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共和國,通稱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

全國人口約1900多萬人,主要人口為羅馬尼亞人,

說羅馬尼亞語,使用拉丁字母,位於歐洲東南部

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塞爾維亞接壤,

保加利亞在南方,北方與東北方則是烏克蘭摩爾多瓦共和國

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

多瑙河幾乎佔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

並且從該國東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上古時期,生活在羅馬尼亞的主要是,達契亞人,

西元前七世紀末,古希臘人開始在羅馬尼亞沿海的,多布羅,

建立殖民城邦,西元前一世紀,在外息爾凡尼亞南部,

一個強大的達契亞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國家,

第一位知名的國王,布雷比斯塔,統治時期版圖西自多瑙河中部平原,

東至黑海沿岸,北起北喀爾巴千山,南抵巴爾幹山,

但到西元前44年,布雷比斯塔國王被廢黜後,疆土迅速分裂,

西元前28年,屋大維派部將克拉蘇,占領了多布羅加,

西元46年,多布羅加併入達契亞行省,在西元101至西元102年,

西元105年至西元106年,羅馬皇帝圖拉真兩次派兵達契亞,

將其變成達契亞省,在羅馬統治達契亞160多年期間,

達契亞人逐漸羅馬化,他們採用拉丁語,接受羅馬宗教的信仰,

習俗和姓氏,在與羅馬移民融合後被稱作,達契亞羅馬人,

 

三世紀時,羅馬奴隸制陷入嚴重危機,無利維持對達契亞的統治,

只好把駐軍撤出該地,

 

四世紀末葉開始的民族大遷徙中,哥德人,匈奴人,阿瓦爾人,

都曾在達契亞留過足跡,

 

六世紀至七世紀時,斯拉夫人和達契亞羅馬人雜處,

逐漸被達契亞羅馬人同化,


九世紀末,十世紀初,羅馬尼亞長期遭到外族的入侵和統治,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侵佔了瓦拉幾亞,摩達維亞,外息爾凡尼亞的一部分,

十世紀末,摩達維亞被基輔羅斯所征服,

 

大約到十一世紀時,形成今天羅馬尼亞人的祖先,同時形成了羅馬尼亞語,

十一世紀末,外西爾凡尼亞被併入匈牙利王國,

西元1241年,拔都率領蒙古軍隊橫掃外息爾凡尼亞和瓦拉幾亞,

並將摩達維亞併入金帳汗國,

 

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中葉,瓦拉幾亞和摩達維亞又相繼臣服於匈牙利,

瓦拉幾亞,摩達維亞,外息爾凡尼亞的本國君主,依靠人民的力量,

不斷謀求民族的自決權,

 

瓦拉幾亞公國

西元1290有一名酋長叫,黑拉都,率領一批弗拉克人,

由外息爾凡尼亞山區進入古帶西亞南部,

在多瑙河與喀巴千山之間的平原,建立了瓦雷琪亞公國,

瓦雷琪亞公國首都定於,布加勒斯特,瓦雷琪意即弗拉克人的地方,

西元1324年,瓦雷琪亞第一代大公,巴薩拉布一世,

自稱全羅馬尼亞(指瓦雷琪亞)的大公和君主,

西元1330年,巴薩拉布一世宣布建立,瓦雷琪亞公國,

 

摩達維亞公國

稍晚同時西元1359年,令一位酋長叫,德拉古詩,

也自外息爾凡尼亞山區,率領一批弗拉克人到了古帶西亞北部,

在東喀爾巴千山和聶斯特河之間的平原上,

建立了摩達維亞公國,摩德維亞首都定居於,雅賽,

摩達維亞一詞據說是來自酋長德拉古詩叫莫爾達的獵犬,

外西凡尼亞則從匈牙利王國手裡爭到較大的自治權,

但始終沒有行成一個獨立的公國,

 

