,

各領主們雖然用自己的軍隊援助英國政府,發輝了強大的力量,

但最後在西元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中還是以英國戰敗而告終,

戰爭的施力使得這些地方領主強大的武裝力量,

對英國國王造成相當大的威脅,英國國內的貴族和市民階層,

把生活的希望寄託在朝代的更替上於是,約克家族,

重新走上了政治舞台,受到廣泛的支持,

 

玫瑰戰爭

西元1455年,約克公爵,查理,宣佈攝政,

但此舉卻遭到蘭開斯特家族的反對,於是雙方擁護自己地領主集團們,

展開了一場混戰,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標志,

約克家族則以白玫瑰為標志,這場封建集團之間的戰爭稱為,

紅白梅瑰戰爭,又做作,薔薇戰爭,

5月,英王亨利六世,讓各領主們前往英國的,萊斯特,參加諮議會,

按照慣利,各領主們是不能帶大批人馬參家的,

然而約克公爵卻以自身安全為理由,率領他的內侄,瓦拉克伯爵,

以及數千名士兵隨同前往,此舉令英王亨利六世極為憤怒,

於是在王后,瑪格麗特,和執掌朝廷政權的,撒姆特公爵,的支持下,

亨利六世也率領一批士兵前往參加會議,

22日 ,亨利六世率領的士兵占領了英國的,聖澳爾本斯鎮,

與約克公爵所率領的侍衛相遇,約克公爵槍先攻擊亨利六世,

從此,約克公爵控制了英國王室,自稱為,護國公,

西元1457年,王后瑪格麗特幫助蘭開斯特家族,

把約克公爵理查擠出諮議會,

結果又引發了約克公爵與亨利六世之間的戰爭,

10月,亨利六世率領大軍在英國的,盧德福僑,戰勝約克公爵,

迫使約克公爵和瓦拉克伯爵,爭相逃往法國避難,

 

西元1460年6月,瓦拉克伯爵和約克公爵理查的兒子,

愛德華,率軍殺回英國,

雙方於7月10日在英國的,北安普頓,爆發了一場激戰,

結果英王亨利六世不幸兵敗被俘,

約克公爵知道蘭開斯特軍被打敗後欣喜若狂,

以為王位已成囊中之物,於是早早提出繼承王位的要求,

在未和英國貴族商量的要求下,他宣布自己為王位繼承人,

此舉引起王后瑪格麗特的憤怒,他立即從蘇格蘭借來一批人馬,

糾集蘭開斯特家族的殘兵敗將,在約克公爵的領地上製造禍端,

約克公爵知道後,匆忙湊合一支數百人的軍隊前去圍剿,由於輕敵前進,

被王后瑪格麗特糾集的大軍包圍在英國的,威克菲爾德城,

12月30日,部分市民與城外的軍隊裡應外合,擊潰了約克公爵的軍隊,

約克公爵被亂軍所殺,約克公爵死後他的兒子,愛德華,

誓言要懲治蘭開斯特家族,

 

艾德華四世

西元1461年2月26日 ,愛德華進入倫敦南部經濟發達的領主集團,

以及力圖建立強大王權的城市市民和新興貴族,

他們給予艾德華強力的支持,

3月4日在瓦拉克伯爵以及上層市民的支持下,

艾德華自立為王,艾德華四世率軍北進,攻打王后瑪格麗特,

29日,在飛雪連天的的天氣下,愛德華大軍挺進約克城,

與王后瑪格麗特的大軍相遇,當時蘭開斯特大軍有二萬餘人,

但處於逆風之中,連爭開眼睛都很困難,

弓箭手很難拉開沾滿雪花的強弓,風雪減弱了蘭開斯特大軍射箭的威力,

雖然約克伯爵的兵力不即,王后瑪格麗特的大軍,但趁著這有利的機會,

約克伯爵大軍蜂擁而上,給予馬格麗特大軍沉重的打擊,為了扭轉劣勢,

蘭開斯特的大軍憑藉人數上的優勢,展開反擊,雙方戰至傍晚,

仍然僵持不下,就在這時瓦拉克伯爵的後續部隊趕到,

從側面向瑪格麗特大軍進攻,打亂了來蘭開斯特大軍的隊形,

使得蘭開斯特大軍腹背受敵,愛德華四世指揮軍隊追擊,

迫使王后瑪格麗特和亨利六世,逃亡到蘇格蘭,

此戰,愛德華四世不僅威名遠播,也鞏固了他的王位,

西元1465年,亨利六世再次被俘虜,迫使王后瑪格麗特攜子,

逃亡到法國,愛德華四世當上英國國王後,

實行一系列保護工商業的政策,使英國的中小貴族得到許多利益,

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瓦拉克伯爵在大至肅清蘭開斯特家族的勢力後,

約克伯爵的內部發生了矛盾,愛德華四世和瓦拉克伯爵成了冤家對頭,

瓦拉克伯爵依仗著顯赫戰功的部隊,企圖讓愛德華四視聽命於他,

而愛德華四世在清理完外部的戰爭後,

有想解除國內大貴族手中的兵權,以解除對王權的威脅,

西元1469年,瓦拉克伯爵煽動軍隊發動叛亂,愛德華四世派兵前去鎮壓,

卻被瓦拉克伯爵的軍隊擊退,瓦拉克伯爵暫時取得了優勢,

之後愛德華四世趁瓦拉克伯爵不在倫敦的時候,大肆揮軍發動反擊,

迫使瓦拉克伯爵兵敗而逃往法國,投靠法國國王,路易十一世,

 

西元1470年,瓦拉克伯爵在路易十一世的支持下,率兵殺回英國,

打敗了愛德華四世的軍隊,迫使愛德華四世逃到尼德蘭,

寄身於妹夫,伯良第公爵,查理,的門下,

之後瓦拉克伯爵趁機廢除愛德華四世的王位,恢復亨利六世的王位,

但瓦拉克伯爵在掌握大權之後,卻不思進取,引起英國人民的反感,

西元1471年3月12日 ,在一個大霧瀰漫的日子理,

愛德華四世率軍與瓦拉克伯爵的大軍在倫敦以北的,巴恩特,展開決戰,

最後,瓦拉克伯爵的大軍慘敗,愛德華四世,

俘虜的了從南部港口準備偷偷登陸的王后瑪格麗特,

並將王后的以及其獨生子,還有其他蘭開斯特家族一派全部殺死,

而被囚困中的亨利六世,隨後也被秘密處死,

至此,蘭開斯特家族被誅殺殆盡,只剩下流亡到法國的,理士滿伯爵,

亨利都鐸,還自稱是蘭開斯特家族的繼承人,

 

都鐸王朝   

亨利七世   

亨利都鐸

西元1471年至西元1483年,是英國和平昌盛的時期,

但西元1483年,愛德華四世過世之後,

約克家族的內部又發生了分裂,年僅13歲的,愛德華五世,

在繼承王位不久,國王的叔叔,查理三世,率軍篡奪國王的王位,

此舉遭到了流亡到法國的國王愛德華四世的後裔,

亨利都鐸,的強烈反對,

西元1485年,亨利都鐸率軍與理查三世的大軍,在英格蘭中部的,

伯斯沃爾特,展開決戰,戰爭之中理查三世的大臣,斯坦利爵士,

所率領的3千名士兵臨陣倒戈,使得理查三世的軍隊陣形大亂,

理查三世在戰鬥中不幸戰死,戰後,

亨利都鐸順利登上了英國王位,稱為,亨利七世,

西元1486年,亨利七世迎娶約克家族的繼承人,

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莉莎白,為妻子,

以紅玫瑰和白玫瑰為徽章的兩大家族,終於又結合在一起,

建立了英國的都鐸王朝,

 

