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通稱埃及,首都為開羅,

人口約1億多人,主要人口為埃及人,

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說阿拉伯語,用阿拉伯文,

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

二戰後,埃及於西元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國,

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

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國教

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數派為科普特正教

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蘭教什葉派

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法語

 

埃及學家通常把古埃及歷史劃分為

前王朝時期

早王朝時期

古王國時期

第一中間期

中王國時期

第二中間期

新王國時期

第三中間期

古埃及後期等9個時期,

 

前王朝時期

距今9000多年前,人們在尼羅河河谷定居,開始在岸邊建立房屋,

並進行農業畜牧業生產活動,

 距今7000多年前,埃及人開始使用銅器,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之後古埃及進入前王朝一期,又稱為阿姆拉特時期

私有制階級萌芽,

到前王朝二期(即格爾塞時期),埃及私有制和王權確立,

在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找到象徵王權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

格爾塞時期後期,國家出現,但面積很小,人口不多,

隨後國家之間不斷征戰,逐漸統一成為尼羅河上遊河谷地區,

和尼羅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區,的上埃及下埃及兩個國家,

象形文字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並沿用了3500餘年,

公元前3100年左右,傳說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

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開羅西郊),成為古埃及第一個法老

古埃及從此開始了王朝時期,此時的埃及已經具備了文明的幾個基本特徵,

比如有行政官員、士兵、宗教、文字等,

 

早王朝時期

古王國時期和第一中間期

古埃及統一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穩定的,

這段時間經歷了從第一王朝第六王朝共六個王朝,

時間大約為前3100年到前2270年,古埃及歷史學家,曼涅托

將其稱為「古王國時期」,這是古埃及史上農業,手工業

商業建築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

確立了以官僚體制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

並且出現了金字塔第六王朝以後,王權衰落,

法老失去了對國家各地區的控制,國家開始分裂,

史稱「第一中間時期(前2270年-前2060年),

這種分裂形式到十一王朝重新統一,

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和新王國時期

之後埃及進入第二個政治隱定期,

中王國時期(前2060年-前1785年),

埃及在十二王朝時遷都底比斯(今埃及盧克索),

開始使用青銅器,此時期埃及與敘利亞克里特的交往擴大,

十三王朝時政權又瓦解,「第二中間時期」開始,

此時期埃及第一次遭到外族的侵略,侵略者為駕車作戰的,喜克索人

他們占領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建立了長達100多年的「太陽神不在的統治」,

(西元前1720年到西元前1570年),

埃及人在這期間學習了喜克索人的戰術和武器,

十七王朝阿赫摩斯一世

於西元前1570年,將喜克索人逐出國境,重新統一埃及,

開始了第十八王朝,這之後被稱為新王國時期

(西元前1570年至西元前1070年),

第十八王朝國力強盛,對外頻繁發動戰爭,

十九王朝時,埃及與西臺帝國發生了,卡迭石戰役

經過16年之久的戰爭,

最後拉美西斯二世與西臺王哈圖西利斯二世,簽訂和約告終,

此時的埃及成為了一個大帝國,統治範圍北起敘利亞,

南到尼羅河第四瀑布,橫跨北非西亞

 

第三中間時期,後期和結束埃及到了二十王朝以後,

一系列的奴隸起義導致國力衰竭,

開始了跨越5個王朝的第三中間時期(西元前1070年-西元前664年),

其間的王朝有本土的第二十一王朝

利比亞人的二十二王朝,二十三王朝,二十四王朝,

努比亞人的二十五王朝

埃及自第二十六王朝進入古埃及後期

最終在西元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所滅,

古埃及時代結束了,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七王朝,

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後裔反抗波斯人成功,

建立了短暫的第二十八王朝,二十九王朝和三十王朝,

至西元前343年,埃及再度被波斯人征服第三十一王朝

西元前332年,埃及又被亞歷山大大帝所統治,亞歷山大死後,

其部將托勒密一世占領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也被稱為法老

但當時的埃及已經是徹底在外族人的統治下了,

托勒密王朝最後於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去世後,被羅馬滅亡,

 