十四世紀末葉,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入侵羅馬尼亞,

西元1389年的,尼科堡戰役,

瓦雷其亞公,米爾西亞(西元1386年至西元1418年),

法國,英國,日耳曼和匈牙利,所組成的五國聯軍被土耳其擊敗,

瓦雷琪亞被迫臣服於土耳其蘇丹,尼科堡戰役後,

瓦雷琪亞公拱手把國家主權現給了土耳其,

 

農民起義

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羅馬尼亞的農民除了向封建領主繳納實物租,

服搖役,向國家納稅外,還要向教會繳納什一稅,毫無地位可言,

西元1437年春,外息爾凡尼亞的農民揭竿而起,

占領包括外息爾凡尼亞首府在內的許多城堡,

貴族們假意答應起義者提出的要求,在得到喘息的後不久,

外息爾凡尼亞的貴族,與移居該地的匈牙利和日耳曼貴族結為同盟,

向起義者發動進攻,

西元1438年初,農民起義失敗,成千上萬的農民被殺害,

西元1490年至西元1492年,摩達維亞的農民在,穆赫,

的領導下發動起義,起義隊伍達10萬人之多,

他們襲擊莊園,處死了許多摩達維亞和波蘭的領主,

後來遭到波蘭軍隊所鎮壓,

 

瓦拉幾亞大公  勇敢的麥可 米哈伊(西元1593年至西元1601年),

十六世紀中,一個非常懦弱,對土耳其為命是從的大公,

亞歷山德魯,統治瓦雷琪亞,他的宰相名叫,米哈伊.康塔庫奇諾,

土耳其蘇丹覺得亞歷山德魯沒有魄力,不能為土耳其搜刮更多財物,

於是任命宰相米哈基為瓦雷琪亞大公,從此開啟米哈伊的統治時代,

西元1594年11月的一天,米哈伊在當上大公一年後,

將所有瓦拉幾亞的土耳其商人和高利貸者,集合到一間大屋子裡,

命人放火將他們燒死,並調動軍隊佔領多瑙河言許多堡壘,

西元1595年8月,米哈伊率領1萬5千人的軍隊在克雷尼沼澤地,

打敗土耳其軍隊,不久,土耳其援軍趕到,米哈伊被迫退入山區,

由於米哈伊反抗土耳其人統治的抗爭深得民心,

所以許多人自動投身到米哈伊的身邊,

例如摩德維亞大公,什凡特.勒茲萬,親率援軍趕來支援,

外席爾凡尼亞也派來兩千名援軍,使土耳其大軍撤出瓦拉幾亞,

米哈伊因此贏得勇士的稱號,

西元1599年10月,米哈伊以突襲的方式進軍外息爾凡尼亞,

並征服了外席爾凡尼亞之後回師,

 

西元1600年5月,米哈伊率軍打敗摩達維亞公國,

將瓦拉幾亞公國,摩達維亞公國,外息爾凡尼亞公國歸於統一,

該年夏天,米哈伊在詔令中第一次提出這樣的稱號,

朕米哈伊公爵,托庇上帝的保佑,瓦拉幾亞,外息爾凡尼亞,

和整個摩達維亞國家的君主,從此米哈伊坐鎮在外息爾凡尼亞,

並命他的兒子,尼古拉.伯特拉什庫,代掌瓦拉幾亞,

授命瓦拉幾亞大臣會議,臨時管理摩達維亞,

米哈伊成為羅馬尼亞第一個奠基人,

奠定了現代羅馬尼亞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西元1601年,米哈伊被奧地利派人暗殺,羅馬尼亞再度分裂,

仍然受土耳其的統治,這兩個公國的統治者均由土耳其任命,

在十七世紀以前,這兩個公國的君主均由羅馬尼亞人擔任,

 

菲納瑞歐統治時期(西元1711年至西元1822年)

但到了十八世紀以後,這兩個公國的統治者均由土耳其任命,

歷時一百於年(西元1711年至西元1822年),菲納,意即燈塔的意思,

菲納瑞歐,意即住在燈塔的人,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的西區,

有一處樹立燈塔的瑪頭商業區,為希臘人聚居的地方,

希臘人因經商致富,逐漸形成一個地位特殊的富商階級,

在土耳其帝國腐化之後,富商與官僚勾結,關係日趨密切,

十八世紀以後,瓦拉幾亞和摩達維亞多由非羅馬尼亞人擔任總督,

 