伊麗莎白女王

英法百年戰爭和玫瑰戰爭後,英國貴族開始沒落,被稱為紳士的地方階級,

以及商人和富農,勢力開始高漲,君主專重的時代來臨,英王,亨利八世,

另外組織,英國國教派,亨利八世的女兒,

伊莉莎白一世,(西元1533年至西元1603年)執政的時期,

英國處於專政王政時代的巔峰期,伊莉莎白一世,深受人民的愛戴,

她又被稱為,好女王貝絲,他在位的44年間,英國只開了十次議會,

西元1551年,伊莉莎白一世確立了英國國教,並援助荷蘭獨立,

十六世紀時,西班牙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憑藉著強大的海上勢力,

在美洲占領了廣大的區域,搶奪了大量的財富,急需大量的原料和財富,

也開始進行殖民政策,向外擴張勢力,尋找建立殖民地的土地和國家,

西班牙是當時海上的霸主,這給英國的對外擴張,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於是兩國的衝突日益強烈,英國為了與西班牙中奪海上霸權,

英國國王,伊麗莎白,採取利用海盜,來

搶劫西班牙從世界各地掠奪來的財物,

從而威脅西班牙在海上貿易壟斷的地位,西班牙對此極為憤怒,

懷著侵占英國的目的,想把蘇格蘭女王,瑪麗,扶上英國的王位,

 

西元1587年3月,伊麗莎白下令處決蘇格蘭女王瑪麗,

英國在海上對西班牙的侵擾,以及處死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行動,

促使憤怒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命令,西多尼亞公爵,

為西班牙海軍統帥,率領130艘戰船,海軍3萬餘人,

配備了2431門大砲,組成了龐大的艦隊,準備遠征英國,

英國在接到情報後積極備戰,伊麗莎白命,霍華德勳爵,

為英國海軍統帥,德瑞克,為英國海軍副統帥,

並任用海盜出身的,霍金斯,以及艦砲專家對船身,船樓,船體,

砲臺,火砲等都做了許多相對應的改進,船體改成短且挾長的形態,

重心較低,目標較小,靈活性高,速度快,

船上裝載大量的火砲,其射程比西班牙的火炮還遠,

7月中旬,在一座座堡壘似的西班牙戰艦上,擠滿了步兵,

西班牙海軍統帥,西多尼亞公爵,利用步兵數量上的優勢,

運用傳統的兵法,衝撞英國的艦隊,然後登船與英軍進行肉搏戰,

但英軍憑藉著本身站船快速靈活的優勢,伺機攻擊,

使終將船身保持在敵人炮火的射程範圍之外的距離,

並利用自己的砲火射程遠的優勢,不斷襲擊西班牙的戰船,

消耗西班牙的火藥,使西班牙時時刻刻處於警備的狀態,

當西班牙抵達尼德蘭的,加萊,附近的時候,

並未得到先前計畫中,帕爾馬公爵,的船隻,人員,彈藥等的補給,

29日凌晨,英國海軍統帥,霍華德勳爵,按照前一天的會議決定,

用火船戰術襲擊西班牙艦隊,英國在8艘船隻內,裝滿了硫磺,

柴草等易燃物,船身漆滿了柏油,點燃船隻後,

8艘火船像火龍一般順風而下,衝向西班牙艦隊,

在黎明的寧靜中,西班牙哨兵一批火船像他們衝了過來,

立即發出警示,一時間,西班牙艦隊亂成一團,

一些西班牙木殼船已經被大火點燃,

西班牙海軍統帥,西多尼亞公爵,急忙指示各西班牙戰船砍斷錨索,

等到英國的火船過去在占領這個投錨地,

但這時恐慌的西班牙人以亂成一團,甚至互相大打出手,

被砍斷錨索的西班牙戰船,隨風向東北漂流,

西班牙海軍統帥,西多尼亞公爵,只好下令旗艦,聖馬丁號,

起錨駛向漂流的西班牙船隻而去,

英國海軍副統帥德瑞克與英國海盜霍金斯,

等人繼續全速向西班牙艦隊追去,英軍艦對向西班牙艦隊開砲,

許多西班牙船隻紛紛中彈起火,而西班牙的重砲,

卻很難擊中英國速度快又靈活的船隻,

西班牙步兵和重砲無法發揮作用,因軍艦對憑藉著船身矮小,

靈活自如的優點,對西班牙戰船展開猛烈的轟擊,他們巧妙的配合,

相互茦應,使散開的西班牙艦隊更為混亂,

激烈的戰鬥持續了將近一天,英軍的損失極小,

而西班牙艦隊卻受到嚴重的摧殘,船隻被打得支離破碎,

1艘西班牙旗艦被擊沉,30艘西班牙船隻損傷,

另外有16艘西班牙戰艦成為了英軍的戰利品,

剩餘的傷兵殘船在西班牙海軍統帥,西多尼亞,

的帶領下被迫退出了英吉利海峽,不甘心的西多尼亞,

帶領著西班牙殘兵,決定再度進軍英吉利海峽,

但風向卻始終沒有轉向有利於他的方向,在加上沒有船隻和人員,

以及彈藥的補給,他只好放棄了反攻的計畫,改繞到北海退回西班牙,

西元1588年10月,西班牙海軍統帥,西多尼亞公爵,

率領殘軍返回西班牙時,艦隊只剩下43艘殘破的船隻,

這場海戰由於英軍的勝利,使得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

英國艦隊大約9千多人,130艘戰艦,配備約2千門火砲,

西元1588年,伊麗莎白又率領英國艦隊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英國成為新的海上霸主,

 

 司圖亞特王朝

詹姆士一世

終生未婚的伊莉莎白一世去世後,蘇格蘭國王兼任英格蘭國王,

稱為,詹姆士一世,開創了英國歷史上的,

司圖亞特王朝,(西元1603年至西元1649年),

以及(西元1649年至西元1714年),

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執政的時期,

採行君權神授的專制制度,使得國王與議會的對立越演越烈,

終於釀成英國的內戰,

十七世紀時,英國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隨著圈地運動而瓦解,

隨之轉化為資本經營,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新貴族和中產階級,

他們要求政府廢除封建制度,並與他們分享政治權利,

在國會中形成了與專制王權的反對派,英國國會與國王的矛盾日益加重,

西元1628年英王查理一世,同意國會提出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

但卻未經國會同意,而繼續徵稅,此後10年間,

英國廣大的群眾與王權的衝突日益俱增,

 

西元1640年4月,英王查理一世,被迫重新組織國會,

標誌著英國中產階級,與王權已到了非用武力解決的地步,

英國中產階級在這場戰爭中,依靠英國人民群眾的支持,

推翻了專制統治,位英國中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創立了英國歷史上首支的正規陸軍,

