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共和國,通稱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全國人口約860萬,主要人口為奧地利人,

說奧地利德語,使用德文,是一個位於中歐內陸國家

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主權國家,

奧地利與多國接壤,東面是匈牙利斯洛伐克

南面是義大利斯洛維尼亞

西面是列支敦斯登瑞士,北面是德國捷克

 

根據考古發現,奧地利在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活動,

在羅馬以前,有多個凱爾特人的部落在此地區活動,

其後羅馬帝國佔領了凱爾特王國,諾里庫姆

並設立為行省,羅馬帝國衰落後奧地利曾先後被匈人

倫巴第人東哥德人巴伐利亞人法蘭克人佔據,

一支斯拉夫部落向阿爾卑斯地區遷移,

佔據了現今奧地利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建立了,卡蘭塔尼亞王國,

 

西元788年,查理曼征服了該地區,鼓勵拓殖,並引進了基督教

查理曼之後,法蘭克帝國分裂,

奧地利地區成為獨立的東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

當時該地區被稱爲marchia Orientalis,(拉丁語「東方邊疆領」之意),

由巴伐利人領袖(後來的巴伐利亞公爵)管理,

 

西元976年,被封予巴奔堡王朝的利奧波德,

作為對抗南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前線基地,

奧地利這個名字最早見諸記錄是在西元996年,

當時寫作Ostarrîchi,亦即「東方邊疆領」的古德語翻譯,

 

西元1156年的小特權,將奧地利升格為公國,

西元1192,年巴奔堡王朝又獲得了史泰利亞公國

 

西元1246年奧地利的腓特烈二世,在萊塔河戰役中戰死後,

巴奔堡王朝絕嗣,奧地利遂落入波希米亞的,

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之手,

但西元1278年在邊疆領之戰中,奧托卡二世,

敗於德意志的魯道夫一世

從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爲止,

奧地利一直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


哈布斯堡家族,

原來是一個擁有從阿爾薩斯,

到義大利土地的封建領主,

十一世紀時在瑞士修築山城,從此自稱為,哈布斯堡伯爵,

哈布斯堡家族在十四和十五世紀積極擴張領土,

西元1526年,奧地利取得了波希米亞,

和鄂圖曼帝國未有佔領的匈牙利,

兩大帝國之間的摩擦日益增多,

從十五世紀後半哈布斯堡家族,

就開始獨佔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

並靠著政治聯姻繼承了勃良第和尼德蘭的皇位,

查理五世,在位的時候還兼任西班牙國王王位,

他靠著捷克和匈牙利在歐洲各地,

以及新大陸也開始擁有廣大領土,

西元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哈

布斯堡家族分裂成西班牙和奧地利,

其中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出現了女性繼承人,

成為十七世紀時歐洲的國際政治焦點,

 

奧地利女皇 馬利亞德雷沙

奧地利的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查理六世的獨生女,瑪利亞德雷沙,

於西元1740年登基,打破了日耳曼不承認女性繼承權的傳統,

但由於其中有參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有力諸侯,拜因選帝侯爵,

強烈主張其帝位繼承權而極力反對,

因而於西元1740年至1748年的奧地利繼承權戰爭中,

趁著奧地利在打仗時,普魯士國王,腓特列二世,

竟要求奧地利割讓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的,西里西亞,

而法國和西班牙也向奧地利宣戰,趁機分一杯羹,

奧地利女皇,馬利亞德雷沙,雖然極力拉攏英國,

但終究沒能保住西里西亞,為了對抗普魯士,她加強奧地利的專制政權,

改革軍事,培育國內產業,企圖將奧地利轉變為中央集權的國家,

外交方面,奧地利和俄羅斯展開聯盟,而普魯士則和英國修好後,

奧地利也立即和宿敵法國示好,

西元1756年至西完1763年,普魯是國王,腓特烈三世,

所挑起的七年戰爭,則是法國和俄羅斯結盟,

奧地利女皇,瑪利亞德雷沙,

雖然在七年戰爭中想要奪回被普魯士占領的西里西亞,

但隨著俄羅斯親普魯士派的俄皇即位,她的願望終究無法實現,

瑪利亞德雷沙和她的丈夫,格林大公(弗蘭茲一世),

共生下了16個孩子,其中較有名的有廢除農奴以及解散修道院的啟蒙君主,

約瑟二世,英法隔名而遭處刑的法王路易十六世的妻子,瑪莉安東尼皇后,

 

