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通稱阿爾及利亞,首都為阿爾及爾,

人口約4000多萬人,主要人口為阿拉伯-柏柏爾人,

說阿拉伯語,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使用阿拉伯文,

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的一個半總統制共和國

首都及最大城市為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國土濱臨地中海

東鄰利比亞突尼西亞,東南和南部分別與尼日

馬里茅利塔尼亞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連,

阿爾及利亞的陸地面積居非洲國家之首,

亦是地中海國家和阿拉伯國家之冠,位列世界第10位,

其官方語言為現代標準阿拉伯語,國內通用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

法語則因殖民歷史原因成為國家行政,貿易和教育領域的專用語言,

現代阿爾及利亞的前身為法國阿爾及利亞屬地

 

最晚從西元前一萬年起,柏柏人便居住在阿爾及利亞一帶,

西元前一千年後,迦太基人開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

柏柏人藉著布匿戰爭,佔領迦太基,柏柏王國逐漸發展,

其中努米底亞以出產精銳騎兵最為著名,

 

然而,西元前兩百年,柏柏人遭羅馬帝國統治

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柏柏人又於許多地區獨立,

同時汪達爾掌管了其他地區,

一直到被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驅逐為止,

拜占庭帝國維持對國土西部的統治,

 

一直到七世紀阿拉伯帝國的興起,7世紀起阿拉伯人進入,

本地開始伊斯蘭化,在此過程中柏柏爾人也曾建立過自己的王朝,

伊斯蘭教的傳入和阿拉伯人的深刻影響,始於公元7世紀,

新的信仰和新的語言,使得社會和經濟關係發生了變化,

建立了同豐富文化的聯繫,引入了有力的政治表述和政治組織,

後來,阿爾及利亞以及周圍地區統稱為柏柏爾諸國

因海盜行徑和奴役基督徒,美國與其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巴巴里戰爭

 

十二世紀,穆瓦希德王朝長期佔領阿爾及利亞,

 

直到西元1236年,阿布·伊南·法里斯二世,建立特萊姆森王國

王國位於交通樞紐,商業因此而非常繁榮,

王國最終在人民的叛亂中日漸衰弱,

 

最終於西元1532年被奧斯曼帝國吞併,

十六世紀中起海岸部分是鄂圖曼帝國的一部分,

 

西元1830年起,法國以一個外交事件為戰爭理由,

入侵並占領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總督胡塞因迪伊被流放,

法國殖民地自此逐漸向南滲透,

直至對此地區和居民產生深刻的影響開始入侵,

 

但由於頑強的抵抗,直到西元1905年,

法國才基本完成佔領整個阿爾及利亞,

二戰期間,阿爾及利亞支持同盟國,支援自由法國武裝戰鬥,

西元1945年同盟國勝利,大戰結束,

戴高樂領導下的的法國政府,

卻開始鎮壓訴求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抗議運動,

隨後的大屠殺成為阿爾及利亞歷史的轉折點,

西元1954年,民族解放陣線,

發起了爭取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游擊戰爭,經過近十年的鬥爭,

西元1962年終於獲得獨立

 

