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共和國,通稱南非,首都為約翰尼斯堡,

全國人口約5000多萬人,主要人口為南非黑人,

還有少量的白人和有色人種,

說英語,荷蘭語,南非語,使用英文,

是位於非洲南端大西洋與南印度洋交會處的共和國

南非國土面積超過122萬平方公里,

面積人口均位居世界第24名,

在南部沿著南大西洋與南印度洋,

延伸的海岸線長達2,798公里,

南非西部毗鄰納米比亞,北部接壤波札那辛巴威

東北部鄰接莫三比克史瓦帝尼

 

史前時期

南非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考古人類化石遺址,

考古學家已經從豪登省的一系列洞穴中,回收大量化石遺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該地區列為南非世界遺產之一,

稱為「人類的搖籃」,列入世界遺產的範圍,

包括世上發現最多人類化石地點之一的,史泰克方丹

斯瓦特克朗斯克羅姆德拉伊保護區貢多林洞穴

庫珀洞穴以及馬拉帕,西元1924年,雷蒙德·達特

西北省的一個小鎮,塔翁,附近發現首顆人類化石,塔翁小孩

後來考古學家在林波波省馬卡潘斯蓋

自由邦省科尼利亞弗洛里斯巴德

夸祖魯-納塔爾省邊境洞穴東開普省克萊西斯河洞穴

以及西開普省品尼高點先民堡與酒窖洞穴,

發掘了更多人類遺體,這些發現表明,

南非在約300萬年前就已經存在包括非洲南猿

等的各種原始人類物種,其餘的物種包括南方古猿匠人

直立人羅德西亞人弗洛里斯巴德頭骨納萊迪人以及現代人

當中現代人至少有17萬年的時間居住在非洲南部

研究人員瓦爾河河谷內,找到各種以卵石所製造的工具

 

從大約2500年前,桑人,在非洲南部建立了包括狩獵採集

等以畜牧業為主導的經濟活動牲畜給桑人群體帶來個人,

社會歸屬意識,隨著桑人社會結構的鞏固與擴張,

桑人酋長的地位亦因而得到發展,

這些桑人中的牧民被稱為,科伊科伊人,意思為一般人,

至於當中的定居者則稱作,布須曼人,意思為叢林人,

經過長期通婚混血後,這兩個族群形成,科伊桑人

該時期的科伊科伊人沿著南非的海岸發展起來,

而較小規模的桑人則繼續於南非內陸定居,

 

班圖人擴張時期

在大約2500年前,班圖人開始由尼日河三角洲向南非移民

由於在南非的桑人與說班圖語的人,都沒有自己的書寫系統

使得南非該時期的歷史,只能從考古文物中探尋,

 

到了西元前1200年左右,通向非洲北部貿易網開始形成,

此外,各宗教的領導人在該時期開始出現,

其角色超越了通常意義上的國王皇后

宗教領袖一般為社區的精英成員,

且自稱擁有預測未來等某種超自然能力,

 

西元四世紀或西元五世紀時,林波波河以南,

即今天南非與波札那及辛巴威的北部邊界,

就已經出現使用鐵器的班圖農民牧民定居點

班圖人慢慢向南移動,期間征服並吸收了說科伊桑語的,

科伊科伊人與桑人,隨著班圖人持續地小規模遷移至南非,

他們逐漸與本地的科伊桑人雜居,

這點已在南非一些洞穴岩畫上得以證實,

包括科薩語祖魯語在內的某些南部班圖語言,

均吸收了不少較早期科伊桑語的輔音

此外,考古學家亦在班圖人的定居點裡,

發現許多科伊桑人的文物,據信,

夸祖魯-納塔爾省於西元1050年左右,

就已經出現最早的煉鐵作坊,

林波波河最南端的一批人為,科薩人

其語言包含早期科伊桑語的部分特徵,後來,

科薩人到達位於現今東開普省大魚河

由於班圖人在人口及文化方面均佔據優勢,

他們於遷徙過程中,逐漸替代或吸收了當地原住民,

普馬蘭加省發現了幾個石圈

及命名為「亞當日曆」的石頭排列,通過與來往印度洋,

南到現今莫三比克的穆斯林商人貿易,南非成為了商業中心,

當中,交易商品包括由本地生產的黃金象牙

以及產自遙遠的中國瓷器、玻璃球等,

 

