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首都新德里,

全國人口約13多億人,主要人口為印度人,

說印度語,英語,使用印度文,

是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家,

面積位列世界第七,是亞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

聲稱領土面積328.73萬平方公里,

實際管轄面積316.64萬平方公里,

無爭議領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

印度人口眾多,位列世界第二

印度現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古印度文明約誕生於西元前2500年至西元前1500年,

距今約4500多年前,比較著名的河流為,

印度河流域,恆河流域,

印度河全長3180公里,恆河全長2580公里,

這兩條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距今4500多年前,

印度河流域曾經興旺著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

 

考古學家發現這個文明著名的兩個城鎮分別是,

哈拉帕城,摩亨佐達羅,

哈拉帕城面積約為2.5公里 以上,人口約3萬人,

又稱哈拉帕文明,

 

另一個城鎮,摩亨佐達羅城,他的東城呈長方形,

有兩條並行的大街,由南向北穿城而過,

整個市區是一個大棋盤的形狀,

城鎮是由印度河邊的土和泥,脫坯入窯,

用火將泥坯燒結成堅硬的方磚又稱為,火磚,

城裡有各種大小房子,房內天井中有供水設施和排水系統,

有大庭院,客廳,衛生間,花園,僕人,駐防,作坊,倉庫,

一應俱全,東城的西邊有一座高約10多公尺的大平台,

衛城就建在平台之上,有很多小孔,

可能是供擔任警衛的人瞭望之用,

衛城中還有一個長約1.7公尺,寬約6.9公尺,深約2.5公尺,

的大浴池,池壁和池底先用磚砌了一層,磚縫中填滿石灰漿,

上面漆了一曾瀝清,然後在用磚砌上一層,做到滴水不漏,

 

西元1954年11月,考古學家又在坎貝灣附近,

挖掘道一處古帶印渡河流域的港口城市,

羅塔爾城,城裡的排水系統四通八達,有各式建築物,

古城南方有巨大的船弙和港口的平台,

還有一條長約2.5公里的河床,可能是一條運河,

考古學家還發現2500多枚用天青,陶土,象牙,

還有剛做成約2.5公分的印章,

上面刻的文字幾乎與兩河流域的文字一樣古老,

 

但此文明到了西元前1700年的某一天突然消失了,

在古印度的,利俱吠陀,的詩篇中記載,

這個文明是毀於一場戰爭,

其中有一種武器在使用之後,引發了一個巨大的火球,

從平地而起,溫度一下升高到攝氏一千度,

20萬大軍化為灰燼,瞬間消失,

有人懷疑這可能是原子彈造成的結果,

但3000多年前人類怎麼可能會有核子武器,

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西元前1500前後,一支雅利安游牧民族南下印度次大陸,

它們是屬於高加索山的白種,,鼻子高而挺,原生活在俄羅斯高原,

他們的身材高大,皮膚白皙,頭髮呈金黃色,鼻樑筆直高聳,

長著濃厚的捲毛,他們征服了當時印度次大陸的土著,

並與膚色較黑的印度原住民融合,

但其實印度不只一種原住民其中包含了,達羅妣荼人,

從非洲遷入的黑色種人,澳大利亞的大洋洲土著,

次大陸北部的蒙古人種,

 

隨著雅利安人與當地土著的不斷融合,

終於創造了印度第二次文明,

吠陀文明,這個文明還創造了一部文獻,吠陀,

大約形成於西元前2000年西元前至500年之間,

分為,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4個部分,

梵書又稱婆羅門書,比較有名的梵書有,愛達羅氏梵書,

百道梵書,鷓鴣梵書,耶摩尼梵書,二十五大梵書,

其中二十五大梵書以,牛道梵書,最為有名,

 

古典的梵文存在數種字母體系,

有西元前700年至西元前600年,

由兩河流域傳入印度的,娑羅迷字,

在演變過程中主要分成:

西曇體,藍查體,,最後形成,天成體,

一值沿用至今,另一種字體是西元前500年

,從波斯傳入印度的,伽拉底期字母,

又稱,法盧字母或驢唇字母,

梵文還出現了兩個著名的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

其中摩訶婆羅多約有十萬頌,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羅摩衍那則約有二萬頌左右,

 