此時,英國上層階級以及地方的地主漸漸信仰,英國社會清教,

在議會中形成反對派,內戰是由清教徒,克倫威爾,所領軍的,

西元1642年1月,英國國王密謀逮捕國內反對派的首領,

但消息洩露後,英王被迫離開倫敦,隨後英王開始組織保王勢力,

準備以武力鎮壓英國國會反對派,

戰爭初期,掌握英國國會領導權的長老會,

並不願意與國王決裂,更無心推翻王權,

他們消極殆戰,使得國會軍隊節節失利,

而國王軍隊則相繼攻克了英國紐克郡的幾座大城市還有,布里斯托,

然後兵分三路進攻首都倫敦,這時國王軍隊已控制了英國5分之3的領土,

西元1643年,國會軍裡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將領,克倫威爾,

他親自組織一支1萬2千人的東部盟軍,

於西元1644年6月收復了英國林肯郡的大部分地區,接著開始圍攻約克郡,

不久兩軍首次在約克郡西北的,馬其頓荒原,展開了首次大規模的會戰,

國王軍統帥,魯伯特,率領國王軍迅速占領了整個馬其頓荒原,

國會軍當時發動了進攻,國會的將領,克倫威爾,

將重點佈置在左翼的兵力,並讓左翼的騎兵首先衝入高地,

直撲國王軍的右翼軍,很快的將國王軍左翼的一線和二線,

攻得潰不成軍,國王軍落荒而逃,但國會軍中路軍的步兵和右翼的騎兵,

卻被國王軍逼得節節後退,於是國會軍將領,克倫威爾,

指揮勝利的左翼騎兵,從國王軍的右翼後側,進行猛攻,

腹背受敵的國王軍不敢戀戰,倉皇逃跑,

這一戰扭轉了國會軍連連失利的局面,

也使得國會軍將領克倫威爾的部隊贏得了,鐵軍,的光榮美譽,

西元1645年4月,國會軍任命,費爾克法克斯,為國會軍總司令,

克倫威爾為國會軍副司令,率領1萬4千人的軍隊,

進攻國王軍的大本營,牛津,英國國王,理查,得到情報後,

立即調步兵3千餘人,騎兵4千餘人,

共8千餘人的軍隊,準備阻擋國會軍,

6月,國會軍和國王軍在,納西比,的附近地區相遇,

英王理查一世按照傳統的方式,把兵力分為三線,

第一線中間為步兵,

第二線中間夾著騎兵中隊的混合軍隊,

第三線是國王的步兵團和近衛騎兵團,

而國會軍則採用平行序列的方式,與國王軍相對應,

納西比村位於,哈勒,的南方7英哩 的地方,坐落在一座小山上,

四周空曠,樹木稀少,中間有一些較寬的山嶺分隔,

國會軍認為國王軍會北撤,而開始從納西比村向哈勒進軍,

但國會軍很快就發現國王軍仍然繼續南下,於是國會軍副統帥克倫威爾,

建議國會軍統帥費爾法克斯,在南邊選擇較有利的地勢作為陣地,

藉以誘敵深入,國會軍被迫開始折回南部,

14日上午8時,仍未發現國會軍蹤影的國王軍統帥,魯伯特,

認為這是進攻國會軍的機會,於是率領國王軍放棄堅固的防禦陣地,

像南追擊國會軍,上午10時左右,國王軍進入較寬的山嶺地帶,

並向山脊攀爬,這時國會軍已先一步爬到山頂,於是雙方展開激烈的戰鬥,

國會軍左翼軍的將領中彈受傷,左翼軍開始混亂,

國王軍統帥魯伯特,抓住時機一舉將國會軍左翼趕出戰場,

國會軍左翼向納西比的北方逃去,國王軍統帥魯伯特帶兵窮追不捨,

雙方的中路軍短兵相接,展開了激戰,受到左翼軍被擊潰的影響,

國會軍混亂不堪,被國王軍壓得節節敗退,國會軍將領也受到重傷,

在這關鍵時刻,國會軍副統帥克倫威爾,率領旗下3千6百名鐵軍,

衝下山坡,猛攻國王軍的左翼,國王軍秩序頓時大亂,紛紛逃離,

國會軍副司令克倫威爾,命3個兵團的兵力,追擊國會軍的逃兵,

其餘部隊則左轉猛攻國王軍中央步兵的側後方,

後退的國會軍則轉身反攻國王軍,英王查理一世,見大勢不妙,

於是率領自己的部隊,既不衝封也不救援孤立的國王軍步兵,

而是迅速向右邊逃跑,國王軍統帥魯伯特,

也在納西比被國會軍司令,費爾法克斯的部隊所擊潰,

 

清教徒革命

西元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戰死,內戰結束後,英國建立了,共和政治,

史稱,清教徒革命,國會軍副統帥克倫威爾開始執政,

起初她想以談判來進行選舉,但是當談判破裂時,克倫威爾,就動用武力,

於西元1653年4月20日,解散了殘餘議會,並使用護國主的頭銜,

統治著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等地區,在這往後的5年間,

克倫威爾,大不列顛建立了大體完好的政體,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機構,

他改善了租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並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允許3百多年前被英王艾德華一世,驅逐出境的猶太人再來英國定居,

在那裡實施猶太人自己的宗教,克倫威爾推行的外教政策也是成功的,

克倫威爾率領英軍征服英格蘭後,

於西元16  定出了,航海法案,又稱,航海條例,

企圖保護英國本土產業的發展,想要切斷荷蘭的貿因而導致,英荷戰爭,

但他強制英國人民過著嚴格的清教徒式的生活,

加上軍事上的獨裁而招致民怨,

西元1658年,克倫威罹患瘧疾而在倫敦去世,他死後君王欲取而代之,

但由於復闢的國王想要強化王權,英國議會逐定出,審查法,

審查法規定禁止非國教徒擔任公職,另外還制定,人身保護法,

人身保護法規定禁止不合法的逮捕和投獄,藉以限制王權,

 

光榮革命

西元1688年,英國議會將英國國王流放到法國,

英國由,瑪莉公主二世,以及其夫婿,荷蘭總督,威廉三世,

共同問政,兩王都承認會英國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

以限制國王的權利,至此,英國成為君主立憲的國家,

史稱光榮革命,

 

第一次英荷戰爭

第一次英荷戰爭(西元1652年至西元1654年),據說是一項法案引起的,

雙方戰爭持續了3年,西元1652年7月28日 ,荷蘭首先對英國發動戰爭,

目的是為了回擊英國國會針對荷蘭貿易經紀權,

而於西元1651年通過的,航海法案,

英國和荷蘭之間除了在西元162年的,普利矛斯蘭海戰,以及在地中海,

印度洋,以及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各個海峽,同時進行的海戰,

英軍艦艇裝備有先進的火砲,而其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均佔有優勢,

因此擊敗了荷蘭海軍,並對荷蘭時行封鎖,

迫使荷蘭於西元1654年4月14日與英國締結了,威斯敏斯特和約,

根據這一和約,荷蘭實際上承認了英國制定的航海法案,

 

第二次英荷戰爭

第二次英荷戰爭(西元1665年至西元1667年),

是西元11667年至西元1668年,

由於英國佔領了荷蘭在北美洲的新殖民地,

新阿姆斯特丹,而引起雙方的戰爭,

西元1665年1月24日 ,荷蘭對英國宣戰,

西元1666年2月,法國和丹麥與荷蘭結成同盟,準備對付英國,

6月11日 至6月14日 的,敦克爾克海戰,廖特爾海軍上將,

率領的荷蘭艦隊,擊敗了英國艦隊,但未能鞏固既得的戰果,

8月4日 至8月5日於,北福倫角,再度與英軍交戰,此次何蘭海軍敗北,

西元1667年6月,荷蘭海軍封鎖了,泰晤士河,殲滅了部份的英國艦艇,

由於直接威脅到倫敦,所以英國被迫與荷蘭第結合約,

根據西元1667年7月31日 的,布雷達和約,英國佔有新阿姆斯特丹,

但英軍在戰爭期間在南美洲佔領的,蘇利蘭,歸還給荷蘭,

 

第三次英荷戰爭

第三次英荷戰爭(西元1672年至西元1678年),

是西元1672年至西元1678年,荷蘭和法國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根據英王查理一世和法國路易十四世,之間的秘密條約,

英國參加了這場戰爭,英軍突襲了荷蘭海軍,

西元1673年8月,廖特爾指揮荷蘭艦隊在,特克塞爾,

的附近擊敗了英國和法國的聯合艦隊,

海戰的失利和對於比荷蘭更危險的競爭者,

法國實力增強的畏懼,迫使英國退出戰爭,

西元1674年2月19日 的,威斯敏斯特和約,

規定西元1667年的布雷達條約繼續有效,其中比較有效的戰役有4次,

 