葡萄牙人探險時期

在與歐洲人接觸時,佔主導地位的民族,

是在大約西元1000年前,從非洲其他地區遷徙至南非的,

班圖語系民族,南非歷史上兩個主要的群體是科薩族祖魯族

 

西元1487年,葡萄牙探險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

率領歐洲人首次登陸非洲南部,

12月4日,迪亞士在鯨灣港登陸(位於今納米比亞),

超越了葡萄牙航海家迪奧戈·康

於西元1485年所到達的非洲南部最遠點,

鯨灣港以北的克羅斯角,其後他繼續沿著非洲南部的西海岸前進,

西元1488年1月8日後,由於風暴將迪亞士的船隊向南推去,

遠離了非洲海岸線,因此他並沒有看到非洲的最南端

5月,迪亞士到達非洲東部海岸,他稱之為「因凡特河」,

可能是現今的格魯特河,在回程時,迪亞士看到一個海角,

且將其命名為「風暴角」,返回葡萄牙後,

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將該海角改稱「好望角」,

因為其為歐洲通往亞洲的海路必經之地,

並使葡萄牙從中得到豐厚的財富,後來,路易·德賈梅士

在葡萄牙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中,

歌頌迪亞士的航海偉績及壯舉,隨著葡萄牙人開啟在非洲的探索

貿易統治,南非經歷了兩段主要殖民時期,

分別是荷葡戰爭之後,由荷屬東印度公司

於西元1652年建立的荷屬開普殖民地時期,

以及英國在西元1795年,佔領荷屬開普殖民地後,

開始的英屬殖民地時期,

 

荷蘭人殖民時期

十七世紀初,葡萄牙的海上力量開始衰落

英國與荷蘭的商人都爭相推翻里斯本的力量,

因為葡萄牙透過利用壟斷香料的貿易,來獲得豐厚的財富,

早在西元1601年的時候,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代表,

已經在開普敦尋求供應,但後來又改為贊成以阿森松島

以及聖赫勒拿島作為替代港口

西元164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兩名員工,

在開普敦遇難幾個月之後,便引起了荷蘭人對開普敦的興趣,

透過從當地人手上獲得的淡水肉類水手們得以生存下去,

他們又在開普敦肥沃的土地上播種蔬菜

但由於當地的科伊科伊人,不是從事農業的民族,

因此東印度公司必須從荷蘭,引入農民來進行農業活動,

在返回荷蘭後,東印度公司讚賞開普敦,

有作為荷蘭的倉庫與花園的潛力,

以便船隻通過開普敦,來作長途航行到達亞洲並進行貿易,

西元1652年4月6日,在發現開普航線一個半世紀後,

揚·范里貝克,代表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好望角附近的開普敦登陸,

並建立了一個為遠航亞洲,而途經開普敦的船隻,

所提供補給的中途站,包括駐紮點,菜園果園

不少東印度公司僱員,均會於服務合同結束後,

留在荷屬開普殖民地境內,

最終使開普敦成為擁有大量「自由人」的地區,

荷蘭商人還從印度尼西亞馬達加斯加

東部非洲等地向,數不清的殖民地輸入了數千名奴隸

後來,南非最早的一些混合種族社區是由,弗里吉布格人

他們的奴隸以及各原住民族群之間結合而形成的,

這促使一個新的種族群體,開普有色人種開始發展起來,

當中大多數人都採用荷蘭語基督教,作為他們的語言及宗教

荷蘭殖民者向東擴張,並與西南方的科薩人移民部落,

爭奪在大魚河附近放牧牲畜所需的牧場

因而引發了一系列戰爭,在邊境地區生活的弗里吉布格農民,

被稱作布爾人,至於當中以半遊牧方式生活的人,則稱為遊牧布爾人

布爾人,成立了一些名為「突擊隊」的鬆散民兵組織,

又與科伊桑人合作,組成聯盟,擊退科薩人的,

雙方發起血腥但不明確的攻勢,而伴隨著牲畜失竊的零星暴力行為,

在該幾十年間一直很常見,

 