普奧戰爭

於西元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為了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

而進行王朝的爭奪戰,

4月,與義大利締結兩國共同對付奧地利的協定,

又向拒絕與以締結中立協定的週邊小國開戰,

並取得勝利,在俾斯麥的策劃下,揭開了普奧戰爭的序幕,

與普魯士結盟的國家有,義大利王國,北德意志的一些中小邦國,

而與奧地利結盟的國家有,薩克森,漢諾威,

巴伐利亞,等一些德意志邦國,

整個戰爭行動在南,西,北,三個戰場同時展開,

北線戰場以,波希米亞,為主要戰場,它決定著整個戰爭的命運,

南線戰場的義大利軍隊則因缺乏戰鬥力,慘敗於奧地利軍隊,

於是奧地利軍將大部分兵力迅速調回多瑙河沿線,

馳援形勢緊迫的北線戰場,而西線的德意志戰場,

由普魯士軍隊與奧地利陣營中的一些成員國交戰,

憑法爾肯施泰因將軍,率領普魯士軍對5萬餘人在,朗根薩爾察,

附近一帶打敗漢諾威軍隊,迫使漢諾威國王,奧格爾格,宣布投降,

之後憑法爾肯施泰因將軍,又揮師南下準備占領法蘭克福,

隨後進軍至,巴登,符騰堡,而北線的波希米亞戰爭,

則由普魯士軍發起主要突襲,

6月27日至30日,普魯士軍在,納霍德,明興格雷茨,

附近發起了幾次交戰,迫使奧地利軍退卻,

7月3日,普魯士軍隊29萬1千人,與奧地利軍23萬8千人兩軍相會在,

柯尼西格萊茨,附近一帶的,薩多瓦村,

爆發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會戰,薩多瓦會戰,

戰爭結果,普魯士軍擊敗奧地利軍,將奧地利主力軍逼向維也納,

此時奧地利已無力再戰,這次戰役以普魯士軍勝利而告終,

22日,普奧雙方在,尼科爾斯,進行談判,

8月23日,雙方正式簽訂,布拉格和約,

和約規定奧地利退出的德意志聯邦,

奧普戰爭,普魯士只花了7週的時間就取得勝利,

普魯士於西元1867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

並掌握主導權,

 