古印度人還創造了一種表示數字的符號,後來被阿拉伯人拿來使用,

成為今天的阿拉伯數字,古印度的曆法也出現的很早,

一年分為360天,有12個月,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分為6個季節,

一個晝夜分為6個時辰,一個時辰約為4小時,一個時辰包含5個,牟乎粟多,

每個牟乎粟多約48分鐘,牟乎粟多又分為30臘縛,每個臘縛約為1分30秒,

一臘縛又分為60咀剎那,每剎那為1.5秒,剎那是最小單位,

120剎那為一咀剎那,約0.013秒,

 

西元前332年,印渡河流域曾經被希臘的馬其頓王國的,

亞歷山大帝國所佔領,後來被印度人,阿育王,

建立的孔雀王朝所推翻,孔雀王朝盛極一時,

後來取代孔雀王朝的是,笈多王朝,取代笈多王朝的是,貴霜王朝,

唐朝時著名的彿教僧人唐三藏,曾經去印度取經,

這個時期的印度出現了很多國家分別是:

摩揭陀,乾陀羅,般諸闍,甘普闍,阿般提,阿濕坡,

居薩羅,咀叉始羅,加尸,拔祇,拔沙,鴦伽,

居樓,車底,婆蹉,末羅,

 

孔雀王朝

陀羅笈多

西元前325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帝,

率領馬其頓希臘大軍入侵印度河流域,

在當地建立了政權,廢除了印度河流域幾個王國的政權,

這一地區的政權由繼承人塞流古所掌管,

塞琉古妄圖重建亞歷山大帝時代的輝煌,

於是在印度的旁庶普設立了總督,

然而他的努力卻遭到印度各王國的極力反抗,

在這股抵抗希臘化統治的浪潮中有一個叫,,陀羅笈多,

的年輕將領奪取了印度摩揭陀王國,難陀王朝的王位,

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並不斷發展壯大,

逐漸控制了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陀羅笈多組織強大的軍隊,與希臘化軍隊開決戰,

最後迫使塞流古屈服,並承認陀羅笈多是印度地區最高的統治者,

陀羅笈多並與一位希臘公主聯姻最終建立了,孔雀王朝,

 

賓頭沙羅

 陀羅笈多在死後其王朝由其子賓頭沙羅所繼承,

賓頭沙羅,後來率軍征服了印度的德干地區,

進一步擴張王朝的版圖,

 

阿育王

到了第三代繼承人阿育王的手中時,

孔雀王朝開始真正發展壯大,阿育王是其父,賓頭沙羅眾多王子其中之一,

他自幼推崇彿教,喜歡聽彿祖釋迦牟尼生平修練的事蹟,

並宣稱彿教可以使人消除欲望,一心向善,

西元前273年,賓頭沙羅去世之後,阿育王卻表現極其殘忍的一面,

他與其他諸位王子和公主,展開慘烈的王位爭鬥,

最後他殺害了90餘個兄弟姐妹,踏著手足的血跡,登上了王位,

或許為了表示悼念,直到他父親去世4年後,阿育王才舉行登基典禮,

 

阿育王即位之後馬上開始對外擴張領土,並展現非凡的領導能力,

他首先率軍征服,濕婆國,然後像印度東南部進軍,

一路上征服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政權,

西元前261年,阿育王開始率軍遠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迦國,

當時的羯陵加國擁有步兵6萬人,騎兵1萬,戰象數百頭,不僅軍事強大,

而且海外貿易發達,國內經濟富庶,因而引起阿育王的關注,

阿育王親自率領步兵10萬人,騎兵5萬,戰象上千頭,前去爭討羯陵迦國,

羯陵迦人,雖奮勇抵抗,但終因實力懸殊,而節節敗退,

殘忍成性的阿育王,在征服羯陵迦國之後,

下令全軍屠殺十餘萬羯陵迦人,並俘虜15萬士兵和平民,

羯陵迦國只好接受了阿育王的統治,征服羯陵迦國之後,

孔雀王朝幾乎統一了整個印度大陸,除了最南端以外,

整個南亞次大陸,都納入的阿育王的統治範圍以內,

印度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大統一的帝國,

 