英國殖民時期

由於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入侵低地國家

英國在西元1795年至西元1803年間,佔領了開普敦,

以防止其落入法國的控制之下,

開普敦短暫回歸巴達維亞共和國的統治,

但到了西元1806年,英國人又再次佔領開普敦,

在年開普敦投降的條款中最為重要的是,

允許荷蘭人保留他們一直於開普殖民地所享有的權利與特權,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開普殖民地正式割讓給英國,

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英國人於西元1818年左右開始移民南非,

隨後西元1820年定居者的到來,標誌著移民潮的高峰,

出於各種原因,新殖民者解決並增加了歐洲人勞動力的規模,

又加強了邊境地區的防禦,以阻止科薩人入侵,

在十九世紀的前20年,祖魯王國國王恰卡的領導下擴大了領土,

恰卡,所發動的戰爭間接導致「碾壓」,造成100萬至200萬人死亡,,

並在西元1820年代初期,消滅了內陸高原的人口,

祖魯人的其中一個分支,瑪塔貝爾人,創建了一個更大的帝國

包括大部分高地草原在內的土地,都處於國王,姆齊利卡齊

的控制之下,到了十九世紀初期,荷蘭殖民者後裔(即阿非利卡人),

不滿在開普殖民地受到英國控制,於是多數人都離開了當地,

那些阿非利卡人遷移至未來的,納塔爾奧蘭治川斯瓦地區,

並創立了幾個布爾共和國

包括南非共和國(位於今豪登省,林波波省,普馬蘭加省及西北省),

奧蘭治自由邦(位於今自由邦省),

納塔利亞共和國(位於今夸祖魯-納塔爾省),

西元1867年,在金伯利發現的鑽石

以及西元1886年2月在,約翰尼斯堡發現的黃金

促使礦產革命開始,並加速了南非的經濟增長與移民數量,

英國加強了對原住民的控制力度,爭奪並控制這些重要經濟資源,

是影響歐洲人與原住民間,以及布爾人與英國人間的關係,

的其中一個因素,西元1879年,大英帝國與祖魯王國之間發生戰爭

卡那封伯爵,在加拿大成功建立聯邦體制後,

他認為類似的政治努力,加上軍事行動,

可能會在南非的非洲王國,部落地區,以及布爾共和國中取得成功,

西元1874年英國派遣,亨利·巴特爾·弗里爾爵士,

前往南非擔任高級專員,並準備將這些計劃付諸實施

但障礙的其中之一是獨立國家南非共和國

與祖魯王國及其軍隊的存在,

雖然祖魯王國在伊散德爾瓦納戰役中,壯觀地擊敗了英國人,

但最終仍然戰敗並滅亡被併入到,納塔爾殖民地

第一次布爾戰爭期間,布爾共和國採取了游擊戰

這種戰術非常適合當地的情況,因此成功抵制英國的侵犯,

而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英國得到更多部隊,新的經驗戰略

令布爾人逐漸失去優勢,雖然英國因為消耗戰而承受了慘重的傷亡,

但最終依然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並根據《弗里尼欣和約》,

吞併川斯瓦奧蘭治

 

自治領與獨立時期

在南非國內,阿非利卡人的反英政策,著重於爭取南非獨立,

在荷蘭與英國殖民時期,

儘管有一些立法控制了本地黑人的定居與流動,

南非的《西元1879年原住民地位法》及《通行證法》制度,

但此時南非的種族隔離,主要是透過非正式立法形式來推行的,

 