奧義戰爭

西元1866年6月24日 ,義大利部隊10萬人與奧地利軍7萬8千人在,

明喬河,一線展開激戰,結果義大利軍不幸戰敗,損失了1萬人,

被迫撤退到,克雷莫內地區,之後加里波第的部隊解放了,

蒂羅爾,地區的南部,但後來由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

向義大利國王伊紐曼二世施壓,迫使伊紐曼二世下令加里波第軍撤退,

於是南提羅爾再度被奧地利佔領,

當天奧地利和義大利兩軍在庫斯托札,進行大規模的會戰,

同時奧地利和義大利的海軍在亞得里亞海近海海域,

進行了一場殊死戰,義大利軍損失慘重,有3艘裝甲艦遭到擊毀,

其餘艦支則撤出戰鬥,奧地利軍則損失甚為,

7月20日義大利軍在利薩島,附近被奧地利海軍擊敗,

此戰稱為,利薩海戰,是蒸汽裝甲艦的首次大海戰,

18日和19日,義大利軍對利薩島發起進攻,但因組織不力,

沒有掌握到有關守島部隊的必要情報,而遭到奧地利軍頑強的抵抗,

20日拂曉,一支由7艘裝甲艦,7艘砲艦,1艘帆戰力艦,5艘巡航艦,

1艘輕巡航艦,所組成的奧地利艦隊在,馮特格特霍夫海軍少將,

的率領之下前往支援守島部隊,不久奧地利艦隊突然發起攻擊,

集中砲火攻擊義大利海軍艦隊,但在裝甲之間的砲彈未能奏效,

於是奧地利旗艦,裴迪南馬克思大號裝甲艦,撞擊義大利的,

義大利國王號裝甲艦,使得義大利國王號裝甲艦,

連同4百名船員被擊沉,

然而決定這場海戰結局的是另一艘義大利軍艦,角力號,

它被砲火擊中後失去戰鬥力最後爆炸,

8月10,奧義戰爭結束,義大利和奧地利簽訂了停戰協定,

10月3日,雙方於維也納簽訂和約,

合約規定奧地利把威尼斯省割讓給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

再由拿破崙三世將他交給義大利國王,

 

西元1867年,為了化解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中,

的失利對帝國的衝擊,哈布斯堡王朝

被迫對帝國內強大的匈牙利貴族做出妥協,

宣布將奧地利帝國更改為所謂共主邦聯──奧匈帝國

匈牙利地區在理論上升級為奧匈帝國內部的一個王國,

並擁有自己的國王,議會和海關系統等,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

在一戰中戰敗的奧匈帝國被分割為多個小國家,

其中原先內萊塔尼亞的一部分成為了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並被禁止與德國合併,

 

西元1867年至西元1918年,

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了一個聯盟國,

奧匈帝國,其帝國幅員遼闊,

版圖僅次於俄國,居於歐洲第二,

其地居水陸交通要道,經濟自成體系,

立國之後在工業、農業、科學、文化、等均有發展,

是歐洲主要強國之一,

但帝國境內的日耳曼人和匈牙利的馬札爾人,

對其他弱小民族的歧視,

導致帝國境內的民族抗爭此起比伏,

帝國政治極不穩定,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體,

巴爾幹半島原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

西元1877年至西元1878年的俄土戰爭,

土耳其敗給了俄國而漸漸衰退,

巴爾幹半島上以俄國的力量為後盾的斯拉夫民族,

以及受到奧地利支持的日耳曼民族,便企圖各自獨立,

泛斯拉夫主義的俄國,以及,

泛日耳曼主義的奧匈帝國就這樣對峙起來,

西元1908年,奧匈帝國趁著青年土耳其黨的好時機,

合併了波士尼亞以及,赫塞哥維納,因而引發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反彈,

使得巴爾幹半島上的斯拉夫民族,俄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奧匈帝國之間的緊張情勢日漸升高,

 

甚至在西元1912年至西元1913年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西元1914年6月28日上午9點,波士尼亞首府,