統一印度之後,阿育王採取了一系列的發展工商貿易的措施,

使得成群的商人,士兵,王室信使來往不絕,

阿育王還專門設立了,海事部門,以維護沿海的航道和港口,

帝國的首都,葷氏城,被稱為花城,城內修建了漂亮的公園,

宏偉的公共建築,還開闢了9英哩長的河邊地,

並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制度,在經歷了羯陵迦之戰,

阿育王在戰爭中親眼目睹10萬人被殺害,血流成河的殘忍場面,

而開始對羯陵迦人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悔恨與憂慮,

戰後阿育王與彿教高僧,优波毯多,多次長談,

最後阿育王決定依彿教,成為一名虔誠的彿教徒,

阿育王還下令將他的赦令,刻在王宮和印度各地的石柱上,

並令人開鑿了石壁,將他的懺悔和治國的方針刻在上面,

阿育王在赦令中表達對武力的殺謬,感到懊悔和厭倦,

並不再派兵攻打鄰國,還派遣彿教高僧四處佈道,宣揚節育向善的彿法,

不久後又宣佈將彿教改為國教,並以身作則,

廢除國內鬥獸之類的血腥娛樂,禁止以動物做祭禮,

限制王宮大臣的狩獵遊戲,接著召集國內彿教高僧,

編篡彿教經典,修建彿教寺院和彿塔,派遣僧侶到錫蘭,埃及,中國,

敘利亞等地區宣揚彿法,彿教在阿育王的推動下,獲得了繁榮和發展,

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資料,得以瞭解孔雀王朝的歷史發展,

阿育王還注重與民為善,下令擴建許多灌溉農田的工程,

修築道路興建醫院,促使帝國經濟發展繁榮,

使統一的印度帝國走向最強盛的時期,

西元前223年,阿育王過世後,孔雀王朝便開始走下坡,

王室爭權不斷,政治腐敗,隨著孔雀王朝統治者的頻繁交替,

地方政權紛紛獨立,印度地區又回到四分五裂的局面,

孔雀王朝的統治力量又退回到摩掲陀國等地區,

 

笈多王朝

陀羅笈多一世

四世紀初,印度北部小國臨立,

西北部的貴霜帝國和南部的安度羅帝國,國事漸漸衰退,

西元前320年,恆河下游的摩掲陀國國王,陀羅笈多一世(月護王),

建立了笈多王朝,月護王南征北戰,使鄰近的公國紛紛臣服,

遠地的小國也前來朝貢,最後將印渡西北部完全納入帝國版圖,

 

沙摩陀羅笈多

月護王的兒子,沙摩陀羅笈多(海護王),繼承王位之後,

率領笈多軍隊將領土往西擴展到印度河,

南至奧里薩,德干的東部,東到恆河下游,直逼至孟加拉灣,

 

沙摩陀羅笈多二世

繼海護王後之後他的兒子,沙摩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繼承王位,

超日王利用與德干的,瓦卡塔卡王國,的聯姻而結成同盟國,

隨後奪取了德信,馬爾瓦,卡提阿瓦等地區,

至此,笈多王朝幾乎統治了整個北印度,並定首都於,華氏城,

實行中央集權,將全國劃分為若干省,省下治縣,

由總督和縣長治理,但繼超日王之後,笈多王朝變日漸走向下坡,

 

闇噠帝國

五世紀中葉,闇噠人,首次入侵笈多帝國,雖然被當時笈多帝國的國王,

塞陀笈多,率兵擊退,但已無法挽回笈多王朝衰退的局勢,

各地封臣紛紛叛離中央,不久之後闇達人捲土重來,

併吞了笈多王朝的大部份領土,並一度以旁庶省的,屠羯羅城,

為帝國首都,建立了闇噠帝國,

西元567年,闇噠帝國被中國唐朝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

和西南部的伊朗民族所消滅,此時的笈多帝國也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

西元600年,笈多王朝就宣告滅亡,

 