西元四至七世紀,埃及併入東羅馬帝國

西元七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建立阿拉伯帝國

西元640年,埃及完全被阿拉伯人占領,隨之開始阿拉伯化,

至十二世紀,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皈依伊斯蘭教,

延綿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

當地的人們對於宏偉的金字塔與神殿雕像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西元1249,年開始由馬木留克軍團指揮官統治埃及,

西元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埃及,成為鄂圖曼帝國行省

西元1798年至西元1801年,一度被拿破侖佔領,

西元1882年,埃及被英國軍隊佔領,

 

西元1914,年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西元1922年2月28日,英國被迫承認埃及獨立,

但仍保留對埃及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權,

埃及當局仍然是英國控制下的衛星國

按英埃政府間協議,英國可以隨時為了保護,

英國在埃及利益對埃及出兵,

西元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

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

掌握國家政權,獲得真正獨立,

西元1953年6月18日,埃及廢除帝制,成立共和國,

西元1954年,英國被迫同意分批從埃及撤軍,

直到西元1956年,英軍才全部撤出埃及,

但仍然保持對蘇伊士運河區的事實治權,

西元1956年,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引發第二次中東戰爭

英國與法國,以色列組成聯軍,突擊控制了西奈半島與蘇伊士運河區,

圍殲了多支埃及軍隊,並對埃及的多座大城市展開戰略轟炸,

以震懾埃及軍民,埃及被炸毀民房1萬多棟,

炸死1000多人,受傷20 000多人,

西元1958年2月,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西元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西元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失去西奈半島

1970年,納賽爾去世,由沙達特繼任總統,

1971年9月改國名為,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西元1978年,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和平條約,

西元1982年埃及取回西奈半島的主權,

西元1989年,塔巴亦歸還埃及,

西元1981年10月14日,

沙達特總統於紀念贖罪日戰爭八周年的閱兵大典,

遭同情伊斯蘭份子的士兵槍殺,旁邊的副總統穆巴拉克僥倖躲過一劫,

八天後在軍隊擁戴下繼任總統,從此埃及實行獨裁統治,

一直處在戒嚴緊急狀態直到埃及革命,迫使穆巴拉克下台,

軍方接管政權之後才解除,

 