西元1962年,阿爾及利亞從法國手中獲得獨立並成立,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

走社會主義路線,長期的獨裁造成政治的腐敗與經濟的蕭條,

引起境內回教基本教義派的不滿,境內百分之99的人口為回教徒,

到處都可看到回教的清真寺,但境內的回教基本教義派,

強調遵守回教聖典,可蘭經,他們認為阿爾及利亞信仰的回教,

是行屍走肉而不是真正的回教國家,他們強調必須嚴格實現可蘭經教條,

比如禁止男女一起上學,禁止民眾穿著泳衣與短褲,禁止販賣酒精等等,

回教基本教義派的政策與主張極端且強烈,

這派的人士時常有奪取政權的企圖,

因此對各個回教國家的政府造成威脅,

西方國家擔心回教基本教意派若取得政權,將會對西方國家不利,

所以儘管在中東推行民主,歐美國家卻默認阿爾及利亞政府,

粗暴地以政變宣布選舉無效,西方國家認為,

如果蘇丹,伊朗,阿富汗,阿爾及利亞,

等國一樣成立回教基本教義派政權,

中東的和平與安全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

所以西方國家寧可違背民主信仰,

而支持破壞民主選舉規則的阿爾及利亞政府,

西方國家如此奸詐的兩面手法,

也刺激了回教基本教義派採取更激烈的恐怖活動,

西元1965年第一任總統艾哈邁德·本·貝拉

被國防部長胡瓦里·布邁丁發動的政變推翻,

西元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於是阿拉伯國家的回教信徒,

紛紛組成義勇軍,蘇聯從阿富汗撤退之後,

大量的阿爾及利亞與埃及的義勇軍歸國,

成為回教基本教義派激進派的主力,

西元1988年,阿爾及利亞出現阿拉伯世界第一個回教基本教義派政黨,

伊斯蘭救國陣線,FIS,阿爾及利亞中央政府,

長期由率領該國民眾贏得獨立戰爭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

所掌控中,但實施社會主義教條,

加上長期的獨裁統治以及貪污腐敗,引起國民普遍的不滿,

西元1989年,拉寧傑爾阿爾,宣布不在連任總統利比亞,

該年,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

等五國組成,北非西不同盟,同年,

阿爾及利亞制定第一部選舉法,承認複數政黨,

 

西元1990年代,在第一次多黨選舉中,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政黨,伊斯蘭救世陣線,