戒日王朝

葛利沙伐旦那

笈多王朝滅亡之後,北印度又再度陷入分裂的局面,

薩他泥濕伐陀,有個叫,毗乞羅迭伐羅,的王公乘機擴大勢力,

建立了,伐彈那王國,

西元606年,該國的國君,葛利沙伐旦那(戒日王),以,戶羅阿迭多,

為號展開了統一北印度的征伐期程,戒日王生於西元590年6月4日,

他的父親,光增王,的統治時期,伐彈那王國征服的鄰近的許多小國,

勢利逐漸增強,年輕的戒日王在即位之後,率軍向東征伐設賞迦王,

設賞迦王,是當時實力雄厚的君王,熱中擴張領土,

鄰近的小國終日生活在其威勢之下,

戒日王便乘機聯合被設賞王壓迫的,阿薩姆王,

並邀請擁有眾多信徒的彿教大師,日友,入朝參政,

開始了與設賞王的戰爭,6年多之後,戰爭結束,戒日王收復了,

莫克利王國,後笈多王國,將領土從羅伐彈那延伸到比阿斯河,

西元612年,戒日王正式承襲了莫利克王國的王位,

確立了在北印度的兩朝王位,經過幾年的修整之後,

戒日王率軍先後征服了信德和孟加拉等地區,

並使富饒的海岸王國,伐蠟比王國,俯首稱臣,

西元633年,戒日王率軍攻打南方強國,摩訶次陀國,

但遭遇了摩訶次陀人奮勇的抵抗,戒日王只好敗興而歸,

這是戒日王身平唯一一次打的敗仗,

從此戒日帝國在南方的疆界僅止於那巴達河,

此後,戒日王接連率軍征服了,烏來國,恭御陀國,

勢力範圍東到布拉馬普特拉河,西達印度河,北臨雪山,

南至那巴達河,戒日王朝達到了鼎盛的局面,

但是戒日王並未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拉傑普特時期

西元647年,無子嗣的戒日王去世後,帝國便迅速解體,

印度北部又回到群雄割據的局面,

那些割據小邦稱雄的籓主們,多出生於外族的侍衛,

自稱,拉傑普特,即王孫貴族之意,

八世紀時,拉傑普特擁有了一個統一的群雄的實力,

在印度相繼建立了幾個封建王朝,史稱拉傑普特時期,

由於其政治下多建立在武力的威嚇上,往往一個王朝強盛幾十年後,

便開始衰退,接著割據的局面又開始形成,

這種循環從七世紀一直延續到十二世紀,使印度難以抵禦外族的入侵,

西元711年,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的大將,嶺西姆,

率領阿拉伯大軍由海路進攻印度河下游,佔領的印度部份領土,

這時印度各王公們暫時停止內戰,同仇敵愾,

一舉擊潰阿拉伯大軍的侵略,但在此之後印度各王公又開始起了內鬨,

 

伽色尼王朝

十世紀中葉,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在阿富汗境內建立了,伽色尼王朝,

此後將近30年,伽色尼王朝共入侵印度15次,

西元1019年,伽色尼王朝攻陷了印度的,由女城,幾乎將其夷為平地,

西元1025年,伽色尼大軍攻陷了印度西海岸的,蘇姆那城,

把當時印度最富有的濕婆神廟搶劫一空,並屠殺城裡的5萬居民,

印度的旁遮普一度為伽色尼王朝所統治,在一次次的入侵下,

印度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影響到印度社會各個層面,

許多印度教的籓主們紛紛改信伊斯蘭教,

並逐漸和定居下來的突厥人和阿富汗人融合,

伽色尼王朝又稱為,哥疾寧王朝,系出身中亞的薩曼王朝,

的突厥族奴隸將領,阿勒波的斤,所建立的王朝,

極盛時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

土耳其西部,以及中亞在內的遼闊疆域,

 

德里蘇丹

西元1186年,阿富汗境內的,廓爾王朝,興起之後,

消滅了不可一世的伽色尼王朝,。

西元1206年,廓爾克王朝的總督,庫爾馬丁伊巴克,

自立為廓爾克王朝的蘇丹,將首都定在北印度的德里,

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因為庫爾馬丁伊巴克是奴隸出身的突厥人,

所以歷史上又稱此王朝為奴隸王朝,此後3百餘年裡,

北印度更換了5個王朝,均稱為蘇丹,統稱為德里蘇丹,

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相繼成為國家上層的統治者,

而印度本地的籓主們,只能當個小村的小史和稅史,

印度從此被外族所控制

 

帖木兒帝國

十四世紀末,德里蘇丹王國的,洛提王朝,

所統治的領土被中亞興起的帖木兒帝國大量蠶食後,

以無力統全國,各省總督紛紛趁亂獨立,

北印度分裂成為,孟加拉,馬爾瓦,古札拉特,

喀什米爾,拉奇普坦那,等國家,

 