西元1908年10月,開普殖民地納塔爾殖民地

川斯瓦殖民地奧蘭治河殖民地,四個英國殖民地的代表,

齊集在德爾班,商討建立統一的南非聯邦

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不過,各個代表卻為了合併後的首都

應設在哪裡而爭吵不休,

因為每個殖民地都希望將首都設在自己的地區,

最終,各殖民地達成一個照顧各方利益的妥協方案,

普利托利亞,開普敦,布隆泉,分別設為南非聯邦的

行政首都,立法首都,司法首都,

至於德爾班,則定為南非聯邦貨物進出口,的主要對外通商口岸

獲得實際的經濟特權在第二次布爾戰爭結束後八年,

經過四年的談判之後,英國國會通過了《西元1909年南非法案》,

於西元1910年5月31日成立南非聯邦,並獲得名義上的獨立

聯邦包括了開普殖民地、納塔爾殖民地、

川斯瓦殖民地及奧蘭治河殖民地,

南非的《西元1913年原住民土地法》,

嚴格限制黑人原住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在那個時段,

黑人只控制了南非土地的7%,後來,

政府略有增加為原住民保留的土地數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南非聯邦在國際聯盟委任下,開始對前德屬西南非進行託管

儘管西南非法律上從未正式併入南非,

但在事實上已經成為南非的其中一個省份,

西元1931年,英國通過《西敏法令》,

雖然英國皇室,依然保留了在其他自治領國家元首地位,

但英國國會及英國政府,從此卻不能再干涉自治領的內部事務,

因此亦取消了英國政府對南非的最後權力,

西元1934年,國民黨南非黨合併成為聯合黨

嘗試尋求阿非利卡人與英裔白人之間的和解,

但兩黨的強硬派最終於西元1939年退出聯合黨,

西元1939年,南非作為英國的盟友而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但這舉動卻引起國民黨全國支持者的強烈反對,

他們認為南非如果不是站在納粹德國一方的話,

就無必要為了前敵人英國參戰,

部分親納粹的國民黨支持者,

甚至希望南非透過與納粹德國合作,來擺脫英國的控制,

 