西元1716年,第一位菲納瑞歐總督由馬弗羅可戴托擔任,

土耳其帝國通常以投標拍賣的方式來決定總督的人選,

希臘富商財力雄厚,常常能以高價或選為總督,政府時時更換總督,

每更換一次,即可增加一次的賄款,在百年間,瓦拉幾亞更換了35任總督,

摩達維亞更換了33任總督,平均三年更換一次,這些獲選的希臘籍總督,

因曾投下鉅額的賄選金額,就任之後更須每年向伊斯坦堡奉獻金額,

所以在任期內必須橫徵暴歛,賣官求爵,以收回成本,

在菲納瑞歐時期的史治極端腐化,稅負苛重,甚至法律訴訟案件的勝負,

也以行賄的多寡來判定,所以羅馬尼亞人在菲納瑞歐統治期間,

是受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的雙重剝削,不僅下層的農民飽受煎熬,

上層貴族也同樣遭到迫害,因此反希臘和反土耳其的叛亂不斷發生,

人們喊出羅馬尼亞是羅馬尼亞人的羅馬尼亞的呼聲,

這段低潮時期偶而也出現少數比較開明和有所建樹的統治者,

著名的事例是十七世紀中葉,

瓦拉幾亞公,巴薩拉伯(西元1633年至西元1654年)

一位同時的摩達維亞公,白錫爾(西元1634年至西元1654年),

他們改革的重點,一為司法,一為語文,巴薩拉伯編定了一部法典,

比較野蠻殘忍,但比過去僅憑隨意判刑的司法傳統進步許多,

在語文方面,西元1640年以前,人民使用的口語皆用羅馬尼亞語,

而文學作品則須使用斯拉夫文,自西元1640年一律改用羅馬尼亞語,

西元1674年,瓦拉幾亞和摩達維亞兩公國,

透過一位東正較修士向俄羅斯沙皇,阿利克西斯,

要求保護,雖然獲得同意,但無具體結果,

 

西元1711年,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與瓦拉幾亞公,布蘭科瓦諾,

摩達維亞公,坎提米兒,結成同盟,對兩公國提供保護,

並興兵南下,進入摩達維亞,因為俄羅斯,瓦拉琪亞,摩達維亞,

均為東正教國家,所以俄軍以十字軍的姿態出現,

意圖將伊斯蘭教的勢力逐出巴爾幹半島,

但俄軍卻在普茹特河被土耳其軍擊敗包圍,

幸賴彼得大帝的情婦,凱薩琳,日後成為彼得大帝的王后,

凱薩琳一世,用重金珠寶賄絡土耳其軍統帥而解圍,

摩達維亞公坎提兒和大批貴族隨俄軍撤走,

瓦拉幾亞公布蘭科瓦諾,則被土耳其大軍帶回伊斯坦堡殺害,

土耳其蘇丹經過此次教訓,不在對羅馬尼亞人寄己信任,

自西元1716年起,改由希臘籍的菲納瑞歐,擔任兩公國的總督,

此制度維持了106年,一直到西元1822年才終止,

俄羅斯女王安娜(西元1730年至西元1740年),要求土耳其承認兩公國的獨立,

並受俄國的保護,但被土耳其拒絕,

於是西元1736年至西元1739年,俄土戰爭再度爆發,

俄軍供入莫達維亞,並接受當地教會主教手中接受市鑰,

受到熱烈歡迎,被稱為解放者,此次戰爭原本奧地利也參戰,

但俄國深入巴爾幹後,奧地利又心生疑慮和恐懼,

於是在法國的調停下退出戰局,

西元1739年,俄國在法國的干預下被迫與土耳其簽定,貝爾格萊德條約,

俄軍退出摩德維亞,但保留攻占的亞速,

但亞速的港口要塞要移為平地,並保證黑海建立艦隊,

俄國女皇凱薩琳大帝時期(西元1762年至西元1796年)