取得勝利但軍方拒絕服從,由此引發內戰,大約十萬人喪生,

最終十多年後伊斯蘭拯救軍投降,

預定在西元1990年6月,舉行地方首長選舉,

結果回教基本教義派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控制五成以上的鄉鎮市議會,

該組織領導人之一的國會議長,

甚至發表政府的聖戰宣言,因此遭到政府的逮捕,

西元1991年12月,全國國會大選,

伊斯蘭救國陣線還是獲得超過八成的選票,

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按照憲法,

只要在西元1992年2月,再進行第二輪的投票中獲勝,

伊斯蘭救國陣線就能獲得政權,開票完成後,

阿爾及利亞政府卻突然宣布,第一回合的投票數無效,

並停止第二輪投票的籌備工作,於是伊斯蘭救國陣線FIS主席,

同時也是宗教領袖,馬達尼,

於6月被執政黨指控馬達尼密謀內亂,將馬達尼逮捕起來,

朝野全面與伊斯蘭救國陣線FIS對立,

12月,阿爾及利亞舉行全國大選,結果伊斯蘭救國陣線FIS,

以超過八成以上的得票率擊敗執政黨,

照理說應該在西元1993年實施第二輪的投票,

政府卻宣布停止辦理選舉,以及宣佈西元1991年的第一輪投票無效,

這無異是一場政變,因此,伊斯蘭救國陣線FIS放棄議會路線,

發動反政府的恐怖攻擊,伊斯蘭救國陣線FIS,

在與阿爾及利亞的對立的過程中,

從阿富汗戰場上回來的義勇軍組成,武裝伊斯蘭集團,GIA,

一起加入反政府的行列,公開宣布將針對腐敗的阿爾及利亞政府,

發動全面的聖戰,於是立刻爆發了政變,少壯派軍人掌握了政權,

西元1992年,馬達尼被軍事法庭判刑12年, 軍方與回教基本教義派,

雙方的衝突持續擴大,阿爾及利亞立刻陷入內戰,

西元1993年,伊斯蘭救國陣線,被軍方宣布為非合法的組織,

但阿爾及利亞百分之99的人民信奉回教,

所以伊斯蘭救國陣線是在埃及人民熱烈的期待下誕生的,

於是伊斯蘭救國陣線的好戰派,便開始用恐怖的攻擊手段,

將許多政府要員與媒體記者遭到暗殺,

並要求阿爾及利亞境內的外國人立刻出境,否則將予以逮捕處刑,

結果真的有許多外國人因此而喪命,他們甚至將被害人割喉示眾,

當作祭神的獻禮,雖然伊斯蘭救國陣線FIS與武裝伊斯蘭集團,GIA,

的路線略有差異,但兩個組織基本上都屬於回教基本教義派,

西元1994年1月,伊斯蘭救國陣線FIS宣布不參加國民和解會議,

11月,阿爾及利亞改成總統制由國防部長,拉寧傑爾阿爾,

擔任阿爾及利亞第一任總統,他出生於西元1941年,

西元11月改選為,拉寧傑爾阿爾,在軍方的支持下連任成功,

阿爾吉利亞政府軍,則組成專門用來鎮壓恐怖攻擊份子的特種部隊,

凡是遇到可疑的份子一律格殺勿論,使得首都阿爾吉爾的治安穩定許多,

於是激進派只好轉戰其它地方,

於西元1995年,開始襲及偏遠地區的村落,許多村民遭到無辜的屠殺,

西元1997年,阿爾及利亞舉行全國大選,由軍方支持的,吉爾阿爾總統,

獲得勝利,國民評議會選舉成立議會,開始實施上下兩院議會制,

因為在西元1992年的政變中,推翻民主政府取得政權的,吉爾阿爾,

因為獲得法國的支持,協助鎮壓反政府的勢力,

便於西元1994年發動,法國航空劫機事件,

並連續製造巴黎地下鐵的恐怖攻擊事件,美國則要求阿爾及利亞,

將伊斯蘭救國戰線納入政府組織中,以平復亂局,情勢緩和後,

激進組織也同意參加和解會議,

但同年7月,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的近郊,

連續傳出武裝集團闖入村內,砍殺村民與兒童的殘暴事件,

類似狀況在阿爾及利亞各地蔓延,

單單8月,就有超過1千人遇害,阿爾及利亞政府調查發現,

兇手是回教基本教義派份子,而且這些不法份子和軍方人員有所勾結,

9月24日,長期對抗阿爾及利亞的非法回教基本教義派,

伊斯蘭救國陣線FIS軍事部門宣布,將停止對政府進行武裝抗爭,

而殘殺民眾的回教機基本教義派的激進派,武裝伊斯蘭集團GIA,

則更早在9月21日宣稱,將繼續進行恐怖攻擊活動,

武裝伊斯蘭集團GIA,認為肅清異教徒是神的意旨,

武裝伊斯蘭集團GIA,揚言將停止一切與政府的談判,

並警告宗主國與聯合國,不可干涉阿爾及利亞的內政或介入調停,

前武裝伊斯蘭集團GIA軍事部門,則宣示停戰,

等於和武裝伊斯蘭集團GIA劃清界線,於是伊斯蘭集團GIA陷入孤立,

後來阿爾及利亞政府證實,武裝伊斯蘭集團GIA,

接受賓拉登領導的蓋達組織,的軍事訓練和資金的研究,

但遲遲無法消滅武裝伊斯蘭集團GIA,

使得阿爾及利亞政局因此持續動盪不安,

12月30日,回教齋戒日首日,有4百名以上的回教徒遭到屠殺,

歐洲各國則要求國際社會組成屠殺事件調查團,

據了解該事件可能是阿爾及利亞特種部隊所為,

目的是要嫁禍給伊斯蘭救國戰陣線

西元1999年4月的總統大選中,前外交部長,布迪夫列卡,當選總統,

6月,伊斯蘭救國陣線FIS軍事部門,宣布停止反政府武裝的抗爭,

 

西元2000年1月,伊斯蘭救國陣線FIS宣佈解散,

但武裝伊斯蘭集團GIA,仍持續與政府軍進行武力對抗,

恐怖攻擊一波強過一波,政情急不穩定,

西元2002年5月,全國大選的投票率降到歷史上的最低點,

布迪夫利卡政權,推動民主化不力,引起國民普遍的不滿,

其它伊斯蘭武裝組織失敗之後,衝突以政府的勝利有效結束,

政府軍在西方支持下獲慘勝,

在內戰過程中曾經流亡海外的貪汙犯阿齊茲·布特弗利卡

回國指揮戰鬥並在政壇竄起,一路成為中央委員,

並最終當選阿爾及利亞總統,在充滿爭議的選舉後

民族解放陣線執政,該政黨主張左派的民主社會主義

同時削減伊斯蘭教的社會激進化影響與歐洲親近,

為避免二次內戰的發生,造成恐怖份子湧向歐洲,

北約國家提供了大量軍火支持,

西元2008年11月,原憲法規定總統只能連任一屆,

為了給阿齊茲·布特弗利卡連任掃清障礙,

阿爾及利亞議會兩院全體會議,

審議通過了關於取消總統任期限制的憲法修正案,

從而使布特弗利卡得以第三次當上總統,

西元2014年第四次當選總統,在爭議的選舉中獲得82%以上的選票,

長期擔任總統的布特弗利卡,西元2013年中風後很少公開露面,

西元2019年,在布特弗利卡公開聲明競選連任後,

阿爾及利亞民眾展開了大規模的抗議遊行,

在民眾和部隊總參謀長艾哈邁德·蓋德·薩拉赫,等的壓力下,

布特弗利卡宣布辭職,

 

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共和國總統,由普選產生,任期五年,

憲法規定總統只可連任一屆,但西元2008年11月,

為給現任總統布特弗利卡連任掃清障礙,

阿爾及利亞議會兩院全體會議,

審議通過了關於取消總統任期限制的憲法修正案,

從而使布特弗利卡得以第三次連任總統,

總統為部長會議主席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

總理由總統任命,亦為政府首腦,負責任命部長會議各成員,

阿爾及利亞議會為兩院制,下院380席,上院144席。任期五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