海峽之戰

第一次海戰是海峽之戰,這是英國的偷襲戰,

西元1672年3月,英國在沒有宣戰的情況下,對荷蘭商船發動襲擊,

英國海軍擁有12艘戰略船和6艘小型戰艦,

而荷蘭僅有5艘戰略船和72艘商船,其中24艘是武裝護航商船,

荷蘭艦隊司令,哈恩,堅決與明顯佔優勢的英國艦隊周旋,

終於抵擋住英國艦隊的攻擊,在被擊沉1艘艦艇,

被俘虜了3艘商船的情況下,

大多數的荷蘭商船還是安全抵達了目的地,

 

索爾灣海戰

第二次海戰是索爾灣海戰,又稱為,索斯伍德灣海戰,

這次是荷蘭的偷襲戰,

西元1672年6月7日 ,奈德特,指揮大約130艘戰艦,其中大型戰艦61艘,

有4千5百門火砲,和2.1萬名水兵的荷蘭艦隊,

偷襲於英國南部,索爾灣,的英法聯合艦隊,

當時港內停泊有英法聯合艦隊的各類船隻150艘,其中有45艘英國戰艦,

以及26艘法國戰艦,其餘多為小型船隻,運輸船隻或是後勤補給船隻,

估計有5千門火砲,以及3萬3千人,荷蘭艦隊首先搶得先機,

不但事先在港外設置了封鎖線,

並且再戰爭一開始利用海水漲潮時放出縱火船,

造成英法聯合艦隊陷入混亂,在荷蘭艦隊的砲擊下,

英國艦隊指揮官,約克公爵,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能,

很快的控制住混亂的局勢,英國艦隊在一時混亂之後,

迅速編成隊形出港迎戰,戰爭十分激烈,從中午戰至傍晚,

英軍損失了4艘戰艦和2千5百多人,荷蘭則損失了2艘戰艦和2千多人,

據說英國後衛艦隊指揮官,桑德威治,與荷蘭後衛指揮官,范根特中將,

均在戰鬥一開始雙雙陣亡,這場海戰荷蘭艦隊先發制人的進攻,

不但粉碎了英國入侵荷蘭本土的計畫,

也使普魯士打算從陸地入侵荷蘭的企圖落空,

7月,英法聯軍陸上作戰不利,於是打算利用聯合艦隊,

運送一支強大的登陸部隊,企圖強行登陸荷蘭西部的戰略要地,

特塞爾島,以便建立前進基地,進而進攻荷蘭本土,

但是由於有,德奈特艦隊,側翼的牽制,使得這一計畫宣告落空,

8月,威廉三世,在危及關頭擔任荷蘭國家的元首,他積極展開外交活動,

終於在西元1673年春天,爭取到奧地利和西班牙的支持,

但幾乎同一時間,普魯士則和法國簽訂盟約,使得法國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庫內維爾海戰

第三次海戰是庫內維爾海戰,

西元1673年6月7日 ,英法艦隊再次集結艦隊以輸送陸軍,

打算登陸荷蘭本土德奈特,率領89艘戰艦,其中52艘戰列艦,

所組成的荷蘭艦隊,迎戰英法聯軍的127艘各類船隻,

其中包括54艘英國戰列艦,和27艘法國戰列艦,

英法聯軍在數量上明顯佔了優勢,但登陸計畫未能及時實現,

雙方在各自損失了一些船隻後撤離了戰場,

僅僅過了7天之後的14日,雙方艦隊又一次展開了正面的交鋒,

這次荷蘭艦隊主動發起進攻,德奈特趁著風向突然轉變,

荷蘭艦隊佔據上風方向的優勢,殺入英法聯軍陣內,

使得英法艦隊倉皇撤退,

 

特塞爾海戰

第四次海戰是特塞爾海戰,

西元1673年8月,英國又一次糾集兵力企圖登陸特塞爾島,

大約二萬陸軍船隻集結在英國,第一梯對1萬人登艦在,

魯珀特親王,的率領下駛往荷蘭,這一次英法聯和艦隊準備充分,

擁有120艘艦船,其中90艘主力艦,30艘縱火船,

將英法聯合艦隊分編為3個分隊,魯珀特親王指揮中央分艦隊,

斯普拉格,指揮後衛分艦隊,他更仔細研究了德奈特的戰術,

並制定了相應的對策,荷蘭艦隊是先得到消息後,

德奈特將荷蘭艦隊分編為3個分隊,他本人指揮中央分艦隊,

班克特,指揮先鋒艦隊,小特魯普,指揮後衛分艦隊,

但荷蘭艦隊僅擁有75艘主力艦和30艘縱火船,

實例對比上明顯弱於英法聯合艦隊,

21日夜間,德奈特指揮荷蘭艦隊,

利用風向成功插入英法艦隊與海岸之間的縫隙中,

拂曉時分,荷蘭艦隊主動向英法聯合艦隊發動攻擊,

於是雙方3個分艦隊非常有趣地捉對廝殺,

皆是一面南移一面互相用火砲應戰,德奈特與英軍將領,拉帕爾,

接3次更換了旗艦,仍英勇作戰,

但首先打破僵局的卻是雙方的前衛分隊,但法國艦隊的水兵訓練很差,

作戰消極,而且有部份法國船隻受損後,便忙於修護,不再參加戰鬥,

英軍指揮官,德埃斯特蘭,本意是以人數上的優勢,

包圍班克特的荷蘭分艦隊,但班克特卻突破了艦隊的戰線,

使得法國分艦隊陷入混亂,或許是考慮到保存實力,

使得法國艦隊退出了戰場,於是班克特在留下部分荷蘭船隻,

以監視法國艦隊的情況下,率領於下的荷蘭艦隊,

前往支援助德奈特的荷蘭中央分艦隊,原本英國魯珀特親王,

打算將駛於淺海作戰的荷蘭艦隊向西引像深海,

 但此時英軍後衛艦隊交戰的激烈程度,引起了雙方中央分艦隊的注意,

此時英國分艦隊指揮官,斯普拉格,在兩次轉換旗艦後不幸殉職,

英國魯珀特親王指揮的中央分艦隊,與德奈特指揮的荷蘭艦隊,

雙雙趕來支援己方的後衛艦隊,這場海戰一直持續到晚上7點,

最後英軍認為登陸無望,逐退出戰場,此戰雙方都未有戰艦被擊沉,

但嚴重受損的船隻不記其數,英法聯軍損失了2千多人,

荷蘭方面則傷亡1千多人,荷蘭暫時消除了英國對荷蘭的海上威脅,

取得了制海權,大部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護航船皆安全返回,

 

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的戰場上,英國和法國兩軍也爭奪的非常激烈,

西元1756年5月,法國艦隊在地中海的,梅諾夫海戰,之中擊敗英國艦隊,

西元1757年,法國因身陷歐洲戰場,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中連遭失敗,

西元1759年,法國艦隊先後兩次被英國艦隊擊敗,

西元1760年,英國佔領了法屬加拿大,路易安納地區,

和西班牙的殖民地,彿羅里達,

西元1761年,英國又佔領了法國在印度的主要據點,

西元1762年,英國與法國雙方已戰至精疲力竭,相繼停戰議和,

 

憲章運動

英國的工業革命從輕工業延伸到重工業,

並於十九世紀時成為世界工廠,英國掌握了世界的經濟,

西元1801年,英國合併了愛爾蘭之後成立了,大不列顛愛爾蘭聯合國,

當時英國正在發生工業革命,農民們都移往北部的都市發展,

但選舉制度卻聞風不動,仍然普遍存在腐敗的選舉區,

在經濟方面於西元1833年,全面停止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商業活動,

 