發動兩次俄土戰爭,第一次戰爭中(西元1786年至西元1774年),

俄軍攻占莫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兩公國同表臣服,

瓦拉幾亞公,吉卡,並親赴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晉見凱薩琳女王,

甚至要求由俄國兼併瓦拉幾亞,摩達維亞則要求推選貴族12人攝政,

俄國原本要兼併兩公國的議會,但俄國的擴張引起奧地利的強烈反對,

乃經由普魯士國王斐特烈大帝調停,

西元1774年,俄國與土耳其簽定,庫恰克.凱納琪條約,

俄國雖然將占領的莫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交還土耳其,

但卻取得兩公國的保護權,條約中規定俄國駐土耳其大使在情況必要時,

得代表兩公國發言,此外,土耳其保證金後將善待兩公國人民,

必要時俄國得出面干涉,

西元1777年,奧地利則乘機迫使土耳其,

將占領的莫德維亞西北部的布庫維納地區,割與奧地利,

西元1782年,俄國再獲准在兩公國首都各設領事館,

西元1798年至西元1799年,拿破崙率領法軍東征埃及後,

土耳其感受到法國的威脅,轉而與俄國和好,

 

西元1802年,俄國迫使土耳其同意,今後瓦拉幾亞和莫達維亞兩地總督,

不得時常更換,任期至少七年,

新任總督人選須獲得俄國駐土耳其大使的同意,

最初更換的兩位總督,均為俄國提名的魁儡,

西元1806年,土耳其因受到法國特使的勸說,終止與俄國的盟約,

更換俄國提名的魁儡總督,俄國乃向土耳其宣戰,

西元1806年至西元1821年,又發生俄土戰爭,

西元1821年,土耳其戰敗被迫簽定,布加勒斯特條約,

土耳其將莫德維亞東部的比薩拉比亞,割任給俄國,

俄國國界由聶斯特和向西南延伸到普茹特河一線,

比薩拉比亞介於聶斯特河和普茹特河,兩條平行河流之間的河間地,

最早的居民是屬於色雷斯人種的,比西人,

西元1367年為莫達維亞公國兼併,自西元1821年割讓給俄國,

西元1820年至西元1830年,新的民族主義開始形成,

摩德維亞,瓦雷琪亞,外息爾凡尼亞,

三支羅馬尼亞民族開始密切接觸,

西元1821年希臘革命組織,友社,向羅馬尼亞民族主義者,

提出共同合作以推翻土耳其統治的要求時,

並沒有被羅馬尼亞民族主義者接受,同時羅馬尼亞的,燒炭黨,

也沒有採取意大利燒炭黨的觀點,反而改走法國第三階級的溫和路線,

西元1822年,莫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各派一個由地主貴族,

所組成的代表團前往伊斯坦堡請願,要求取消菲納瑞歐的統治,

改由羅馬尼亞人出任各級官職,土耳其因對菲納瑞歐組督的反極端不滿,

於是接受了要求立即改派兩代表團的團長,分別擔任兩公國的總督,

自西元1711年至西元1823年,實行一百多年的菲納瑞歐制度至此終止,

西元1827年至西元1829年,俄土戰爭結束後,

俄國和土耳其簽定,亞德里亞堡條約,

在條約中俄國迫使土耳其同意,今後莫達維亞公國和瓦拉幾亞公國,

除仍由羅馬尼亞人擔任總督外,並將其任期由原來的七年制改為終身制,

兩公國的內政也准其自治,並自組民團,

而兩公國每年繳給土耳其的稅負也改成固定金額,

惟土耳其仍保留總主權,俄軍久不撤兵,

歷時五年(西元1829年至西元1834年),在駐屯其間更仿照波蘭基本法,

在羅馬尼亞境內頒布了兩公國的組織法,

使行政制度以及民事和刑事訴訟至少有軌道可循,

奠定了將來兩公國合併的基礎,

羅馬尼亞的民族主義者,最初想借助俄國來抵制土耳其的壓迫,

但當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將比薩拉比亞併吞之後,

羅馬尼亞人才知道俄國並不是要協助羅馬尼亞人獨立,

而是要併吞羅馬尼亞的土地,

西元1830年革命之後,羅馬尼亞的民族革命分子,

由莫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以及外息爾凡尼亞等地逃往巴黎,

在巴黎與來自波蘭和義大利的革命志士相會,

 