種族隔離的開始

西元1948年,丹尼爾·馬蘭領導下的國民黨,在大選中勝出,

開始單獨執政,馬蘭任內加強了在荷蘭與英國殖民統治下,

開始的種族隔離,並制定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

馬蘭政府以加拿大的《印第安法》為框架,

將所有民族分為白人有色人印度人及黑人四個種族,

各種族分別住在不同的區域中,並為每個種族制定各自的權利與限制,

白人雖為少數,但卻控制了大多數黑人,合法與制度化的隔離,

稱為南非種族隔離南非白人在經濟穩健發展下,

享有可與西方國家相匹敵的生活水準

而南非黑人相比起其他非洲國家的黑人而言,

也享有全非洲最高的生活水準,但與白人相比,

多數的黑人在幾乎所有標準下,都處於不利地位,

包括收入教育醫療衛生住房預期壽命以及其他公共服務等,

西元1954年馬蘭退休而由,約翰尼斯·格哈杜斯·斯揣敦

出任南非總理,標誌著國民黨黨內較偏激的川斯瓦派,

對較溫和的開普派的勝利,

斯揣敦任內推行比馬蘭政府更加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

西元1955年,以非洲民族議會為首的國會聯盟發表《自由憲章》,

要求南非結束隔離狀態,並建立一個非種族主義的社會,

西元1958年,斯揣敦在任內去世而由,

亨德里克·弗倫施·維沃爾德繼任南非總理,

維沃爾德任內以立法方式,逐步建立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隔離政策,

西元1960年代開始,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變得越來越具爭議性,

於是一些國家開始抵制南非政府與其商業,

以示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反對,不過,

這些措施對南非經濟只有很少影響,

而實行種族隔離的南非,更一度出現了令人刮目相看的經濟奇蹟

從西元1942年到西元1982年的40年間,南非經濟持續高增長,

平均每7.3年至7.4年,國內生產總值就可翻一番,

在西元1960年代至1970年代,南非經濟的增長速度,

更可與當時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日本增長速度相匹敵,

堪稱為「非洲經濟巨人」,直到1980年代,

抵制行動大規模擴展至國際制裁及外國投資者撤資

尤其是當美國在內的主要西方國家

從西元1984年中開始加入經濟制裁後,

南非經濟才真正受到影響,在西元1960年至西元1963年,

政府將350萬非白人(主要是黑人)的南非人,

驅離他們原本的家園,並搬遷到班圖斯坦中,

這是近代史上最大型的驅離行動之一,

當時,南非政府計劃將黑人搬遷到班圖斯坦之後,

再把這些地區逐出南非,從而迫使其獨立,

這樣的分化政策在西元1970年開始達到高峰,

政府廢除非白人的部分政治權利,

甚至開始剝奪黑人的南非公民身份

在法律上,他們成為地方分權的10個班圖斯坦中的「公民」,

將其政治權利限制在他們所屬的班圖斯坦內,

其中川斯凱波布那溫達希斯凱,成為名義上的獨立國家

由阿非利卡人支配的國民黨,是明確的共和主義者,

認為由英國君主伊莉莎白二世擔任南非國家元首

英帝國主義的餘孽,

西元1960年10月5日,南非舉行公民投票

多數白人選民贊成南非成為共和國,

但在英裔白人佔多數的納塔爾省則,以反對票為多,

最終,南非以52.29%的得票通過成為共和國,

西元1961年5月31日,南非正式改制成為共和國

在部分大英國協國家的壓力下,南非在成為共和國的同時,

亦退出了大英國協,直至西元1994年才重新加西元,

共和國的成立,剝奪了伊莉莎白二世的南非君主稱號,

至於末任南非總督查爾斯·羅伯茨·斯瓦特

則成為首任國家總統,作為對西敏體系的讓步,

國家總統職位仍是由議會任命,

而且只屬禮儀性職務,實權依然在總理手上,

西元1966年,維沃爾德在開普敦遭到刺殺身亡由

巴爾薩澤·約翰尼斯·沃斯特,繼任南非總理,

沃斯特任內聲明堅持種族隔離,

但他的政策實際上較前任總理略為開明,

沃斯特表示願意與鄰國黑人領導人合作,

來試圖和平解決羅得西亞西南非的衝突

在西元1970年代後期,沃斯特政府發起了一個核武器發展計劃,

接下來的10年內,南非生產了6種可交付的核武器,

西元1978年,沃斯特宣布辭職由,彼德·威廉·波塔,接任南非總理,

在一定程度上,波塔任內的種族隔離政策,比他的前任較為寬鬆,

他將過去禁止種族間的婚姻合法化,

取消禁止建立跨種族黨派的憲法規定,

又把禁止非白人在部分白人地區居住的法令放寬,

西元1983年,波塔提議新的《憲法法案》,

新憲法將取消總理的職務,鞏固且大大提升了國家總統的權力,

使國家總統只須對議會負責,

並為有色人與印度人帶來有限的政治權利,

其後,新憲法在公投中獲多數白人選民贊成而通過,

西元1984年,總理職務正式取消,波塔轉為擔任國家總統職務,

然而,在向黑人給予政治權利,結束白人統治等核心問題上,

波塔毫不讓步,儘管南非國內外都有反對的聲音,

但波塔政府仍然繼續透過立法形式,來實行種族隔離制度,

波塔下令安全部隊鎮壓國內的異見人士,暴力事件亦變得普遍,

非國大,阿扎尼亞人民組織以,阿札尼亞泛非洲主義者大會,

等反種族隔離組織採用游擊戰,與城市破壞行動的方式來對抗政府,

偶爾,這三個對立的抵抗運動,也會為了爭奪南非國內的影響力,

而發生衝突,

 