蒙兀兒帝國

巴布爾

帖木兒汗國瓦解以後,

西元1525年1月,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

率領一支萬餘人的軍隊,從阿富汗遷移至印度西北部,

向印度的進軍,德里蘇丹王國的洛提王朝的國王,

易人拉欣洛提,親自率領本國四萬大軍迎戰,,

4月21日雙方在德里北部的,帕尼巴特,

展開決戰,巴布爾首先用戰車在正面組成一道防線,

並在防線後面佈置火槍隊,牽制了對方的攻勢,

同時命騎兵隊迂迴到洛提大軍的側翼,

騎兵的突襲令洛提軍隊陣形大亂,一潰千里,帕尼特之戰,

巴布爾相繼佔領了印度的德里,阿格拉,等重要城市,

5月,巴布爾宣佈自認為印度斯坦皇帝,建立了蒙兀兒王朝,

趁著印度小國林立,各國政治混亂的時候,

率軍攻佔印度首都,德理,

於西元1526年建立蒙兀兒帝國,巴布爾成為蒙兀兒帝國第一代皇帝,

此後巴布爾派兒子,胡馬庸,率軍進攻據有恆河平原的阿富汗人,

巴布爾自己則率軍爭討拉傑普特人,

西元1527年,巴布爾在印度的西克里,靠著猛烈的炮火,

奪取其堡壘,不過他的兒子胡馬雍,

卻在西元1529年,被阿富汗人所擊敗,就在也無法前進,

 

阿克巴大帝

蒙兀兒的發音,是以波斯語來唸蒙古人,不標準的結果,

蒙兀兒帝國的構成成分頗複雜,統治者是土耳其穆斯林,

但卻是以波斯語為官方語言,

被統治的人民則大多是信奉印度教的教徒,

蒙兀兒帝國首當其衝的問題,

便是令帝國內部為數不少的印度教徒俯首稱臣,

第三代的皇帝,阿克巴大帝(西元1556年至1605年在位),

他迎娶了印度教部族的女兒為妻,

印度除了部分德干高原的地區之外,

他基本上統一了全印度,

並把首都從德里遷移至亞格拉,

此外,他還廢止了對穆斯林的人頭稅,

企圖和印度教徒和睦相處,以奠定帝國的基礎,

 

沙賈汗

蒙兀兒帝國第五代皇帝,沙賈汗,迎娶了波斯美女,姬曼巴奴,

為妻子十九年後,三十九歲的妻子由於在生第十四個孩子時,

不幸難產過世,沙賈汗皇帝傷心之餘,便在位於首都亞格拉的河畔,

建造一座白牆的祭廟,整座祭廟不計承成本地,

使用大量的白色大理石,精雕細琢,雕樑畫棟,左右保持均整,

透露出沙賈汗皇帝生前對愛妃的美麗極優雅的思念,

沙賈汗皇帝後來雖然在爭權皇位失利後,遭到軟禁,而在失意中過世,

但他生前所建造的這座祭廟,泰姬瑪哈陵,卻讓他名留青史,

 

奧朗則不大帝

蒙兀兒帝國的第六代皇帝,奧朗則不大帝(西元1658年至1707年),

進一步征服了德干高原以南,創造了印度使上最大的帝國,

可是他是虔誠的回教遜尼教,,所以強迫全印度人伊斯蘭教化,

並對伊斯蘭教徒恢復人頭稅制,接,他下令破壞全國的印度教廟宇,

結果招來了德干高原西部,印度西北部錫克教的叛亂,

錫克教是十六世紀前半,結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

進而誕生的新宗教,自此以後,蒙兀兒帝國的國勢每況愈下,

當前進至亞洲的西歐帝國主義,英國,把勢力推進印度內陸時,

這時的蒙兀兒帝國國力已明顯衰退,

 

英國殖民地

十八世紀後半,蒙兀兒帝國國力極速衰退,最後被大英帝國所併吞,

 西元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之戰,中戰勝法國,之後,

英國便積極統治印度,百年過後,英屬東印度公司失去了貿易獨占權,

變成印度的統治機構,為確保財政收入,

英國政府強迫印度殖民地的農民種植罌粟,製成鴉片後,

大量運往中國,同時,印度自農村工業革命後,

便成為英國棉紡織業的原料供應地,

失去土地的印度地主,降級成為小佃農的農民,

以及被剝奪權益的蒙兀兒帝國的地方領主,

開始產生對英國的不滿情緒,

 

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傭兵裡分為,印度和伊斯蘭教的教徒,

印度傭兵叛亂的導火線,是新槍的藥包裡使用了含有牛油和豬油的成分,

而藥包是要用嘴咬破的,這對視牛為聖物的印度教徒,

和忌豬的伊斯蘭教徒來說是嚴重的問題,

於是印度德里北邊的印度傭兵便拒絕接收新槍,因而釀稱印度傭兵叛亂,

後於於西元1857年至1858年,抵抗東印度公司的印度大叛亂,

還擴大至印度的北部和中部,全印度三分之二幾乎都投入這場獨立運動,

當時英國正職參與克里米亞戰爭,以及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於是只得把在中國的英國軍隊,緊急調往印度鎮壓,