經過西元1848年革命的洗禮,革命路線逐漸定型,

著名的羅馬尼亞革命領袖有,羅西堤,巴塞斯古,布拉提安紐兄弟,

他們深受法國思想家,奎內,聖西門,傅利葉,等人的影響,

同時追求社會的改革,以解放農民的約束,促進中產階級的利益為宗旨,

西元1848年革命失敗後,羅馬尼亞的革命運動,

分成外息爾凡尼亞的革命路線,以社會改革,爭取自治地位為目標,

還有莫德維亞和瓦雷琪亞兩公國,放棄法國的激進路線,

改以爭取統一與獨立為目標,

西元1848年法國爆發二月革命,羅馬尼亞受到波及,兩公國均起叛亂,

俄國邀請土耳其出兵干涉,改建魁儡政府,俄國成為兩公國的保護國,

 

西元1853年至西元1856年爆發,克里米亞戰爭,

莫達維亞與瓦拉幾亞兩公國,均由俄軍占領,

其後由於戰爭移至克里米亞半島,俄軍東調,

兩公國逐由奧地利軍進駐,戰後於法國巴黎舉行和會,

巴黎會議最後決定,

1.兩公國仍然分別維持自治地位,各有憲法及本身的政府,

2.俄國不再是兩公國的保護國,其未來地位由列強成立特別委員會研究,

3.兩公國共組委員會,處里共同有關的問題,

西元1857年兩公國分別由人民投票,結果多數贊成合併,

西元1858年,列強雖同意兩公國合併,但仍必須分別由兩大公統治,

並維持自吉的議會,西元1859年,兩國分別召開議會,

推選新的統治者,選後發現兩公國選出的大公同為一人,

古薩,古薩為一位傾向自由的革命分子,是所謂四十八鬥士之一員,

此一新興獨立統一的公國最初稱為,莫達維亞.瓦拉幾亞聯合國,

首都則選定為瓦拉幾亞首都布加勒斯特,

摩達維亞的首都雅賽,則降為省府,

 

西元1861年,古薩的王位獲得土耳其的承認,

西元1862年成立,聯合議會莫達維亞和瓦拉幾亞兩公國合而為一

後來改稱為羅馬尼亞羅馬尼亞建國後走向現代化的第一步工作,

則是教會的改革,中古時期,羅馬尼亞的東正教會由俄國控制,

十八世紀起為希臘人控制,教會的修道院擁有全國百分之二十的耕地面積,

全由希臘籍教士經營,羅馬尼亞議會於是通過法案,

先將修道院的田地由政府沒收,轉為國家的財產,

又宣布切斷羅馬尼亞教區與君士坦丁堡的隸屬關係,

並由政府另組,神聖宗教會議,主管羅馬尼亞的教會,

會議由雅賽和布加勒斯特兩大主教,以及若干主教代表組成,

走向現代化的第二步是教育的改革,在古薩的推動下,

議會通過法案,議會曾決定男女皆強迫入學,大量設立中學及專科,

並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和亞薩兩城設立大學,且為義務教育,免除學費負擔,

但遭到地主的反斷,經費遲遲沒有著落因而延遲,直到二十世紀初,

羅馬尼亞7歲以上的人有百分之六十仍是文盲,

走向現代化的第三步是農民的解放以及土地的改革,

古薩下詔解放農奴,新法規定免除農民對地主的田賦和勞役,

土地由政府補償,轉而分配給奴民耕種,

所欠的地價則由農民分十五年攤還,但遭到地主反斷,

於是西元1864年,古薩將解散議會,

改以開明專制君主的身分,土地法獲得實施,

西元1866年,古薩也因此被迫退位,

 

