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剛果,剛果,首都為金夏沙

全國人口約8700多萬,主要人口為剛果人,

官方語言為法語,也說剛果語,林卡拉語,

斯瓦希里語,契盧巴語,使用法文字母,

是位於非洲中部國家,陸地面積約234.5萬平方公里

是非洲第2大(僅次於阿爾及利亞),

暨世界第11大的國家,人口超過8700萬是世界人口第16多、

非洲人口第4多的國家,同時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法語國家

 

現被稱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地區,在8萬年前即有人類居住,

早期的歷史開始於剛果班圖人的遷移浪潮,

他們在西元前2000年到西元前500年,從西北遷移到盆地地區,

期間包括前殖民地時期至推翻殖民者時期,

班圖人的遷徙取代了本地土著,俾格米人

他們將其文化融合進現代剛果南部地區,

班圖人從西非地區學習了農業鐵器的使用方法,

以剛果的班圖語系語言為主要方言,

人類隨後從達佛蘇丹科爾多凡地區,遷移進入剛果北部,

東非人也遷移進入剛果東部,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人類遷移使技術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

南部和西南部人大部分是狩獵,採集者,幾乎不含金屬技術的使用,

金屬工具在這段時間內的發展,徹底改變了農業畜牧業

這導致東部和東南部的狩獵採集者被班圖人取代,

10世紀的班圖人完成了最後一次向中部非洲西部的擴張,

人口的增長使交易網絡迅速形成,商業交易主要為鹽,鐵和銅,

 

在西元五世紀,一個氏族社會開始沿烏朋巴湖

加丹加盧阿拉巴河兩岸發展,此文明被稱為,烏彭巴

最終演變成,盧巴王國以及隆達王國

原始的烏彭巴社會演變成盧巴王國的過程,是漸進和複雜的,

這種轉變不斷進行,發展出幾種與烏彭巴文化不同的社會文化,

每一個社會都來源發展自其之前社會文化,

西元5世紀的社會演變,在卡蘭巴周圍地區發展,

然後由一些在桑加加丹加周邊的文化所取替,

在剛果地區出現的是這些特別豐富的礦石,

除了在象牙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外,

開始制定文明並實施鋼鐵,銅技術,

烏彭巴因自己對金屬工藝的大量需求,建立了一套大型商路,

(超過1500公里的商業網絡,直到印度洋),

此外,該地區擁有良好的農業條件和豐富的魚類和野味,

其強大的經濟和糧食儲備,使該地區變得非常富有,

城邦和中央政府建立在酋長制度上,成為普遍接受的政治制度,

統治者變得越來越強大,特別是在16世紀,

 

班圖人曾經於13世紀末14世紀初,在這個地區建立過剛果王國,

領土包括現在的安哥拉,加彭和兩剛果的疆域,

 

15世紀晚期,歐洲人來到這裡開始奴隸貿易,

到19世紀早期奴隸貿易結束的時候,這些班圖王國都衰落了,

西元1482年葡萄牙的航海家,狄亞哥,最先發現剛果河

並且在河口立碑為誌後,在以後的三世紀中,

歐洲人才和剛果開始作初步的接觸,有的人來此傳教,

有的人開始在瀕大西洋的河口建立貿易站,

用以販賣奴隸和其他物品,但是因為內部蠻荒多阻,

深入剛果內部的歐洲人十分稀少,

 

西元1816年,英國也對剛果發生興趣,英國海軍派遣,

詹姆斯·亨斯頓·杜凱上校,率領裝備精良的探險隊,

溯河深入探測,終於因為河流湍急,氣候不適,

杜凱一行人終告齎志以歿,

他們的遺體現在還埋藏在博馬附近的太子島上,

剛果和文明世界的接觸以及有計劃的開發,

始於西元1874年到西元1877年英國探險家,李文斯頓

冒險深入剛果境內,但他將剛果河誤認為是尼羅河的源流,

西元1874年新聞記者出身的英國探險家,史丹利

組織了一支包括342人的大探險隊,才認清楚了剛果河真貌,

史丹利先向英國政府報告這塊還沒開發的財富之地,

但是沒有得到當時英國政府的資助支持,所以轉向比利時

西元1876年比利時國王,雷奧波爾特二世

布魯塞爾召開國際開發非洲會議,斯丹利在非洲探險和經營的成就,

深獲比利時國王的重視,於是就以國際開發名義,

極力資助斯丹利委託開發,使他重返非洲探險,

斯丹利在逗留剛果5年期間,先後在各地建立了22處貿易站,

同時在魯巴那河上流行駛汽船,並且在斯丹利瀑布附近建築鐵路,

替比利時國王建立了「剛果獨立區」,

並且在西元1885年成立,剛果自由邦

同年獲得在柏林會議中的列強所承認,

使比利時國王成為剛果自由邦的主人,

 