並於西元1858年消滅了蒙兀兒帝國,不久英國制定了印度統治法,

英屬東印度公司結束殖民地經營,

於西元1877年,由維多利亞女皇兼任英屬印度帝國的英國皇帝,

至此,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份,

 

西元1885年,印度都市裡的地主,等中產階級開始鼓吹民族運動,

印度教徒的領導階層組織了,印度國民會議,主要人物為,提拉克,

在他的努力之下,印度國民會議轉而為反英,並誓言獨立,

 

印度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英國先允許印度將可實行自治,

因此獲得印度的協助,

但英國為了鎮壓西元1919年的民族運動,

卻實施了,羅拉特法案,對此印度人甘地,

便呼籲全印度人民罷工,以表示抗議,

由甘地領導的國民會議派,

展開杯葛英國貨,拒絕繳納稅金,

辭職公職等無暴利,不和作的抵抗運動,

以表示印度人民自治的決心,

但後來由於底抗運動愈來愈趨於暴力,

所以甘地決定暫時停止抵抗運動,

西元1929年,因國民會議召開的,拉哈爾大會,

採納了左派的尼赫魯等人,所主張的印度完全自治方針,

大規模的抵抗運動在度展開,

西元1935年,印度統治修正法公佈,採取聯邦制,

以及有限的州自治,印度走很長一段路,

於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才達到真正的獨立,

 

聖雄甘地

甘地,西元1869年10月2日 出生在印度,由於甘地的父親曾經擔任過,

土邦大臣,使得甘地有機會到英國接受高等教育,在英國,

甘地接觸到很多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這時的印度還處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印度社會也普遍存在許多不平等的現象和制度,

因此,甘地決心改變印度這種屈辱的狀況,

西元1888年,甘地留學英國攻讀法律,

西元1891年,甘地大學畢業後取得律師的資格然後回國,

西元1893年,甘地前往南非擔任律師,從事律師事務的工作,

處裡印度在南非商行的訴訟,並領導10餘萬南非印度人反對種族歧視,

西元1894年,甘地組織南非印度僑民第一個政治團體,

納塔爾印度人大會,並撰寫向南非英國人呼籲,

為印度的苦力和僑民爭取生存權,兩本書籍,

憑著超人的膽識和堅強的意志,甘地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並順利地成為印度僑民反對種族歧視運動的領袖,

從南非回到印度之後,甘地順理成章地成為印度民族運動的領袖,

 

甘地是位極為虔誠的佛教徒,而佛教與印度教一樣,在

印度的影響十分深遠,這兩種宗教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反對暴力,

主張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受倒佛教思想的影響,

甘地創造出一種爭取民族獨立的獨特方式,人們稱之位,不合作運動,

不合作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份,

非暴力抵抗和對英國殖民者不合作的態度,

即印度人民不接受英國授予的公職和爵位,

不參加殖民政府組織的任何集會,

不進入英國統治者的公立學校,不接受英國教育,

而自己設立私立學校,不購買英國貨物和英式服裝,

只自己紡紗織布,不買英國公債,不去英國銀行存款等等行動,

甘地宣稱,抗爭的目的是要達到自治,

若有可能就實行帝國內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實行脫離帝國的自治,

 