自西元2011年1月24日開始,埃及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埃及革命

人民普遍對時任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現行制度及生活表示不滿,

遂漸漸開始示威遊行,要求穆巴拉克總統下台,

並對埃及現行不民主的政治體系制度進行改革,

期間穆巴拉克總統表示將不退任總統一職,

但不參加西元2011年9月總統選舉競選六連任,

由於總統堅持留任並不為人民接受,以及期間發生槍戰,

人民遭槍殺,導致示威遊行範圍自解放廣場擴大到埃及多個省份,

並進行抗議,示威及靜坐,

年11月2日副總統,奧馬爾·蘇萊曼

宣布穆巴拉克辭職,政權由軍方領導的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接管,

穆巴拉克及其近親已搭直升機,飛到距離首都開羅400公里,

位於紅海度假勝地,沙姆沙伊赫,軍方掌握國家過渡政權,

11月21日,根據外電報導,執政軍方最高委員會,

因政權移交速度慢,不滿的民眾再度走上街頭,

要求軍方將政權移交給文人政府,衝突中有多名民眾死亡及受傷,

新衝突逐漸蔓延到全國各地,軍方面臨強大壓力,

11月24日,軍方出乎預料的表達歉意,表示軍方不會戀棧權位,

之後的國會大選及總統選舉都會如期舉行,

軍方表示現在交出政權「違背」民眾的託付,

另一方面示威民眾則表示,若軍方不立刻下臺,

他們決不會離開解放廣場,目前衝突雖暫時平息,

但隨時有可能再度發生抗爭行動,

西元2011年11月28日至西元2012年1月11日,

埃及分成三個階段,進行了人民議會選舉工作

結果伊斯蘭自由與正義黨領導的,埃及民主聯盟

獲得498席中的235席,成為議會的第一大黨派,

極端保守的Al-Nour Party獲得107席為第二大黨,

獲得38席的New Wafd Party是第三大黨,

伊斯蘭政黨獲得超過三分之二的席位。

西元2012年6月14日,埃及最高憲法法院裁定,

人民議會選舉依據的選舉法違憲,因此下令解散新國會,

6月17日,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公布了修正後的《憲法宣言》,

此次修改共涉及8個條款,修正案限制了總統職權,

穆斯林兄弟會下屬自由與正義黨主席,穆罕默德·穆爾西

擊敗前總理,艾哈邁德·沙菲克

贏得穆巴拉克下台後的首次埃及民主總統大選

8月2日總理希沙姆·甘迪勒,組建的新內閣正式上任,

8月12日,總統穆爾西對軍隊高層做出重大人事調整,

國防部長,穆罕默德·海珊·坦塔維,和軍隊總參謀長,薩米·阿南

分別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西德基·蘇卜希繼任,

同時宣布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於6月17日,

通過的限制總統權力的憲法修正案無效,

公布的新憲法聲明從當天起生效,這項決定得到了軍隊的支持,

此舉被認為是民選政府鞏固執政基礎的重要一步,

軍官將逐漸退出埃及權力的核心,文官執政將成為埃及改革的方向,

西元2013年總統穆爾西發動修憲,以使埃及轉型為文官政府,

威脅了軍方的既得利益,

西元2013年埃及爆發多輪示威,要求穆爾西下台,

7月3日,穆爾西遭到以國防部長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

為首的軍方罷黜和軟禁,由阿德里·曼蘇爾擔任臨時總統,

軍方宣稱將會提早舉行國會和總統選舉,並修改憲法,

目的是讓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成為總統,
此後穆兄會的支持者,一直堅持示威抗議活動,以聲援穆爾西,

抗議者與軍隊發生的衝突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

埃及社會和局勢正面臨嚴重的挑戰,

8月14日,埃及安全部隊在開羅兩處,

穆爾西支持者的營地展開清場行動,

據報導行動已造成525人死亡和3717人受傷,

穆兄會支持者的持續示威抗議和嚴重流血衝突事件,

埃及社會也面臨著嚴重的分裂和對立局面,

西元2014年6月,塞西正式當選總統,

西元2015年,舉辦新的議會選舉,

塞西及軍方的支持者當選議員,控制國會,

 

埃及共有27個分,別由上埃及10省,下埃及7省,

中部和運河各3省,西奈半島2省,以及其他4省組成,

上埃及10省亞斯文省艾斯尤特省貝尼蘇韋夫省

法尤姆省吉薩省盧克索省明亞省基納省

東部省索哈傑省

下埃及7省,布海拉省代蓋赫利耶省杜姆亞特省

西部省謝赫村省米努夫省蓋盧比尤省

中部,開羅省

運河省,伊斯梅利亞省,,塞得港省蘇伊士省

西奈半島,南西奈省北西奈省紅海省

北部,亞歷山大省

西部,馬特魯省新河谷省

 

埃及總統是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由人民議會提名,公民投票選出,任期4年,可以連任一次,

擁有任命副總統,總理及內閣部長,以及解散人民議會,

在特殊時期可採取緊急措施,

在人民議會(立法機關)閉會期間,還可通過頒布法令進行統治,

1980年5月22日,經公民投票修改憲法,

規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黨制基礎上」,

「總統可多次連選連任」,並增加了「建立協商會議」的條文,

人民議會(國會下議院)是最高立法機關,

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

議會的主要職能是提名總統候選人,主持制定和修改憲法,

決定國家總政策,批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國家預算,決算,

並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

協商會議(國會上議院),是薩達特總統

於西元1979年,提出建立並寫入憲法的,

1980年11月1日,協商會議正式成立,委員共210名,

其中三分之二由各階層,機構和派別選舉產生,

其中一半應是工人和農民,三分之一由總統任命,

根據憲法規定,協商會議是與人民議會並立存在,

但無立法權和監督權的咨詢機構,

每屆任期六年,三年改選一半委員,可連選連任,

亦可再次任命,協商會議設主席,副主席,

2014年,埃及新憲法規定,埃及議會實行一院制

協商會議由此被廢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