西元1836年6月,一批富裕的工匠和木匠由,約翰佛洛特斯,

所領導的組織,倫敦大協會,提出要求的請願書,核心的內容是,

工人可以得到普選權,年滿21歲,精神健全的男子,都應有選舉權,

要求無記名投票,議會議員不應該有財產資格的限制,

議員應該支付薪金,平均分配選舉區,議會每年改選一次,

5月和6月間,在倫敦工人協會的領導下,

和議會中一些激進派的議員一起開會,大家根據六點要求,

起草了一個檔案,由約翰佛洛特斯負責筆,稱之為,人民憲草,

 西元1838年,這六條要求以人民憲章的名義公布於眾,

很多地方的工人都召該大會,表示對憲章的支持,

此後,爭取事實憲章內容的鬥爭就稱為,憲章運動,

 西元1839年2月由,第一憲章代表大會,在倫敦召開,

到了5月,在國民請運書上簽名者已達20萬人,

6月14日,重達50公斤 的請願書,

被放在一個用彩旗裝飾起來的長擔架上,然後抬進議會,

但議會在討論請願書時,以235票對46票將請願書否決掉,

消息傳出後,各地工人紛紛舉行示威遊行,

但卻遭到政府軍的鎮壓,在這個沉重的打擊下,

第一憲章代表大會只好在9月12日 宣布解散,

但群眾並沒有停止鬥爭,而是轉入地下活動,並且積極準備武裝起義,

11月3日夜間,近萬名武裝起義的礦工在約翰佛洛特斯的率領之下,

冒著傾盆大雨,準備前去營救關押在新港的,文森特,

等憲章派的領導人,由於途中遭到政府軍的埋伏,經過20分鐘的激戰,

起義著不幸失敗,包括約翰佛洛特斯等在內的120人遭到逮捕,

使得憲章運動暫時進入低潮,而引起了工人激烈的抗議,

形成了8月罷工的浪潮,最後罷工遭到政府軍的鎮壓,

有1千5百名憲章運動的領導人,和活動份子被押入監獄,

使得憲章運動又陷入沉寂之中,

 

西元1846年廢止,殼物法,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原則開始確立,

西元1847年的週期性經濟危機與西元1848年爆發的法國二月革命,

成為英國第三次憲章運動高漲的推動力,

4月10日,憲章派的代表們將重達644英鎊的請運書送往下院,

在下院議會上,憲章派代表與國會議員進行激烈的辯論,

最終還是否決了請運書的提案,憲章運動自此進入低潮,

憲章運動雖然失敗,卻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列寧稱它為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

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西元1851年,英國於倫敦召開,第一次英國博覽會,

成為工業革命後,英國向世界展示產品的場所,

用一定規格的鐵材以及玻璃所蓋成的展示館,水晶宮,

於該年6月底完工,此外受到法國七月革命的影響,

英國也出現了第一次選舉的改革,衰廢的市政遭到廢止,

使得選舉權擴大到新興的市民階級,但勞工階級卻沒有得到選舉權,

於是勞工階級高舉著,人民憲章,

英國從十八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工業革命,

羊吃人的圈地運動,打破了中世紀的田園生活,

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寬大的廠房,高效率的大機器生產,

給資產階級帶來巨額的財富,但卻帶給下層階級極其低下的工資,

工人每天工作16到18個小時,而工人們則居住在破爛骯髒的屋子裡,

傷寒,瘧疾,肺病,等疾病時時刻刻威脅著工人的生命,

在受到資產階級和工人的罷工,以及工會運動的鎮壓後,

工人們便不再以資產階級作為自己的代言然, 

 

工業革命

十八世紀

一連串的發明,改變了英國的棉紡織工業,

其中以瓦特發明的蒸氣機最受矚目,

第一個使用蒸汽機來製造真空壓縮機幫浦的是由,

撒縮弗里,所發明的,並於西元1698年獲得專利,

西元1705年,紐科門,發明了第一個有活塞的蒸汽機引擎,

在這之後經過漫長的60年之後,

西元1775年英國人,瓦特,才發明了有冷凝器的蒸汽機引擎,

增加了能源的使用率,使蒸汽機首度能運用在煤礦以外的地方,

又經過了15年時間,西元1790年,才有人將蒸汽機引擎的動作,

轉化為旋轉式的動作,以驅動機器上的輪子,

又經過了25年的時間才有人使用了,高壓蒸汽機,

可以一次推動兩個或更多的活塞,進而又進一步適用到低壓力的汽缸,

西元1781年和西元1804年,霍恩布洛爾,和,吳爾夫,

分別想出用車輪組合,以增強動力,

直到西元1850年,這項技術才正式被運用在航海引擎,

對海洋貿易產生貢獻,

西元1884年,帕森斯,想出以圓形轉動的引擎取代,蒸汽機渦輪引擎,

到了十九世紀時,先是各種中央動力的工廠出現,

接著大小船隻都開始使用新的旋轉式引擎,

至此,蒸汽機引擎已發展了兩百年的時間,

 

在紡織業方面先後出現了,編織框架,織絲帶機,引擎式織布機,

從西元1730至西元1760年之間,動力趨動的紡織終於問世,

西元1776年,哈格雷夫,發明了紡紗機,

西元1769年,阿克賴特,發明了水架,

西元1779年,雷克朗普頓,將紡紗機和水架兩者技術結合而發明了,

新式錠走紡織機,既可仿之粗布,也可紡織細布,

西元1789年,共特賴特,建立了第一部,動力織布機,

使得租線織和細線織,都能承受拉力,

西元1830年,一名經驗豐富的機械師,羅伯茲,

在雇主的要求下發展出,自動早錠式紡紗機,

從此雇主不必再受制於不聽話的熟練工人,

 

與此同時在煉鐵方面,

西元1707年,達比,率先用焦炭來煉鐵,

經過了40年的時間,焦炭煉鐵的技術才被克服,

到了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才進入實用的階段,

煉鐵可以用於製造壺爐,鍋爐,管子等不用承受重壓的物件上,

又過了50年的實驗後,鑄鐵技術才被用在製造機械的技術上,

西元1783年至西元1784年,柯爾特,

發現了如何利用焦炭煉鐵的粗帖,進一步精練,

西元1856年,貝塞麥,發現了廉價的鋼材,使得原本只有製造剃刀,

銼刀,彈簧,武器的鋼鐵,也被使用於鐵軌以及船隻,

煉鐵的技術也歷經了工業格明的發展,

 

在冶金方面,

以旋轉式引機械代替上下式機械的發明後,人們便開始用擠壓,

而非敲擊的方式製造鐵板,取代了不斷縮小口徑的方式,

來製造鐵線,以鑽錐而非錘擊的方式鑽洞,

同時用計量器設定機械時間的方式也越來越精準,

如齒輪,輪分化器等零件,使得鐘錶和器材的製造者,

一直居於最領先的地位,

 

從西元1770年至西元1870年,工業革命進行了一百年的時間,

使世界的生產方式進入了另一個新的秩序,英國的經濟也成長了兩倍,

並於西元西元1860年至西元1990年之間,英國的人的平均收入成長了6倍,

英國開夏地區的棉紡織業,爆發了工業革命,

西元1896年廢止了,航海法,

 

海外殖民地

西元1588年,英國支持荷蘭的獨立戰爭,

而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登上海上霸主的地位,

雖然英國於西元1600年在亞洲設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

遭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打壓,

 

航海條例

十六世紀晚期,英國挫敗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

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壟斷海上經濟的局面,

十七世紀時,西元165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航海條例,

條例中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都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