破壞食鹽專營運動

西元1930年,為了爭取印度的獨立,甘地決定以破壞,食鹽專賣法,

作為運動的開端,當時英國殖民當局壟斷了印度的食鹽生產,

因而激起了當地人民強烈的不滿,這時已60歲的甘地,

便號招印度人民用海水煮鹽的方式,來抵制英國殖民當局的食鹽專營,

3月12日 ,甘地率領79位信徒從,阿默巴徳,

出發前往西海岸的,丹迪海濱,徒步了4百多公哩,

沿途成群的農民隨行,經過24天的長途跋涉,

等到他們到達海邊時,隊伍的人數已達千餘人,甘地先在海邊進行祈禱,

然後親自動手煮鹽,各地人民紛紛開始制鹽,

這種違禁品也在各個村莊和城鎮公開販售,使得英國殖民者和資本家,

蒙受巨大的打擊,英國殖民當局聞訊後大肆鎮壓,

5月14日,甘地就被逮捕,甘地被逮捕的消息迅速傳片印度,

引起全印度人民極大的憤慨,有數萬名自願者要求與甘地一同坐牢,

為此,英國殖民者逮捕了6萬多人,印度各地很快爆發武裝起義,

有些地方甚至自行宣布獨立,並自己組織政府,

英國殖民政府對革命形式的擴大,極為震驚,立刻改變策略,

西元1931年3月,英國殖民當局終於釋放甘地,

同時撤銷對印度國大黨的取締禁令,隨後他們與甘地達成一項協定及,

甘地艾爾文協定,於是甘地停止不合作運動,英國殖民當局則釋放政治犯,

並允許沿海居民自己煮鹽,

 

英國殖民當局雖然妥協,但這僅只是滿足印度人民部分的要求,

革命抗爭的精神便不復存在,人先逐漸渙散,

堅持抗爭的人數也遭到不同程度的鎮壓,

甘地不願看到無止盡的暴力和流血事件,

所以仍然堅持非暴力事件的抗爭形式,

但協議的結果和甘地爭取印度的獨立相差太遠,

於是甘地又積極地發動幾次,個人不合作運動,

繼續為實現印度的獨立而奮鬥,在為祖國爭取獨立的同時,

甘地也為消除種性制度,以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紛爭奔走,

甘地周遊全國,到處演講,還常常為此而絕食祈禱,

因而人們經常可以看到甘地冒著生命的危險,

周旋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爭端之中,

西元1947年6月,印度半島終於出現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一個是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一個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

但不幸的是,

西元1948年1月30日 ,79歲的甘地在德里作晚禱時,

遭到一名印度教極右派份子開槍暗殺,不幸中彈身亡,

 

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在歷經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之後,

終於在西元1947年獲得獨立,印度獨立之後的首位總理,尼赫魯,

西元1889年~西元1964年,印度民族主義的領導人,

印度國大黨的領袖,他確立了國家長遠的戰略目標,富國強兵,

稱雄南亞,挺進印度洋,稱雄世界,他曾明確地指出,

印度要就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就銷聲匿跡,

 

西元1950年代時,印度是和平處理五項原則的倡導國,

和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歷屆印度政府都貫徹不結盟的原則,

跟各國發展友好的關係,努力爭取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

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西元1972年東基巴基坦從巴基斯坦獨立出來,

成為後來的孟加拉共和國,

其他地區如喀什米爾的部分地區,也由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大陸,

各自爭取有部分地區主權的問題,

此外,斯里蘭卡後來也從印度分裂出去,

 

西元1980年代後期,隨著東西方冷戰僵局的大破,

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流,印度也像別的國家一樣把發展高科技,

以及提高整體國力作為國家的核心戰略,

並要在21世紀繼續鞏固它在南亞和印度洋的主導地位,

進而爭取從地區性大國,轉成為世界強國的目標,

 

西元1990年代,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趨勢,

印度認為實現其大國夢想的大好時機已到,於是接連採取多邊和務實,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積極主動改善和加強與南亞各國,

以及東盟國家的關係,

 

西元1998年開始,印度連續進行多次的核子試爆,

5月11日,印度進行第三次核子試爆,又進行一次短程導彈的試射,

美國立即呼籲各國對印度進行制裁,澳洲則宣布推遲與印度簽訂防務協定,

並終止向印度提供除了人道主義之外的援助,

儘管招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卻使印度國內歡欣鼓舞,

他們普遍認為這是印度整體國力增強的具體表現,

雖然印度因核子試爆而在國際上一度處於孤立的地位,

但是西元1999年,在和鄰國巴基斯坦就喀什米爾問題發生的衝突中,

印度表現出克制的態度,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同,

印度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積極地調整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

成功扭轉了外交上被動的局面,

 

西元2000年以來,全球外交舞台上掀起了一股印度趨勢,

3月下旬,柯林頓成為22年來首次造訪印度的美國總統,

美國和印度簽署了,印美關係,21世紀展望的聲明中,

表示將建立起一種具有政治建設性,和經濟成效的常態新型關係,

8月下旬,日本首相,森喜朗,也訪問印度,

雙方宣佈建立一種全球性夥伴關係,

10初俄羅斯總統,普丁,相繼訪問印度,雙

方共同簽署了,戰略伙伴宣言,

 