種族隔離的結束

曼戈蘇圖·布特萊齊哈里·施瓦茨

於西元1974年簽署的《馬赫拉巴蒂尼信仰宣言》,

強調了和平過渡權力及人人平等的原則,

是南非黑人與白人政治領導人,首項達成的此類協議,

西元1989年波塔宣布辭職由,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接任國家總統,

西元1990年,戴克拉克政府宣布解除對非國大及,

其他反種族隔離組織的禁令,邁出摒棄歧視的第一步,

戴克拉克任內以民主改革的方式與非國大協商,

同時促進南非共產黨及非國大的合法化

而政府亦釋放了先後在羅本島波爾斯穆爾維克托·韋斯特

三個監獄服刑共27年的,納爾遜·曼德拉

接下來是進行談判的過程,再經過多數白人選民公投的批准後,

政府廢除了種族隔離立法,隨著國際社會壓力增大,

及逐漸實現種族平等,南非同意讓其統治近75年的西南非獨立,

西元1990年2月9日,納米比亞制訂了其憲法

3月21日,納米比亞正式宣布從南非統治下獨立,

同年,南非亦宣布摧毀其核武庫,

並於西元1991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西元1993年,時任國家總統戴克拉克與曼德拉,

就政策及政府的過渡進行了雙邊討論,

西元1994年3月1日,南非將鯨灣港企鵝群島,移交給納米比亞,

4月,南非舉行首次不分種族的選舉,非國大以壓倒多數獲勝,

西元1994年以來,非國大一直執政除此之外,

南非亦重新加入了大英國協,並成為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的成員,

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由於面臨許多變化,

南非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雖然有許多黑人已經上升到階層

但黑人的整體失業率仍然在西元1994年至西元2003年間惡化,

至於種族隔離結束前,罕見的貧窮白人則有所增加,

此外,現任政府一直在努力實現貨幣與財政紀律,

以確保財富再分配及經濟增長,

自從西元1994年,非國大領導的政府上台以來,

南非在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中的名次一直下降,

直到西元1990年代中期才重新穩步上升,

有些可能歸因於愛滋病病毒在南非的大流行,

以及政府早年未能採取政策來解決這個問題,,,

 

西元2008年5月,南非的騷亂造成至少60人死亡,

住房權利與驅逐中心估計,超過10萬人因而被趕出家園,

 

南非是議會共和國,但與大多數此類共和國不同,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

而其任期則取決於議會的信任,

行政立法司法都受到憲法至上的約束,

如果違憲上級法院有權制止行政機關與議會的行為,

國民議會南非議會下議院,共設400個議席,

每五年由政黨派名單,並以比例代表制,選出新一屆的議會,

全國省務會是南非議會的上議院,共設90個議席,

由南非9個省的立法機關各自推選10席構成,

在每次大選後,國民議會將會推選一人成為南非總統

由於總統同時身兼國民議會議員,所以總統任期一般為五年,

與議會任期相同,同一人擔任南非總統不得超過兩屆,

總統可以委任副總統與各部部長們,

而這些部長及其領導的各個部門,則構成內閣

國民議會可以通過不信任動議,來彈劾總統與內閣,

 

《南非憲法》是南非的最高法律,

其為共和國的存在提供了法律基礎,

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

以及界定了政府的結構,作為荷蘭人的定居點,

及受到英國殖民主義影響的南非,

南非法律的主要來源是《羅馬-荷蘭法》,

及英國的《普通法》,南非的首部歐洲法律,

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提出的,稱為《羅馬-荷蘭法》,

這部法律是於《拿破崙法典》在歐洲法律中,法典化前輸入南非的,

在許多方面都與《蘇格蘭法》有相似之處,

而這些法律都遵循了十九世紀英國法律中,

《普通法》以及《成文法》的特點,

 

南非國防軍成立於西元1994年,是由南非防衛軍

泛非主義組織部隊(包括民族之矛阿扎尼亞人民解放軍[320]),

以及前班圖斯坦的防衛部隊,所整合而成,

南非國防軍分為四個分支:

南非陸軍南非空軍南非海軍,及南非軍隊衛生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