或由實際產地的船隻運到英國,而荷蘭一向以商船多,體積大,效率高,

組織完善,而成為貿易中介的國家,也是當時全世界商品的集散地,

英國的新還海條例,顯然打擊了荷蘭在英國對其他貿易中的中介作用,

所以荷蘭便反對英國的航海條例,但英國也拒絕荷蘭的要求廢除航海條例,

因而導致了英國和荷蘭的海權爭奪戰,英國和荷蘭進行了三次的海上戰爭,

商業競爭是引發英國和荷蘭兩國,海上戰爭的根本原因,

兩國在往後的20多年裡,打了11年的仗,其中大小戰役數十次,

 

靠著西元1652年的,英荷戰爭,英國打敗荷蘭之後,

掌握了世界的海權和貿易的霸權,迫使荷蘭讓出北美地區的殖民地,

新阿姆斯特丹,隨後英國將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為,紐約,

將紐約當成美洲經營的據點,出口自己生產的毛織品,

已獲取當地的金,銀等貴重金屬,

再用這些資金進口亞洲物品,形成一種三角貿易,

在亞洲殖民地方面,英國消滅了印度的蒙兀兒帝國,

佔領了整個印度和部分緬甸地區,並且以印度便宜的勞力,經營紡織業,

在將產品運回國內,銷售到歐洲市場,

此外,法國也在北美洲的加拿大,以及路易斯安那的殖民地,

積極經營貿易,而與英國產生利益衝突,兩國戰爭不僅在歐洲,

就連在北美,印度,也都成為戰場,

西元1756年英國和法國的,七月戰爭,法國敗給了英國,

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全都讓給了英國,

英國就這樣取代了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

但在陸地方面,法國也因拿破崙崛起,繼續和英國對抗,

在亞洲的印度方面,西元1575年的,普拉西之戰,

西元1744年至西元1748年的,第一次爾納提克之戰,

西元1748年至西元1754年的,第二次爾納提克之戰,

還有西元1754年至西元1763年的,印度戰爭,

法國皆敗給英國,之後雙方簽定了,巴黎條約,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西元(1837年至西元1901年),是英國最繁榮的時代,

會議政治由保守黨和自由黨兩大黨運作,內政方面實行選舉法修正,

對外方面英國獲得了蘇伊士運河的統治權後,並建立了英屬印度帝國,

企圖擴大殖民帝國,以及貿易的版圖,在非洲方面,

英國於西元1875年,收購蘇伊士運河的股東,

西元1882年英國佔領了埃及,

西元1885年佔領了肯亞,

西元1890年佔領了烏干達,

西元1889年與法國發生,法紹達事件,

西元1889年至西元1902年的南非戰爭,英國佔領了非洲的南非,

並於西元1910年成立,南非聯邦,稱為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的合縱政策,

  

 阿富汗抗英戰爭

阿富汗是南亞,中亞,西亞的交通要衝,

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為了與沙俄爭奪中亞地區的控制權,

而連續對阿富汗發動了三次的侵略行動,

而阿富汗人民則對英國殖民者,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第一次英阿戰爭

西元1839年至西元1842年4月爆發了,第一次英阿戰爭,

英軍3萬多人經過長途拔涉越過,霍賈克山口,入侵阿富汗南部,

英軍很快就佔領了阿富汗的,坎大哈,家茲尼,

不久,英國殖民者在喀布爾建立了傀儡政權,

西元1841年11月2日 阿富汗城市喀布爾,爆發了人民起義,

起義軍英勇作戰,當晚就佔領了喀布爾全城,

3日,起義軍向城外的英軍據點發起進攻,

戰至9日起義軍攻佔了喀布爾至,巴拉,喜薩爾要塞,之

間的全部據點,之後由擊斃了英國公使,麥克諾頓,

英軍被迫從喀布爾撤軍,英軍在撤軍途中多次遭到起義軍的伏擊,

此後,起義軍又包圍了阿富汗的坎大哈,賈拉托巴德,

並收復了加茲尼,英國在阿富汗扶植的魁儡政權撤地瓦解,

英國殖民者不甘心失敗,逐增援軍隊,

9月,英軍重新佔領喀布爾後肆意搶掠和瘋狂報復,

但是這種行徑卻激起了阿富汗人民更加高漲的鬥爭情緒,

迫使英軍於12月12日慌忙撤回印度,歷時3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戰爭,

以阿富汗人民大獲全勝阿告終,

 

第二次英阿戰爭

西元1879年至西元1881年發生了,第二次英阿戰爭,

西元1878年11月,英國殖民軍兵發三路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迫不得已於西元1879年5月26日 簽訂了喪權辱國的,

甘達馬克條約,成英國的附屬國,

9月8日 ,喀布爾爆發了人民起義,點燃了全國人民抗英的烈火,

10月12日,英國殖民軍再度佔領喀布爾,

對阿富汗的愛國者和廣大市民,進行瘋狂的報復行動,

使得阿富汗各地的抗英武裝團體,以加茲尼為基地,

對喀布爾形成包圍圈,積極主動打擊英國殖民軍,

並擊退了英國殖民軍對加茲尼的進攻,

 

邁萬德會戰

西元1880年7月27日 ,抗英軍隊2萬5千人在坎大哈附近,

與英國殖民軍一個旅的軍隊遭遇,打響了著名的邁萬德會戰,

戰鬥開始後,抗英軍隊首先以砲火壓制英軍的兩翼,

以掩護起義軍步兵的前進,隨後起義軍的步兵和騎兵緊密配合,

順勢對英軍發起猛烈的攻擊,打得英國殖民軍潰不成軍,

其首都喀布爾的英國殖民軍,也被10萬起義軍包圍,

在阿富汗人民的英勇打擊下,

4月,迫使英國殖民軍放棄入侵阿富汗的企圖,全數撤出阿富汗,

 

第三次英阿戰爭

西元1919年爆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

5月3日英軍3萬4千人,兵分三路入侵阿富汗,

英軍首先襲擊阿富汗邊防軍,阿富汗則有4萬人,英軍因訓練有素,

裝備精良,還擁有少量的裝甲車和作戰飛機,

而阿富汗軍隊訓練差,裝備落後,但是阿富汗人民為了獨立自由而戰,

士氣高昂,作戰英勇異常,並獲得了印度和阿富汗邊境,

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

6日,阿富汗以3個步兵營攻佔了,敵巴格要塞,

英軍則在增援部隊後迅即趕到,在皇家空軍的支援下,

奪回了敵巴格要塞,當英軍正準備向賈拉巴德進攻時,

得知阿富汗中路軍主動出擊,而被迫分兵增援,

19日,加茲尼方向的阿富汗軍進軍制邊境重鎮,馬敦,其位置居高臨下,

迫使英軍後撤,阿富汗軍以大砲轟擊,塔爾城,但由於協調不利,

未能攻下塔爾城,阿富汗軍為了保存實力,主動撤出戰鬥,

而南線的阿富汗軍則採取守勢,在處於優勢的英國殖民軍進攻面前,

頑強地堅守陣地,迫使英國殖民軍停止進攻,

最後阿富汗軍扭轉了被動的局面,之後又主動靈活出擊,

在各條戰線上,都給予英軍重大打擊,

 