一列豪華的列車開進了,塞拉耶弗車站,

裡面乘坐著奧匈帝國的王儲,裴迪南大公,以及她的妻子,索菲,

接著他們坐進一輛等候多時的敞篷汽車內,

6量敞篷車駛出塞拉耶弗車站在轉向,

塞拉耶弗市政廳,與裴迪南大公陪行的還有,波士尼亞總督,

此時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者,加夫里洛普林齊普,

組織了一個七人暗殺的小組,埋伏在車站與市政廳的街道兩旁,

伺機刺殺裴迪南大公,

同時此行也是裴迪南大公和索菲夫人的結婚十四週年紀念日,

索菲原是裴迪南大公堂姐的侍女,鎖在宮廷一直得到不皇室的尊容,

所以此形裴迪南大身邊,只象徵性的帶了幾名衛兵,

此舉對加夫里洛普林齊普等人的暗殺行動,待了絕佳的契機,

7位愛國青年身藏手槍和炸彈,分頭進行,靜靜地埋伏,

等待裴迪南大公一行人的到來,7人中的第一個刺殺者,

是一位20歲的高個子青年,當車隊駛進時,他緊張的緊握著炸彈,

緩緩向前移動,卻被一名眼尖的警衛發現並大聲叫住,

車隊就這樣安全地越過橋面繼續駛近,阿佩爾碼頭,

埋伏在此的第二個刺殺者是,布里諾維茲,他見車隊駛來,

立即衝出人群,向車隊扔出一枚炸彈,司機見形勢不妙,

趕緊加快車行的速度,炸彈丟中了第三輛汽出,轟的一聲巨響,

炸彈的碎片擊中了坐在車裡的,波士尼亞總督,

以及裴迪南大公的隨從,坐在第一輛車輛的,塞拉耶弗市長,

命警衛立刻抓住刺客,於是察布里諾維見刺殺失敗,

立即服毒自盡並投河自殺,車隊繼續駛進市政廳,

裴迪南大公進入市政廳,草率的舉行歡迎儀式,

接著便驅車駛進醫院,探視受傷的總督和隨從,

但沒多久車隊發現路線錯誤,急忙調頭,

此時第三位刺殺者是年僅17歲的,加夫里洛普林齊普,

他已埋伏在側多時,抓住機會在離裴迪南大公的專車不到兩公尺 的地方,

突然一個箭步衝了上去,對準裴迪南夫婦連開兩槍,

一顆子彈打重了裴迪南大公的脖子,一顆子彈打中了 索菲夫人的腹部,

警衛見狀匆忙趕來捉拿加夫里洛普林齊普,

加夫里洛普林齊普在搏鬥中,服下了一小瓶毒藥中毒身亡,

裴迪南夫婦被緊急送往醫院,卻搶救無效而亡,

82歲的奧匈帝國皇帝,接到王儲被暗殺身亡的消息,悲痛欲絕,

另一方面,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卻是大喜過望,

趁機極力勸說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開戰,

 7月28日,奧匈帝國藉口塞爾維亞未全盤接受自己的條件,

而砲轟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隨後德國為了支持奧匈帝國,

而要求俄國停止支援塞爾維亞,並要求法國嚴守中立,

但遭到法國的拒絕,於是德國便向俄國和法國宣戰,

英國則以德國攻擊法國,以及破壞比利時中立為由,對德國宣戰,

而開始時保持中立的義大利則在簽訂了,倫敦條約,之後加入了協約國,

另一方面,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則加入同盟國戰爭,

各交戰國便在檯面下積極展該秘密外交,以協商戰後領土的劃分,

以及勢力圈的再分配事宜,日本則企圖前進歐洲資本撤退後的中國,

於西元1915逼迫袁世凱政府簽下喪國辱權的,二十一條要求,

西元1917年當美國商船遭到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攻擊後,

美國終於也參加了戰爭,美國的物資和兵力方面的援助,

都讓協約國如虎添翼,就在美國參戰前夕,

俄國爆發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之後於西元1918年和德國簽署,

布列斯特拉陶夫斯克條約,宣布退出戰局,

就這樣在短短幾天的時間,

參戰國家多達34國,影響規模達7千4百萬人,

爆發了人類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也是首次使用飛機,潛水艇,

毒氣等近代武器的總體戰,

戰爭造成的雙亡人數超過3千多萬人,

花在戰爭上的金額高達3千3百20億元,

西元1938年,納粹德國實現了德奧合併

奧地利到二戰結束前的7年都受其統治,

納粹德國於西元1945年戰敗後,奧地利進入盟軍統治時期

 

直到西元1955年奧地利國家條約簽訂為止,

在奧地利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後,

佔領奧地利的各同盟國軍隊陸續撤離,

奧地利最終獲得獨立並成為今天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

西元1989年,東歐共產黨政權解體後,

奧地利逐漸參與歐洲一體化進程,

並於西元1995年加入歐盟

又於西元1999年加入歐元區

 

總統是奧地利的國家元首,由每6年一次的全民選舉直接選出,

總統負責提名總理,總理通常是議會中最大黨派的領袖,

奧地利國會由兩院組成,

分別是由64名邦代表構成的聯邦院(即上議院),

和183名由直接選舉選出的議員構成的國民院(即下議院),

國民院負責制定法律,主持新政府的就職儀式,

通過不信任表決罷免聯邦政府及其成員,

聯邦院則代表各邦的利益,有權將國民院通過的法案駁回,

但如果國民院堅持原法案,聯邦院則無權再次否決,

 

奧地利聯邦軍,是奧地利的軍隊,包含陸軍,空軍等軍兵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