西元2004年6月19日 ,印度和巴基斯坦專家代表,

在新德里就核子安全問題,展開為期兩天的談判,

印度代表團團長為,夏爾馬,巴基斯坦代表團團長為,海伊德,

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於西元1998年相繼試爆核子彈之後,

首次就核子武器安全問題上舉行談判,

在兩國代表會談結束後的聯合聲明中宣稱,

除非發生危及國家主權以及最高利益的情況下,

兩國將停止進行新的核子試爆,

 

經過近年來的經濟改革,印度整體國力明顯地加強,

國民經濟體系也逐步完善,綠色革命之後,

印度達成糧食自給自足的同時,還成為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

白色革命之後,亦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產國,

西元1998年,印度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11位,

在科技上,印度每百萬人口中,科技人員就達3千多人,

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擠身科技大國,

在電腦軟體方面,印度已成功研製出第五代電腦,

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在軍事方面,印度一直把擴充軍備當做基本國策之一,

印度現有的總兵力,已由獨立之初的30萬人增加到120萬人,

西元2000年時,印度的海軍以發展成為世界十強之一,

空軍實力則居世界第四,印度一心想實現它的大國美夢,

但經濟實力的薄弱,決定它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

實現這一夢想,印度目前總人口已達13億之多,居世界之二,

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非常貧困,

國民平均生產值僅有5百美元左右,有分析家指出,

按印度目前的經濟發展水準,要達到中等發展中國家的水準,

至少還要20年的時間,儘管如此,印度仍沒有放棄它的大國目標,

為了實現大國的理想,印度政府對內進行經濟改革,對外進行開放政策,

努力加速經濟發展,提升整體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逐步實現它在地區的主導作用,

乃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舞臺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多達7.14億選民,

1000多個政黨參與國會選舉,

包括7個全國性大黨(政黨聯盟),

40個地區政黨,以及980個小黨,

號稱全球最大規模的民主選舉,

印度總統國家元首,武裝部隊統帥,

總統實權有限,總理平日掌握實權,

不過,若國家受到戰爭威脅,侵略,暴動時,

總統有權宣布緊急狀態,若政府癱瘓,

總統可代行政府首腦職能,當議會選舉陷入僵局時,

總統可以指定政黨進行組閣,總統可否決政府提出的法案,

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

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

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

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

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會實行兩院制,包括了上院聯邦院和下院人民院

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

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

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

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憲法

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經過多次修訂,

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

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

印度憲法中聲明印度是一個主權,民主,社會主義的共和國,

保證其公民的正義,平等和自由,並努力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

印度和中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宣稱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

並實際控制該地區,即阿魯納恰爾邦

另外,印度宣稱中國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為其領土,

現今在印度百分之五的領土是屬於有爭議性的,

 

印度武裝部隊,在印度共和國整體的軍事組織而言,

包括印度陸軍印度海軍印度空軍印度海岸防衛隊

印度準軍事部隊核戰略司令部,等支持服務機構,

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裝力量,

估計常規部隊總兵力有1,325,000人,

印度武裝部隊正在迅速擴大和現代化,

在未來將有軍事航天計劃,

目前則是正在積極開發飛彈防禦系統和強大的核武軍事能力,

陸軍

印度陸軍人數在21世紀初保持在百萬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陸軍

完全屬於志願役,印度從未使用過徵兵制

起初的目標是為了保護國家的邊界,然而近來也對內部提供安全保護,

特別是對襲擊克什米爾和東北部的武裝恐怖分子,分離分子,

海軍

印度海軍擁有55000人,其中有5000名海軍航空兵,2000海軍陸戰隊

是世界第五大海軍。印度海軍目前擁有超過155艘船艦,

包括維拉特號航空母艦,現已退役,目前印度現役航母為,

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直譯為「超日王號航空母艦」,

一艘建造中,印度海軍在西元20168月起在印度洋部署了,

彈道飛彈潛艦,以保障國家海域戰略安全,

主要防禦巴基斯坦中國海軍的威脅,

目前印度共有五艘彈道飛彈潛艦

空軍

正式成立於西元1932108日,作為輔助空軍的印度帝國,

和皇家前鋒於西元1945年在二戰期間,印度空軍正式進入戰場作戰,

自獨立以來,印度空軍同周邊的巴基斯坦和中國進行過四場戰爭,

印度空軍也一直積極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的任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王董 的頭像
    王董

    王董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