西元1908年就將這個地方正名為,比屬剛果

剛果自由邦是一個通過殖民控制的非政府組織,

比利時利奧波德二世國王個人控制,

利奧波德是董事長和唯一的股東,

他越來越多地在上剛果地區攫取象牙橡膠和礦產,

在世界市場上銷售,國家包括現代剛果民主共和國整個地區,

存在於西元1885年至西元1908年期間,

剛果自由邦最終因對當地人民日益殘酷的虐待,

和掠奪自然資源而聲名狼藉,導致比利時政府將其廢除,

並於西元1908年接管剛果,

西元1908年比利時舉行了有關剛果的會議,儘管比利時最初不同意,

但迫於國際壓力(尤其是來自英國),

最終接管了比利時國王的剛果自由邦,

從此,它被稱為比利時屬剛果殖民地,

在比利時政府的統治下直到西元1960年,

二次世界大戰後,剛果民族意識普遍覺醒,民族運動逐漸醞釀,

西元1960年由,帕特里斯·盧蒙巴,領導的剛果民族運動黨(MNC),

贏得了議會選舉,盧蒙巴被任命為總理,

議會選舉剛果人同盟(ABAKO)的,約瑟夫·卡薩武布,為剛果總統,

其他出現的政黨包括非洲團結黨(PSA),

和Albert Delvaux與Laurent Mbariko領導的國家人民黨(PNP),

西元1960年6月30日比屬剛果獨立,改名為「剛果共和國」,

獨立後不久,加丹加省南開賽省,針對新領導人開展分裂鬥爭,

導致聯合國剛果行動,在獨立後留下的10萬名歐洲人,

大多逃離了這個國家,為剛果人取代歐洲軍事,行政精英鋪平了道路,

剛果獨立後與鄰國同稱剛果共和國,在兩國名稱後括注首都名稱以作區別,

西元1964年8月1日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喬莫布拉杜政權

西元1965年11月,喬莫布拉杜,發動政變,

取得政權後改名為,薩伊共和國,

對內實施獨裁的統治,壓制反對派的勢力,實施一黨專制,

國內合法的政權就只有他領導的,革命人民運動黨,MPR,

喬莫布杜拉不只掌控剛果的行政權,

連司法權與立法權也掌握在自己的手哩,

表面上宣稱實施自由經濟主義,但大部分的企業與土地,

卻都在國有化的名義下,成為喬莫布拉杜的私人財產,

冷戰時期時,剛果是西方陣營中非洲重要的盟邦,

但喬莫布拉杜卻採取法西斯主義治國,

試圖推動政治和經濟與文化的薩伊文化,

但政府的獨裁統治與對天然資源利益的中飽私囊,

引起民眾極度的不滿,喬莫布杜拉掌權期間,

雖然全力開方剛果豐富的資源,但行銷全球的利潤,

幾乎都進入喬莫布杜拉的口袋裡,而一向以正義使者自居的美國,

因為擔心剛果政權投向社會主義的懷抱,

只好默許喬莫布杜拉繼續為非作歹,

 

西元1990年後,喬莫布拉杜漸漸無法掌控國內情勢,

同時東部的圖西族系的,巴尼母連吉族,

在殖民時代之前就居住在剛果東部的基維地區,

西元1996年,薩伊共和國又改回舊名,剛果民主共和國,

4月,剛果國會表決通過新的複數政黨選舉登記辦法,

不承認巴尼姆連吉族的投票權,

9月,反政府勢力趁喬莫布杜拉前往瑞士,進行手術之際發動軍事,

10月,巴尼姆連吉族與羅南卡比拉領導的,薩伊民主解放陣線ADFL,

結成同盟,反莫布杜武裝抗爭全面展開,迫使喬莫布杜拉流亡國外,

長達32年的喬莫布杜獨裁政權垮台,4個月後病逝於摩洛哥,

後來反政府軍在清算喬莫布杜拉的財產時發現,

喬莫布杜拉貪污的所得竟高達40億美元至50億美元,

推翻喬莫布拉杜政權的反政府勢力結盟,主要的組織有,

羅南卡拉比率領的人民革命黨PRP,

在軍事上扮演關鍵角色的圖西族民兵組織,人民民主聯盟,ADP,

以及許多盧安達與烏干達的干涉,

西元1971年10月27日,時任總統蒙博托去殖民化

而將國名更改為,薩伊共和國

 

卡比拉政權

西元1939年,羅南卡拉比生於剛果的,夏巴省,曾留學法國等國家,

西元1974年,羅南卡拉比,發動政變,

西元1976年組成,人民革命黨,PRP,

在推翻喬莫杜拉政權的過程中,

羅南卡拉比最初是反對薩伊民主共和國ADFL的發言人,

後來卻成為薩伊民主共和國ADFL的召集人,

此外,殖民時代之前就住在剛果東部,基維地區,

盧安達系的圖西族民族集團,在喬莫布杜拉掌權期間,就被受迫害,

西元1997年5月17日,洛朗-德西雷·卡比拉,領導的剛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