羅馬尼亞國王 凱洛爾三世  查理(西元1866年至西元1914年)

古薩下台後繼任者是霍亨索家族的查理親王,

查理與普魯士國王和法皇拿破崙三世均有親屬關係,

所以查理受到普魯士和法國的支持,查里赴任途中即將爆發普奧戰爭,

為了避免被奧地利發現,於是化妝為一普通商人,乘坐二等艙,

由多瑙河前往羅馬尼亞首都,加勒斯特,

西元1866年,查理即位後頒行新的憲法,將議會分設上下兩院,

內閣雖然向議會負責,但行政部門對於立法則保留否決的權力,

政黨仍分為保守派與自由派,彼此之間時起鬥爭,

西元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查理來自日耳曼的霍亨索倫王朝,

自然同情德國一方,反之羅馬尼亞人民及議會屬於拉丁語系,

自然支持法國的立場,查理對於羅馬尼亞的現代化貢獻頗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羅馬尼亞鐵路超過32萬公里,

多瑙河船舶往來頻繁,黑海沿岸的,布雷拉,加拉茲,蘇利納,

等地均以成為航運港阜,貨物進出口量激增,

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人口已超過40萬人,

成為羅馬尼亞的藝術以及工商業中心,在農業方面,

小麥及玉蜀黍的輸出量,高居世界第四,僅次於俄國,

美國和阿根廷,十九世紀末年,在喀爾巴仟山麓發現石油之後,

普羅什提,以成為時由工業中心,專家估計,

當時羅馬尼亞石油的蘊藏量與波斯灣不相上下,

工業原料也同時獲得部份的解決,為政府帶來鉅額的財富,

查理對於羅馬尼亞最大的貢獻則在於外交,

他利用外交以爭取國家的完全獨立,

西元1877年以前,羅馬尼亞的地位仍為土耳其的附庸,兼受俄國的保護,

西元1887年的俄土戰爭,5月21日,羅馬尼亞向土耳其宣戰,

同時宣布脫離土耳其而獨立,並派兵三萬支援俄國,助俄國獲得勝利,

西元1878年簽訂的,聖.斯提凡諾條約,獲得土耳其承認羅馬尼亞獨立,

但西元1856年巴黎條約中,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省又被俄國奪走,

土耳其則將多瑙河三角洲的,多布魯甲,割讓給羅馬尼亞作為補償,

西元1878年的柏林條約中,羅馬尼亞獲得土耳其和國際列強的正式承認,

西元1881年3月26日,查理接受了羅馬尼亞議會的建議,改用國王徽號,

羅馬尼亞公國自此改成羅馬尼亞王國,查理改稱羅馬尼亞國王凱洛爾三世,

加冕時所用的王冠由查理在普列夫納戰場上,

所奪得的土耳其大砲改鑄而成,

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奧匈帝國將布庫維納割與羅馬尼亞,

西元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後,比薩拉比亞立即宣告獨立,

西元1918年比薩拉比亞併入羅馬尼亞,並經凡爾賽條約予以確認,

但俄國拒絕承認,依照西元1920年6月聯軍與匈牙利簽署的,特瑞嫩條約,

匈牙利將外息爾凡尼亞,以及巴納特平原三分之二割與羅馬尼亞,

上述地區居民百分之九十為羅馬尼亞人,他們脫離匈牙利的統治,

與摩德維亞以及瓦拉幾亞兩地的同胞和而為一,

西元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占領北布庫維納,

並將北布庫維納與比薩拉比亞合併組成,摩德維亞共和國,

成為蘇聯第15個加盟共和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乘機奪回,

連同北布庫維納合組,摩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西元1944年德國敗退,蘇聯紅軍發動攻勢攻入羅馬尼亞,