日德蘭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藉著強大的海軍優勢,

對德國進行海上的封鎖,以保護協約國的海上交通,

並制止德國對英國的入侵,企圖在有利的條件下,

與德國海軍主力展開決戰,以消滅敵人,

西元1916年4月25日 ,德國海軍襲擊英國的,大雅茅斯,

以及,海斯托夫特港,使得英軍對德軍的封鎖更為嚴密,

為擺脫英國海軍的封鎖,德國海軍決心要與英軍艦隊展開決戰,

面對英國海軍的優勢,德國海軍採取保存艦隊的力量,

先引誘英軍部分兵力出海,在集中優勢力量給予英軍沉重的打擊,

並不斷襲擊英軍,但並沒有解除英軍的封鎖,

西元1916年5月30日 ,英軍截獲德軍的無線電報,

得知德軍大洋艦隊司令,馮金爾,

欲引誘英軍艦隊至,日德蘭,的西側海域,並將在此設下埋伏,

襲擊英軍艦隊,英國海軍上將,傑利科勳爵,

認識這是殲滅德國海軍主力的好時機,於是派遣部將,貝蒂,

率領一支英軍誘敵艦隊,駛離蘇格蘭的,羅塞斯港口,

自己則親自率領英軍主力艦隊,埋伏在奧可尼群島的,

卡帕弗洛海軍基地,的東南方海域,

5月31日,英軍誘敵艦隊發現了德軍誘敵艦隊,

雙方隨即展開了火力轟擊,

英軍鑑隊利用其戰艦速度快而靈活的特點,截斷德軍艦隊的後路,

卻不知德軍主力以尾隨在後方不遠的海域,

使得英軍艦隊陷入德軍的南北夾擊,英軍誘敵艦隊急忙發射無線電求救,

而德軍艦隊則採用了新式的全艦統一方位射擊系統,

將所有的炮火一齊發射,其砲彈攻擊點範圍小,精密度高,

使得兩艘英軍軍艦被擊沉,給予英軍很大的傷害,

隨後德軍主力也撲了上來,戰勢的發展對英軍越來越不利,

英軍艦隊急忙後撤,危在旦夕之際,

接到求救電報的英軍主力艦隊先後趕到,德軍艦隊隨即分別出擊迎敵,

英軍驅逐艦為保護主力艦,也隨即衝在前面,

雙方的輕型戰艦展開了搏鬥,英軍被動的局面逐漸改善,

德軍憑藉著的水密結構設計,以及砲塔防護的堅固,

頻頻向英軍發起猛攻,英軍也不甘示弱,利用速度快的優勢,

從容的躲過德軍魚雷的攻擊,並切入德軍艦隊和,赫爾戈蘭灣,

之間的海域,對德軍形成了包圍之勢,

 31日深夜,英軍調集大批驅逐艦和魚雷艇,對德軍艦隊進行夜間突襲,

為躲避英軍魚雷的攻擊,德軍艦隊全部熄燈,並不停的移動位置,

在四周小艇的保護下,德軍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在黑暗中,

向英軍艦隊開砲,而英軍艦隊仍然向,日德蘭海域,集結援軍,

這時德國海軍上將,舍爾,認識到如果德軍不能突圍,

天亮之後,德軍將會遭到毀滅性的攻擊,

於是舍爾利用燈光和無線電密碼,發出圖為指示,率領德軍艦隊,

突破英軍艦隊的砲火和魚雷的封鎖,朝向赫爾戈蘭灣撤退,

而英軍艦隊則緊追在後,當英軍艦隊接近赫爾戈蘭灣時,

前面的英軍艦隊陷入德軍早已在此部下的無數水雷,

德軍只留下一條狹窄的水道,以防止英軍艦隊的突襲,

英軍艦隊不敢貿然追擊,英軍海軍上將,傑利科勳爵,

只好下令全軍反航,此戰,英國共出動了約150艘軍艦,損失了14艘戰艦,

德軍攻出動了約100艘戰艦,損失了11艘戰艦,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勝利者,

但德國艦隊仍然被英軍艦隊封鎖在港口內,

英國海軍繼續控制著北海的制海權,史稱,日德蘭海戰,

 

銀色航道

英吉利海峽,位於歐洲大陸和大不列顛之間,

西通大西洋,東北連接多弗海峽,

兩個海峽構成了長約6百公里的水道,

溝通著大西洋和北海之間的航運,

一年之中大約有150多天的雨日,30多天的霧日,

英吉利海峽以及,多弗海峽,

是西歐沿岸各國以及全世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每天通過海峽的船隻多達3百多艘,居世界海峽之冠,

成為最為繁榮的海峽之一,人稱,銀色航道,

 

 不列顛空戰

西元1940年5月,沒有制定進攻英國的具體計畫,

因此敦克爾克的撤退行動,進行的還算順利,法國投降後,

希特勒透過當時中立的瑞典國王,以及凡蒂岡的羅馬教皇,

向倫敦試探和談的可能性,然而此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

以換成對綏靖政策深惡痛絕的,邱吉爾回絕了希特勒和談的要求,

於是惱羞成怒的希特勒,決定以武力征服英國,

 