武裝部隊攻占首都金夏,沙推翻蒙博托政權,宣布就任總統

並恢復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至今,

西元1998年,剛果爆發內戰的主要原因,

是因為西元1997年5月,羅南卡比拉攻陷首都,成立臨時政權,

但不久卡比拉企圖排除之前一起推翻喬莫布杜拉政權的,

盧安達系巴尼姆連吉族的勢力,並要求盧安達撤回剛果境內的軍隊,

於是巴布拉與巴尼姆連吉族出身的,卡拉哈總理,

一起亡命國外,投靠反政府勢力,

8月,以巴尼姆連吉族武裝份子為主的反政府勢力,

在東部起兵叛變卡比拉政權,反政府勢力組成打倒卡比拉政權的,

剛果民主運動組織,RCD,在盧安達與烏干達的支援下,大破政府軍,

很快的剛果首都,今夏沙,周邊需多戰略要地都被叛軍給攻陷,

剛果最重要的出海港,馬塔地,也落入叛軍的手中,

卡比拉政權岌岌可危,同時周邊各國也紛紛加入戰局,

與剛果東部相連的盧安達,烏干達,蒲隆地,等國都屬圖西族的政權,

和剛果反政府勢力的圖西族系的巴尼姆連吉族同種,

因此成為叛軍的靠山,羅南卡比拉只好轉而爭取,查德,蘇丹,辛巴威,

安哥拉,納米比亞,等國的支持,

於是辛巴威與安哥拉便出兵將反政府軍趕回東部,雙方持續對峙中,

剛果內戰就成為國際的戰爭,表面上看起來很複雜,

但主要的架構是卡比拉與盧安達政府的對抗,

遠因是西元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的元兇,胡圖族民族組織領袖,

印徳拉哈姆威,逃到了剛果,於是盧安達的圖西族政權,

希望越境追捕印徳拉姆威,但與剛果境內圖西族系巴尼姆連吉族,

關係惡化的卡比拉政權,卻拒絕了盧安達圖西族政權的要求,

而辛巴威等國支持卡比拉政權的主要原因,

是這些國家在剛果境內都有許多經濟上的投資,

加上擔心國內反政府勢力,受到剛果內戰的鼓舞而作亂,

因而站在卡拉比這邊,

西元1998年,第二次剛果戰爭,讓這個國家滿目瘡痍,

也被稱為「非洲的世界大戰」,因為涉及了9個非洲國家,

和大約20個武裝勢力,儘管在2003年簽署了和平協定,

戰鬥仍在在該國東部地區繼續,

在剛果東部,強姦和其他性暴力的發生率,被描述為世界上最高的,

此次戰爭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世界最激烈的戰爭,

西元1998年以來540萬人死亡,

絕大多數死於瘧疾腹瀉肺炎和營養不良,

西元1999年7月,在尚比亞首都,路沙卡,

政府軍與反政府勢力簽署,路卡停戰協定,協定的主要內容為:

1.       停止敵對狀態,

2.       同意聯合國或非洲統一聯盟OAU,派遣的維和部隊,進駐剛果境內,

3.       同意國際社會組成,軍事委員會,進行停戰後的監視,

4.       外國部隊一律撤出剛果,

5.       越境的游擊隊解除武裝,

但剛果境內最大的反政府勢力並未在協議上簽字,

羅南卡比拉總統也杯葛聯合國部隊進駐剛果的提議,

於是停戰協定變成有名無實的協定,

 

西元2001年1月18日,洛朗-德西雷·卡比拉

被下屬軍官,拉什迪·米澤勒,刺殺身亡,

其子約瑟夫·卡比拉回國後接任總統,

執政至西元2019年1月24日,

西元2006年7月30日,剛果舉行總統和國民議會選舉,

8月20日,獨立選舉委員會宣布,

總統選舉中無人獲得50%以上的選票,

約瑟夫·卡比拉讓-皮埃爾·本巴,進入第二輪選舉,

10月29日,第二輪總統選舉舉行,

11月15日,獨立選舉委員會宣布,卡比拉當選總統,

12月30日,安托萬·基贊被任命為總理,

西元2011年12月16日,剛果最高法院裁定,

在2011年11月28日舉行的總統選舉投票中,

卡比拉獲得48.95%的選票,在所有候選人中得票最高,

按照選舉法規定,卡比拉獲得簡單多數,當選總統獲得連任,

卡比拉的主要競爭對手,民主與社會進步聯盟主席,

齊塞凱迪,獲得32.33%的選票,位居第二,

這一數據和此前剛果獨立選舉委員會,

11月9日公布的數據完全相同,

西元2016年12月31日,卡比拉與反對派達成協議,

總統選舉推遲至西元2017年底舉行,等到了承諾日期,

選舉官員卻再次表示選舉延後至西元2019年,

該表態引發群眾強烈不滿,隨後爆發示威遊行,

遭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鎮壓,造成8人死亡,十餘名抗議者遭捕,

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下令由於國家安全原因,

全國即日起無限期關閉網路與訊息服務,

西元2019年1月10日選委會宣布,齊塞克迪

擊敗另一反對派候選人,馬丁·法尤盧,

和獲總統約瑟夫·卡比拉支持的,伊曼紐爾·拉馬扎尼·沙達利,

當選成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得票第二多的法尤盧拒絕承認落敗,

批評選舉舞弊並挑戰選舉結果,

1月19日,民主剛果憲法法院裁定敗訴,齊塞克迪正式成為候任總統,

西元2019年1月24日,費利克斯·齊塞克迪,宣誓就任總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