並攻占布加勒斯特

同年8月23日,王室及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發動反法西斯武裝起義,

推翻了安東內斯庫政權,羅馬尼亞轉而加入了同盟國陣營,

西元1945年3月6日成立聯合政府,羅馬尼亞在蘇聯的強力影響之下,

君主制被廢除,建立起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政權,

西元1947年12月30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

西元1948年2月,羅馬尼亞共產黨與社會民主黨合併,

成立羅馬尼亞工人黨,成為羅馬尼亞唯一執政黨,

西元1965年通過新憲法將國名更改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黨的名字也改為,羅馬尼亞共產黨尼古拉·壽西斯古,當選總書記

成為羅馬尼亞的領袖,後來更成為獨裁者

壽西斯古當政時期,羅馬尼亞在政治和外交上刻意和蘇聯保持距離,

但其自主權特別是經濟上的自主權很有限,

西元1989年12月22日,爆發了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壽西斯古政權被推翻,結束了其長達24年的獨裁統治,

然後壽西斯古與妻子於西元1989年12月25日被槍決,

隨後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國家一切權力,

將國名改為,羅馬尼亞,並推行民主化政策,

羅馬尼亞新政府逐漸修改路線,成為社會民主主義國家,

 

西元2004年3月29日,羅馬尼亞加入北約

西元2004年11月28日,羅馬尼亞舉行總統選舉,

阿德里安·訥斯塔塞特拉揚·伯塞斯庫進入第二輪,

12月12日,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舉行,伯塞斯庫當選,

西元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正式加入歐盟

西元2007年2月28日,在野社會民主黨以,伯塞斯庫,

有違憲行為為由正式提出彈劾總統案,

4月19日,羅議會以絕對多數通過了彈劾總統議案,

彈劾案次日獲得憲法法院確認後,

總統伯塞斯庫隨即被停職一個月,

參議院議長,沃克羅尤,出任臨時總統,

4月20日,憲法法院對尼古拉·沃克羅尤

出任臨時總統的資格予以確認,

接替因議會通過彈劾議案而停職的伯塞斯庫

5月21日,羅馬尼亞就議會彈劾總統議案,舉行全民公決,

這次全民公決的投票,彈劾案未獲通過,伯塞斯庫復職,

西元2009年12月9日,羅馬尼亞中央選舉辦公室,

定於公布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最終結果,

預計得到羅馬尼亞民主自由黨支援的現總統伯塞斯庫,

以50.33%的微弱多數,戰勝社會民主黨主席傑瓦訥,

獲得連任,伯塞斯庫和傑瓦訥的得票率太接近,

而社民黨又聲稱本次大選存在舞弊行為,

這導致選舉結果被蒙上了「缺乏合法性」的陰影,

西元2012年7月6日,在野社會自由聯盟,

在羅馬尼亞議會提出總統彈劾議案,理

由是總統伯塞斯庫越權行使總理職權,議會通過了彈劾議案,

按照憲法規定,伯塞斯庫被停職,一個月內,

全民公決將決定總統的職位去留,

7月29日,全民公投由於投票率未過半,

選舉委員會宣布此次彈劾失敗,

 

羅馬尼亞是一個民主國家,議會實行兩院制

上院為參議院有140名議員,下院為眾議院有346名議員,

參眾兩院的議員在四年一次的選舉中產生,

總統每五年選一次,總理由總統任命,

內閣人選再由總理任命,由議會通過,

 

西元1994年10月25日,羅馬尼亞軍隊建軍,

是目前羅馬尼亞的主要武裝力量,

最高國防委員會,是羅馬尼亞最高軍事決策機構,

羅馬尼亞國防部,是羅馬尼亞軍隊的領導機構,

西元1994年3月起,國防部長改由文職人員擔任,

西元2003年10月,羅馬尼亞修改憲法,取消義務兵役制

羅軍不斷推進軍隊職業化進程,計劃逐步實行軍旅制,

羅馬尼亞目前現役軍人數為9萬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