 鷹日計劃

經過兩週左右的試探性攻擊後,

德國空軍總司令部在8月2日發布了,不列顛戰役的計畫,

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誇下海口表示,

德國空軍將在四週之內把英國空軍逐出不列顛的上空,

戈林命令下級指揮官,從10月開始全面出擊,

並將這次進攻的計劃定名為,鷹日計劃,

由於天候的因素,鷹日計畫被迫推遲到13日,

為了給13日的空襲掃清障礙,德國空軍對英軍沿岸的雷達站,

進行猛烈的轟炸,英國有6個雷達站遭到嚴重的破壞,

1個雷達站全毀,實際上,德國人對雷達的知識瞭解有限,

如果德國人明白雷達對空防的重要性,

或者在發展和運用這種電子裝置是稍有成效,

那麼這次空戰德軍就不會打得如此狼狽,

13日,天氣依然很差,能見度極低,但希特勒已經等不下去,

於是戈林決定按計畫執行,

然而德軍護航的戰鬥機卻沒有按計畫起飛,只

有少數戰鬥機隨行保護轟炸機,

英國很快從雷達上捕獲到德軍的動靜,

英軍第八戰鬥機大隊司令,派克將軍,

立刻命令英軍的兩個噴火式飛行中隊,和兩個旋風式飛行中隊,

起飛阻籍德國戰機,當德國空軍越過英國海岸線時,

處在編隊最後一架德國飛機發出警報表示,

後方發現了英國的噴火式戰機,德國飛行員立即緊張起來,

因為英國的噴火式戰機,要比自己駕駛的戰機要靈活許多,

德國戰機領隊,林斯貝爾格,立即命令全隊排成圓形防運陣式,

互相掩護,但英軍噴火式戰機仍捕捉到戰機準備開火,

當場就有兩架德國戰機遭到擊落,而被英國的旋風式戰機,

盯住的德國轟炸機,更是手忙腳亂,胡亂扔出炸彈後,

倉皇逃走,鷹日計劃結束後,德國空軍總共損失47架飛機,

另有80於架飛機被擊損,而英軍只損失13架飛機,

15日,天空晴朗無雲,德軍等到了一個絕佳報復英軍的時機,

此時戈林卻把各個指揮官召去開會,他沒有料到這天天氣如此晴朗,

在德軍司令部值班的,保羅戴西曼上校,承擔了所有的風險,

果斷的命令德國戰機升空,於是由6百餘架轟炸機和1千2百餘架戰鬥機,

組成龐大的德軍戰鬥機群,飛向英格蘭執行任務,

英國則透過雷達及早發現了德軍的動向,一場激烈的空戰隨即展開,

至23日,德軍已損失了三分之一的戰鬥機,因轟炸機的目標過於分散,

所以成效不大,僅8月中,英國戰鬥飛行員的傷亡就高達兩百人,

部分飛行員並非在戰鬥中犧牲,而是在空中跳傘後命喪於英吉利海峽,

為了全力拯救這些飛行員的性命,英國軍民出動了大小不等的船隻,

在英吉利海峽中冒著生命的危險,援救落水的飛行員,

從8月24日開始到9月6日 ,德軍逐漸縮小轟炸目標,

平均每天出動了1千多架次的飛機進行轟炸,

破壞英國南部的5座前進機場,並使整個通訊與指揮控制系統,

瀕於癱瘓邊緣,英國的空中武力被嚴重削弱,

短短10天就有446架戰鬥機遭到破壞,另有103名飛行員陣亡,

英國首相邱吉爾感慨的說,如果敵人一直堅持下去,

整個英國戰鬥指揮部的全部組織就可能垮臺,國家就有淪陷的危險,

然而這時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突然宣布停止對英軍空中武力的攻擊,

轉而空襲倫敦,以報復英國在8月25日 對柏林的空襲,

這給英國飛行員難得喘息的機會,

9月7日下午7點50分,625架轟炸機,648架戰鬥機和驅逐機,

所組成的德軍機群,從不同航向越過了英吉利海峽,直接撲向倫敦,

其中625架德國轟炸機飛過泰晤士河,對倫敦市的東區進行轟炸,

不久倫敦陷入一片火海,無情得轟炸行動持續了57個夜晚,

此後6個月內轟炸行動時斷時續,

德軍總共投下了2萬7千枚炸彈和難以數計的燃燒彈,

15日,德軍損失了185架飛機,

此後至10月1日 德軍未再進行正式的轟炸,

這又給了英軍一個喘息的機會,使英軍能夠恢復戰力,

西元1941年6月,希特勒決定將戰火延燒到蘇聯,

並把主力調往歐洲戰場,

12日,希特勒正式承認入侵英國行動失敗,

 

阿萊曼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元1942年10月到11月英軍於埃及的,阿萊曼,

地區對德國和義大利發動進攻,

10月23晚間9點,英軍開始發動進攻,首先實施了20分鐘的炮火準備,

英軍起出進展得很順利,但是後來進攻受阻,

經過數日的激戰,雙方損失慘重,

25日晚上11點25分,德軍隆美爾元帥返回阿萊曼戰場,

26日,德軍北方軍團司令,隆美爾,判明英軍主攻的方向,

開始將德軍第二十一裝甲旅調往北線,使得英軍的進攻受阻,

但當日義大利向非洲運送燃料的郵輪,卻全部被英國海空軍擊沉,

至使軍油料短缺,後勤補給陷入困難,其裝甲無法大規模展開反擊,

從23日到26日黎明前,由於德軍用88公厘高射砲,打擊英軍的坦克群,

使得英軍第八集團軍的傷亡和失蹤人數近7千人,

接近德軍坦克數量的總數,被擊毀了約3百多輛坦克,

29日,英軍向海岸挺進但被德軍擊退,英軍司令,蒙哥馬利,

據此改變計畫,決心對德軍防禦較薄弱的地方,實施縱深的突破,

30日,澳大利亞軍隊在切入德軍隆美爾防線最北邊後,

又向前挺進了一段,引起德軍防線的動搖,隆美爾不得不親自指揮,

將入侵的30輛英軍坦克擊毀,並俘虜了2百多名澳大利亞是兵,

31日,奧大利亞第九師,挺進並控制了沿海地區,切斷了德軍的退路,

德軍的兩個裝甲師立刻展開反擊,卻沒有成功,

至此,德國和義大利軍隊的坦克只剩下2百餘輛,

而英軍在戰線的北段,則尚有8百餘輛坦克還沒有投入戰鬥,

11月1日至2日夜間,英軍將領蒙哥馬利下令英軍對德軍發動總攻擊,

2日凌晨,英軍發起新的攻勢,

3日夜間,英軍突破了德軍兩個裝甲師的防線,

3日,英國裝甲部隊已攻入南部的戰場,德軍將領,馮托馬將軍,

驅車察看戰況時被英軍坦克包圍,並被俘虜隨後投降,

至此,德軍開始全線撤退,

4日清晨,英軍第五旅,又一次猛烈攻擊德軍,使得德軍潰不成軍,

其他部隊從突破口,向縱深方向進攻,德軍立即展開反擊,

但由於沒有空裝的掩護,使得大部分的坦克都被擊毀,

於是隆美爾下令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全線撤退,

由於油料和車輛的不足,使得德軍部分的重兵器必須用人力輸送,

使得道路擁擠不堪,撤退行動十分遲緩,給退卻的德軍很大的殺傷力,

6日,英軍因下雨的關係而停止追擊德軍,戰役結束後,

英軍陣亡4千6百餘人,傷亡8千9百餘人,殲滅了德義聯軍5萬5千人,

繳獲和擊毀德軍火砲4百餘門,繳獲德軍坦克350輛,

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扭轉了北非的戰局,

盟軍從此開始掌握了戰略主導權,

 

英阿馬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

西元1982年3月到6月,英國和阿根廷圍繞著,馬爾維納斯,

等南太平洋的3個群島的主權問題,爆發了一場戰爭,

西元1981年底,加爾鐵里,就任阿根廷總統後,

制定了以武力收復馬爾維納斯島的計劃,

3月16日,阿根廷出動了3支海軍特混艦隊,

分別於4月2日和3日實施登陸突擊的行動,

由英國戰時內閣決定成立,聯合作戰司令部,負

責解放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持續了74天,英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戰爭留給世人最深刻的一次戰鬥是5月4日 上午,

3架阿根廷海軍航空兵,超級軍旗式戰鬥機,發射了法國製的,

飛魚式反艦導彈,擊潰了英國的驅逐艦,謝菲爾德號,

4月3日 ,駐守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英國皇家陸戰隊,

被阿根廷軍隊擊潰,雙方經過激烈的交火,

英軍於6月20日,重新奪回被阿根廷軍佔領的各個島嶼,

這場戰役雖然戰爭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也不長,

但為位現代局部戰爭,特別是海上作戰,

提出值得重視新的問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英國是採用君主立憲制為管治國家的制度,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英國,

和其他15個大英國協成員國的國家元首

也對澤西島曼島根西島等君主領地擁有統治權,

在名義上,這些君主領地不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但也是由聯合王國政府來管理其國防和外交事務,

包括由聯合王國議會為這些領地立法,

英國的議會政體被稱為西敏制

該法令系統由世界很多國家採用,

英國國會的辦公地點在西敏宮

分為選舉產生的下議會和指定產生的上議會,

所有通過的法案草案,需要由英國君主批准後成為法律,

但是按照英國習慣憲法,君主不能否定議會通過的法律草案,

在蘇格蘭和北愛爾蘭設置議會之前,英國國會擁有最高的立法權,

英國的政府首長是首相,首相是議會議員

必須取得下議院中多數議員的信任方可就任,

所以首相往往是國會獲得最多席位的政黨的領袖,

首相和內閣形式上由君主指派,但是根據憲法習慣,

君主不能否決當選首相和首相所指派的內閣成員,

內閣成員來自議會兩院,大部分來自下議院

首相和內閣擁有實際的最高的行政權力,

所有的內閣成員均是君主的樞密院的成員,

英國議會下院由英國現有的650個選區選舉產生,

其中533個選區在英格蘭,18個在北愛爾蘭,

59個在蘇格蘭,40個在威爾斯,

任何一個選區選舉,以簡單多數方式產生一個議會議員,

君主在首相的建議下可以提前舉行大選,每5年舉行一次,

 

英國是傳統軍事大國,英國軍隊最高統帥英國君主

統領三軍,由英國國防部國防委員會管理,

英國陸海空三軍受到英國國會委託,

保護英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的職責,

促進英國政府廣泛的治安利益,

及出力支援國際維持和平,

英國軍隊經常活躍地參與北約和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